今年,重庆交出这样一张成绩单:上半年全市GDP达到11209.8亿元,同比增长0.8%,实现由“负”转“正”;前三季度全市GDP达到17707.1亿元,同比增长2.6%,全市经济呈现稳定转好态势,发展势头强劲。
在2020年上半年和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发布人都提到了大数据智能化——是大数据智能化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提供了重要助力。
如今在重庆大多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繁重繁琐的活儿都交给了机器人,“远程会诊”触屏操作代替了人工流水作业,智能生产线、智能物流车等设备让生产效率更高、成本更省。依托大数据智能化,重庆经济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智能化改造
为传统产业转型打造“引擎”
走进位于两江新区的长安汽车渝北工厂,数百台机械臂不停舞动,生产线上自动涂胶机器、自动装备器、图像精准定位仪等奏响“智造”之音。
在冲压车间,两条封闭式高速冲压生产线正按照每分钟15冲次的节拍作业,这是国内业内少有的智能冲压生产线,仅3分钟就可完成模具更换。
“要是以前的生产线,换模要好几十分钟。”车间现场负责人介绍,智能化改造让冲压设备效率提升25%,同时产品质量、生产成本控制等多个指标均大幅提升。
从曾经的“傻大粗”,变为如今的“智细精”,以汽车产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呈现出全新面貌和气象——
重庆金康赛力斯两江智能工厂,1000多台机器人高效工作的场景,替代了传统生产线上的人头攒动,生产线关键工序全部实现智能化,全过程只需几位技术人员通过屏幕进行操控;
重庆青山工业公司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智能防错系统传感器逐个给变速器“体检”,但凡有丝毫瑕疵的产品都会被“逮到”;
綦江齿轮传动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引入6条自动化生产线,在节约近90%人力的同时实现了产能倍增;
……
“智能化改造已经在我市制造业中‘全面开花’。”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年我市将累计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2563个,建成智能工厂67个、数字化车间359个。智能化生产方式带动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生产成本有效降低,成为拉动工业技改投资的主动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大数据赋能
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扫二维码可以做什么?手机付款、登录界面……在重庆盟讯科技公司(下称盟讯科技)生产车间,智能搬运小车还可以通过扫码进行导航——当生产线有用料需求时,就会有一辆小车载着所需物料驶来。
小车是如何自动找到需求方定位的?盟讯科技负责人介绍,其定位方式是通过识别扫取地上的二维码来实现,找到定位后,再根据智能系统指令,自动将物料或货物送到目的地。
这种智能小车是盟讯科技智能仓储物流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的成果之一。该企业数字化车间已广泛应用多套大数据技术装备,包括生产执行管理系统、智能机器人检测系统、智能仓储系统等。
有了这些大数据设备“加持”,盟讯科技从货物入库、出库到配送的全流程均实现智能化,且准确率达100%,同时仓储成本和人力成本降低20%以上,供应链运行成本降低10%以上,物流效率平均提高10%以上。
同样,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海装在风电场运行管理维护方面也充分应用了大数据技术。在中国海装LiGa大数据中心监控室,大数据平台就像神经中枢,将全国各地风电场的数据持续接入后,联结成一张“数据网”,并最终成为反映中国海装所有风电场运行状况的“晴雨表”。
“以前,我们要在国内上百个风电场派驻运营维护团队,每个风电场至少需4名工作人员值守。”LiGa大数据中心负责人说,大数据中心投用后,专家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各个风电场实时运行状态。同时,大数据技术还能为风电机组进行“体检”,探测出机器疲劳及磨损程度,推算出各部件可使用年限。
聚焦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痛点,今年以来我市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379项,“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不断壮大,“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加快集聚,加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实现新跨越。
供给侧改革
智能产品成为“领跑者”
时至岁末,中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只有保住、稳住产业链供应链,才能守住经济生命线,从而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发展局面。”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以笔电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通过保障供应链产业链,对全市经济逐步复苏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
疫情防控下,随着在家办公、上网课及“云会议”“云招商”等工作学习新方式兴起,全球对智能终端产品的需求量大增。从今年4月起,以笔电等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产业市场需求激增,包括惠普、华硕等笔电企业在渝工厂的订单量饱和,“重庆造”笔电等智能产品“造出一台卖一台”。
据重庆海关统计,今年前11个月,重庆出口3794.5亿元,增长12.2%。电子信息产品是重庆主要进出口商品。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手机出口值分别增长14.8%、24%、2.9倍,合计1938.2亿元。
“以笔电、手机等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产业,为稳住全市经济基本盘贡献巨大,成为了供给侧和需求侧互相牵引反哺的典型范例。”市经信委负责人说,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重庆第一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超过1/4,其中智能终端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近七成。如今,全球每3台笔电、每10部手机,就有一台(部)是“重庆造”。
上马新基建
加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在大数据智能化助力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升级,带动供给改革的同时,重庆的5G网络、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也加速上马,加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抢抓新基建新机遇,今年重庆下好了“先手棋”。
今年4月,总投资815亿元,全市首轮22个涵盖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基建重大项目开工,拉开新基建建设大幕;6月18日,市政府发布《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计划3年内总投资3983亿元,滚动实施和储备375个新基建重大项目。
为保证这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今年重庆还陆续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如新基建项目新增用地计划指标,将由国家和重庆按项目立项层级分级保障;部分办公场所、公共场所及交通设施,向新基建项目开放;不断深化新基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城市智能中枢、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等领域,适度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等等。
当前,重庆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跑出了“加速度”,全市集聚数字经济企业超过1.5万家,特别是连续三年成功举办智博会,不仅在市内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在国内外也唱响“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主题。
随着“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协同共进,大数据智能化已经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新坐标”。
相关新闻》》》
大数据智能化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能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而高质量意味着要有高水平的产业等级和社会公共管理。
今年以来,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利器”,川渝两省市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尤其是大数据智能化方面的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提档升级的同时,还在公共管理领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两地群众生活便捷度。
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
今年7月,川渝两地人社部门达成协议,双方将依托于大数据,实现养老保险待遇、社保、人才信息等86项人社公共服务的两地互认。
一直以来,川渝两地的个人养老保险等人社信息都由各自单独建设,彼此之间没有打通数据通道。根据此次协议内容,两地将重点建设包括人社数据交换平台,开展就业、社保、劳动关系、农民工、争议案件等方面的数据交换共享;推动公共招聘网和公共就业服务数据共享,定期交换劳动力流动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情况;建立川渝一体的农村劳动力及农民工资源数据库等。
依托于这样的数据库及大数据交换平台,“数据跑路”将代替“群众跑腿”。比如在社保方面,两地将依托共享大数据平台,加强社保卡管理系统对接,实现社保卡信息查询、激活、密码修改与重置、挂失、解挂等事项就近通办;在人才信息方面,两地将强化人才流动档案协同办理,实现一次登录即可查询档案在川渝两地的存放情况,让办理人在网上实现“一键办理”。
省际交通纳入大数据智能化管理
今年4月,川渝两地首条跨省城际公交——重庆潼南城区至四川遂宁磨溪公交线路开通,这条线路独特之处在于实现了跨省公交一卡通,两地群众可各自携带此前在本地办理的公交卡刷卡坐车。
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地在运输服务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协同合作,通过建成川渝交通大数据共享中心,建立协同联运的交通管理运行机制和信息动态交换机制,以及推动建立常态化联动监管机制,依托成渝、遂渝高速公路扩容项目开展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推动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科技创新融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慧高速公路通道等。
与此同时,今年成渝两地还共同推进了智慧航道、智慧港口建设和跨省执法联动互认和信息化建设。其中,在智慧交通大数据领域,双方正赋能川渝双城经济圈辐射范围内高速公路、服务区及加油站建设运营、智慧化管理,并通过大数据系统对高速公路路况实时监控,提供最优出行方式及路线。
今年以来,两地已相继开通10多条毗邻地区跨省城际公交,推动跨省市公路快线接驳运输。
川渝共建大数据交易平台
将川渝两地可公开的政务数据、产业经济数据等集合起来,制成更精细的数据产品,让数据真正变成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性资源,这样的大数据交易平台,目前正在川渝两省市大数据主管部门搭建。
“要让零散的、分布于各领域的数据真正发挥其价值,关键在于要有专业化的机构来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处理。”数字重庆大数据应用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按照今年5月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数据协同发展合作座谈会上,川渝两地大数据管理部门签署的合作协议,双方将以具体项目为基础,在协同推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智能应用共连共享、建设数字产业集群、建立长效工作制度等领域开展合作,形成川渝大数据发展合力。
川渝两地大数据管理部门负责人表示,两地将通过在推动智能化应用共创共享、协同推动数字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合作,加强产业政策协同配合,引导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跨区域项目合作和应用示范,强化大数据推动两地数字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