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信系统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抓住“战疫情”“抓复工”“稳增长”“提质量”等关键工作,工业经济快速恢复并呈现向好趋势,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显现。
(一)工业经济运行总体稳定。2020年,全市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占地区GDP的比重为28.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6.3%,拉动GDP增长1.8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利润和投资分别增长17.3%和5.8%,分别高于全国平均13.2个、5.7个百分点。重点产业加速增长,电子产业增加值增长13.9%,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10.1%,装备、医药、材料、消费品、能源等产业均实现正增长。
(二)新兴产业规模加速壮大。新兴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全年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3%。集成电路领域初步建成“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原材料配套”的全流程体系,产值规模居全国第13位,IC设计销售收入增幅全国第一。形成“玻璃基板—液晶面板—显示模组—整机”的全产业生态圈,产值规模居全国第5位。工业机器人初步形成“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应用服务”全产业体系,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24.6%。物联网基本形成“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运营服务”“三位一体”全产业生态。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6.8%,智能网联汽车产量增长26%,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交通装备、节能环保等加快发展。
(三)企业智能制造成效显著。“芯屏器核网”智能产业架构日趋完善,集成电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手机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实施,智能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2.8%。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加快推进,实施1297项智能化改造项目,认定210个市级示范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国家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超1亿,解析量达7280万次,接入二级节点16个,“上云”企业超7.1万家。忽米网成功入选全国“双跨”平台。获批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累计建成5G基站4.9万个。全面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建成上线园区管理服务平台17个。
(四)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研发投入规模持续增长,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企业2345家。企业研发体系不断完善,新培育19家市级独立法人新型企业研发机构、11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市级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新培育先进清洁能源动力装备、干净空气新材料及装备、石墨烯、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与检测等4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先导作用加速显现,建成6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71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全市进入技术创新指导性目录的新产品数量达2650个,新认定市级重大新产品402个,一大批先进技术正在加速形成。
(五)市场主体活力加速迸发。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新增中小微企业15.3户、达92.5万户,新增“专精特新”培育库入库企业1284户,累计达2886户,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00户,累计达659户。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6839户,较去年净增198户。“双百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突出,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约49.3%,拉动全市工业产值增长4.7个百分点。
(六)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形成。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3家、绿色产品31种、绿色供应链1个,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35家。支持61个节能、节水、清洁化改造、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直接带动投资3.62亿元。实现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用水量下降5%,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85%,全年节约标煤5.4万吨,节约水量21万吨,新增工业固废利用量32万吨;年减排SO2、NOX、VOCS等污染物近5000吨。
(七)区域协同发展纵深推进。“一区两群”实现产业优化分工和联动发展,主城都市区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7.1%、19.1%,渝东北片区营业收入增长1.9%、利润增长2.4%;渝东南片区营业收入下降2.9%、利润增长12.2%。成渝产业协同持续深化,搭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链供需信息线上对接平台,启动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与成都节点互联互通,推进重点行业二级节点建设和共享共用,启动首批20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创建工作,两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加速融合。
(八)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深入开展“三服务”专项行动,全年收集问题495个,办结率达100%。提前完成全年清欠工作任务,5.89亿元无分歧账款全部清零。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有序推进,全年为2400家企业新增授信26亿元,平均利率仅4.56%。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标准,推动企业用气报装“六减”和办电“三零”“三省”改革,用电、用气条件极大改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