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25-00500
[ 发文字号 ]
渝经信复函〔2025〕503号
[ 主题分类 ]
交通、工业、信息化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2025-04-28
[ 发布日期 ]
2025-04-30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322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王明安代表:

提出的《关于东部产业转移助力我市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建议》(第1322号)收悉。经与市人力社保局、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市市场监管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您提出搭建对接平台、持续优化环境、强化人才保障等5个建议事项已经采纳解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总体情况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我市中小微企业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总体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市场主体持续增长。2024年全市新设立中小企业15.4万户,期末实有119.3万户,同比增长2.7%。其中工业企业累计达9.2万户,同比增长1.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累计达8.5万户,同比增长1.3%

二是优质中小企业矩阵持续扩大。全市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625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3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0家、西部排名第2,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3个、西部排名第2,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7个。

三是民营经济为主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分别占比87.7%8.6%3.7%,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分别占比72.7%22.4%4.9%,民营经济占据主体地位。

四是企业竞争力较强。78.9%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事细分领域年限超10年,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平均比重达98.7%。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年度平均主营业务收入4.53亿元,2023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12.8%

五是产业发展关联度高。82.8%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9%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其中37.3%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4.1%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属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企业。

二、关于搭建对接平台事项

2024年,市经济信息委印发《关于市区(县)两级协同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暨四链融合巡回对接活动的通知》(渝经信中小〔20241号),主要聚焦解决产业链供应链信息孤岛、上下游信息不畅通问题,推动大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配套、市场开拓等方面深入合作,健全完善我市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体系。2024全市开展大中小企业巡回对接活动220场,参与企业超1.1家,达成合作意向1500个,签订合作协议500项,对接成效显著。同时,搭建渝企零距离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信息平台,引导市内外龙头企业发布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配套需求,中小企业定制化揭榜攻关,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合力,目前平台已入驻企业5600家,达成合作意向800个。

三、关于加快技术引进事项

我市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625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3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0家、西部排名第2,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3个、西部排名第2,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7个。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是办好创客中国系列赛事。高质量举办第十届创客中国重庆区域赛,指导两江新区、潼南区办好智能仿生机器人、汽车再制造2个专题赛,做好项目征集遴选、培育赋能,以促引,推动更多优质创新项目和高成长性企业在渝落地。

二是做好急需紧缺岗位人才引育。立足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实际需求,加强就业市场需求分析研判,编制发布制造业领域急需紧缺岗位目录,按岗位紧缺程度给予政策支持,更好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来渝留渝就业创业。

三是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常态化征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健全科技成果项目库和企业需求库,支持企业建设市级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引导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

四、关于加强合作交流事项

全市在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展现出积极态势,通过构建协同工作体系、制定精准招商图谱、发挥合作平台作用以及强化企业服务保障等措施,有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优化了重大生产力空间布局。

一是产业转移招商成果丰硕。2024年,全市招引制造业项目1099个,合同金额达5911.8亿元,其中东部地区项目492个,合同金额3372.1亿元,占比显著。在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重庆)中,签约项目120个,合同金额2012亿元,截至目前102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二是产业协作活动成效显著。2024年,举办齐鲁名企巴渝行”“链上鲁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球投资推介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大会30余场产业协作对接活动。2025,将继续举办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重庆)”“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第六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展会活动,搭建东西部地区和企业交流合作平台,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积极助力我市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五、关于持续优化环境事项

我市高度重视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近两年来两次举行全市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重庆市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若干措施》等文件,以超常规举措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民营经济发展高地。

一是优化改革举措。以提升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创新环境和要素保障环境为目标,研究制定《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九大专项行动41方面重点任务,着力破解企业准入、经营、发展、退出等环节难点堵点问题,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二是强化政策落地。成立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建立问题任务分办落实跟踪反馈上报工作机制,对照重点改革任务逐项建立台账,事项化、清单化按月打表推进。

三是持续宣传推介。制定《重庆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宣传工作方案》,在市属主要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广泛宣传我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改革成效和典型案例,积极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社会氛围。

四是持续提升三服务工作质效。积极抢抓数字化变革机遇,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牵头打造企业码上服务综合平台,集成码上直办”“码上施策”“码上直聘”“码上融资”“码上科服等五类场景,探索出高效解决企业诉求的三融五跨闭环落实路径,实现企业困难诉求、政策问询、融资担保、用工需求、科技服务等一站式办理解决,以数智力量助力我市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六、关于强化人才保障事项

近年来,我市深入落实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通过政策优化搭建平台提升服务等举措,鼓励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加大人才引育工作力度,持续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从安家资助岗位津贴等方面予以激励支持,2024年共认定高层次人才722人。推动塔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为优秀青年人才发放购房或安家补贴,2024年有关区县为213名人才发放安家补贴。

二是高质量举办人才招引活动。高规格高标准打造2024年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齐聚盛会,引进人才3925人,落地项目253个。建设民营企业创新人才驿站(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30个,印发卓越工程师培养集聚行动支持政策清单,在卓越工程师引进培养申报人才项目或平台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全年为民营经济在内的用人单位引育卓越工程师10272人。

三是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围绕《新重庆人才服务管理办法》,为符合条件的人才提供职称评审人才项目申报税费优惠住房贷款利率优惠医疗等人才服务,2024年为人才提供线上人才服务次数24万余人次。完善渝才荟数字化系统,实现人才服务指尖办理,快审快享,人才专员线上解答。

四是广泛开展专题培训。每年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专题培训班2024年举办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研修班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能力提升研修班等线下专题培训19个班,培训中小企业技能人才管理人才940人次利用渝企云课堂线上平台,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针对企业的痛点难点堵点,开展线上直播授课活动50场,在线观看浏览人数18.23万人次。

此答复函已经王志杰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场景进行评价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542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