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重庆工业概况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7年重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概况
时间: 2019-10-08

2017年,全市经信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产业结构持续改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19.4%。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7%,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

(一)供需两侧谋发展,工业经济质量不断提高。一是供给侧方面。坚定不移去产能,提前完成20户、289万吨“地条钢”取缔任务,完成55户烧结砖瓦窑企业环保关闭。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77%,提高1.8个百分点。银政企联动去杠杆,规模以上工业资产负债率58.7%,下降2.6个百分点,创近6年历史新低。持之以恒补短板,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7%,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17.3%,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37.5%。二是需求侧方面。完成工业投资5881亿元,增长8.9%。其中,民间工业投资比重74.2%。技术改造投资占比提高2.5个百分点,达27.5%。优化出口工业产品结构,机电产品出口额2536亿元,增长13.3%,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8%。

(二)新旧并举强动能,经济增长动能接续转换。一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电子、化医、材料合计对全市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长贡献率分别达66.6%和86.8%。汽车、装备、消费品等基本稳定,多产业支撑格局进一步巩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4.8%和6%,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3%以上。兵科院西南分院、中船重工西南研究院等军民融合研究院相继挂牌运行,军民融合向“研发创新+产业化”发展转换。二是加快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794家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备案制度。新培育7家新型企业研发机构,新组建5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2家市级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新增8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市级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品牌培育示范企业2家。组织企业参与工信部行业标准制修订13项。推动168个市级重大新产品产业化,实现销售收入近500亿元。规模企业研发投入强度1.05%。软件业专利授权总量1496件,增长16.6%。

(三)硬软互动促融合,智能制造水平快速提升。一是从“制造业+”切入,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深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红江机械成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16个国家级数字化车间加快建设。重庆信通院等3个平台入选国家级“双创”试点示范平台。新增长安、宗申2家国家工业设计中心,累计达4家。隆鑫通用等4家企业成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伟实业、金山科技等10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全市两化融合指数53.8,高于全国2个点。二是从“互联网+”切入,积极发展数字经济。互联网龙头企业“BAT”齐聚山城,中科睿光软件填补基础软件领域空白。浪潮、联通数据中心建成投运,成立大数据和数字区块链研究院,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12.23,位列全国第10、西部第2。建成全市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和信息惠民平台,全市信息化发展指数位列西部第2。基本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省际直联城市29个,省际互联带宽达17.9T,率先在西部建成“全光网城市”。

(四)内外双向优生态,营商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一是从内优化服务,积极营造振兴实体经济的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市里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减轻企业负担400亿元。创新与陕煤化能源合作模式,有效保障全市电煤需求。全面完成中央在渝企业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分离移交工作等序时推进。圆满完成各类重大活动无线电安全保障任务。二是从外主动融入国家开放战略,全力提升开放水平。实施精准化招商引资,引进京东方AMOLED、SK海力士二期等亿元以上重点项目606个,增长42%。工业实际利用外资超35亿美元。在渝世界500强工业企业232家,占全市82.6%。渝新欧班列实现团结村、果园港双站始发,完成“关铁通”国外段测试,首次将安全智能锁运用到国际段监管,全年开行663班、增长58%,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数19%。“渝黔桂新”和东盟公路班车等南向通道实现常态化运行。推动重庆成为全国唯一铁路国际邮包集散分拨中心和口岸枢纽城市,发送国际邮包60万件。在渝航空货运公司13家,国际货运量增长10%。

(五)大小融通育主体,创业创新氛围热潮涌动。一是从“百户重点工业企业”和“百户成长型工业企业”入手,强化扶优、扶强、扶新举措,推动大企业做大做强。昌元化工首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全市246家大型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9.8%,利润总额增长13.5%。二是从“扶持”和“创新”入手,推动中小微企业做精做特。全年日均新设中小微企业348户,累计达72.7万户,带动就业达761.2万人。落实转贷应急机制和“助保贷”政策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4.6亿元。创新“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全市产业互联网平台达20余家。新增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4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