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第0465号)收悉。经与市医保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药监局、市人力社保局、重庆海关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补齐薄弱环节,推动延链补链强链”的建议
(一)已开展工作。
一是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生物医药产业是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的重要领域之一。近年来,立足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体系搭建、集群打造和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逐步完善政策体系,先后印发实施了《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实施方案》《重庆市智慧医疗装备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文件,科学谋划,促进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速增质。
二是创新平台支撑体系更加完善。构建形成了以金凤实验室为引擎,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高能级平台融通发展的创新平台体系,建有市级及以上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平台197个,其中建有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超声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12个,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5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5个。
三是创新产品研发不断突破。积极支持创新药物和智慧医疗装备研发,近3年127个药品获批上市,279个药品提交上市申请,48个药品获批进入临床。其中,智翔金泰I类新药赛立奇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是我市首个I类创新生物药。
四是创新主体持续壮大。积极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全市医药领域科技型企业797家、高新技术企业364家,其中上市企业15家、科创板上市企业3家。四是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推动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重庆国家生物城建设生物科技成果转移示范若干措施》,明确打造重庆国际生物城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地。新增重庆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国家众创空间14个。示范建设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6个环大学创新产业生态圈,涵盖了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到产业化示范的成果转化全链条。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持续优化政策体系。落实《重庆市智慧医疗装备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文件任务,加紧印发《重庆市关于全链条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迭代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打造国家重要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强化创新引领,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引擎。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大型医药企业为主,兼顾生物技术企业,围绕重点方向,延链补链强链;聚焦供应链关键环节空白领域,招引一批独角兽企业,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面向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开辟新赛道,加快布局医美、康复、合成生物学等领域新项目。积极招引CRO、CDMO等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平台体系。
三是优化平台布局。围绕合成生物、生物制造等生物医药前沿领域新布局一批市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持续推进金凤实验室、国家健康战略资源中心、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建设,提质优化创伤与化学中毒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现有国家级科创平台。
四是强化关键技术攻关。依托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打造免疫治疗、细胞治疗、原料药生物合成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5个,在生物医药、人口健康重大重点专项部署安排小分子药物、干细胞产品等创新产品研发,组织开展重组蛋白多肽设计、工程菌改造、疫苗新佐剂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二、关于“集聚创新资源,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建议
(一)已开展工作。
一是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从安家资助、岗位津贴等方面予以激励支持,2024年认定医药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21人。深入落实“优青专项”,从科研经费、生活补助等方面给予支持,2024年认定生物医药领域优青人才50人。深入推进“鸿雁计划”人才认定,2024年认定医药领域61人。持续推动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由区县根据实际情况为首次在渝全职工作并与用人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按规定交纳社会保险费的青年人才发放购房或安家补贴。二是高质量举办人才招引活动。高规格高标准举办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吸引国(境)外优秀人才齐聚盛会,签约优秀人才,促成项目落地,2024年引进医药相关领域人才397人,落地医药相关项目9个。举办“百万人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邀请相关用人单位参与,2024年引进医药相关领域人才1245名。三是全力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围绕《新重庆人才服务管理办法》,为符合条件的医药相关领域人才提供职称评审、人才项目申报、税费优惠、住房贷款利率优惠、医疗等人才服务,2024年为医药相关领域人才提供人才服务次数13961人次。完善“渝才荟”数字化系统,实现人才服务指尖办理,快审快享,人才专员线上解答。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持续推进人才政策落地实施。发挥好“优青专项” “卓越工程师”等市级人才政策吸引力,加速集聚国内外医药相关领域优秀人才,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兑现相关人才政策待遇支持。二是举办优质活动,促进交流合作。继续办好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百万人才兴重庆”等系列引才活动,搭建医药相关领域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海内外医药相关领域人才深入交流合作。三是提升人才精准服务。进一步开发“渝才荟”数字系统功能,加强人才服务事项精准推送,不断优化我市人才服务事项内容,精心做好医药相关领域人才服务,营造我市良好人才服务生态环境。
三、关于“简化审批流程,全面提升服务效率”的建议
(一)已开展工作。
市药监局持续优化审评审批流程。一是加速检验检测和审评审批。除结构组成、工作原理较为复杂或适用标准较多的医疗器械产品外,无源医疗器械产品平均检验时限由60个工作日缩减至45个工作日,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平均检验时限由45个工作日缩减至30个工作日,有源医疗器械产品平均检验时限由120个工作日缩减至90个工作日。畅通创新医疗器械优先检验绿色通道,对临床急需医疗器械实行即收即检。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平均审评时限由60个工作日缩减至40个工作日。二是建立创新、优先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机制。已制定出台《重庆市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程序》《重庆市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对进入创新审批程序的第二类医疗器械实行“服务专员制”,提前介入、跟踪指导,提供个性化服务,畅通注册检验、技术审评、体系核查等各环节“绿色通道”;对纳入优先审批程序的产品,实行优先检验、前置服务、限时办理。三是全面优化注册指导服务。完善医疗器械注册申报前置服务机制,通过面对面沟通、点对点指导、送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对创新项目、临床急需产品等加大研发注册全过程技术指导。将科技型企业首个注册申报产品纳入前置服务范围,鼓励创新创业。发挥局地共建创新服务中心作用,为产业发展集聚区提供精准靠前服务。拓展咨询服务渠道,加强对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规则的宣传解读,帮助企业提升注册申报质量和效率。
重庆海关持续提升医药产品检验检疫服务。一是不断提高特殊物品检疫审批效能。推广“互联网+海关”行政审批网上办理平台,不断优化生物医药产业生产、研发、销售等出入境特殊物品的检疫审批。二是联合市级部门建立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清单”制度,公布5批“试点清单”,纳入清单的企业进口相关研发用物品时,免予办理《进口药品通关单》,优化通关流程,助力企业增强创新研发能力。三是联合市药监局实行进口药品“一批一证、多次出区”便利化措施,对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入国内的药品,进口单位可凭《进口药品通关单》核定的药品批次和数量多次出区,方便企业灵活安排生产经营。四是设立企业协调员,建立对口联系和帮扶机制,为企业精准提供原产地、减免税、汇总征税等业务指导和政策支持,助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市药监局将按照国家药监局总体部署,进一步落实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持续优化相关制度流程。同时,将持续加“强渝药创新生态链”建设,进一步发挥渝药创新生态链平台的服务与桥梁功能,通过加强专业指导和技术帮扶等方式,积极为我市医药企业在药品注册申报、平台质量管理等方面做好服务,推动我市创新产品研发持续增长。
重庆海关将进一步优化通关监管流程、提升行政审批时效、持续释放高级认证企业政策红利等,为生物制品进口提供高效便捷的通关服务保障,持续全力支持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关于“加大推广力度,拓展本地产品应用”的建议
(一)已开展工作。
市卫生健康委积极推动本地产品入院使用。一是搭建常态化院企交流平台。组织医疗机构参加市级“阳光推介”活动,开通医院“阳光推介”绿色通道,举办“重点医药企业院长行”系列活动。向企业推送医院绿色沟通渠道信息,定向发布大规模设备更新招采信息,方便企业及时参与,全流程做好项目推进的服务工作。及时收集企业和医疗机构意见建议,加强沟通交流,解决合理诉求。二是推动创新产品配备使用。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智慧医疗装备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要求,指导医疗机构根据诊疗范围和临床需求,按照“应配尽配”原则推动智慧医疗装备创新产品入院配备使用,做好医疗机构创新药械入院监测分析,完善工作机制与流程,优化创新医疗器械入院使用政策环境。
市医保局组建医保支持智慧医疗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医保支持智慧医疗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做实支撑应用,建立创新产品临床应用收费政策受理审核绿色通道,督促加快可收费耗材编码收费审核,推进创新产品临床应用;严格对照国家立项指南,及时解决编码赋码需求;及时指导企业通过药交所创新专区挂网,实现高效挂网销售。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推动产品准入。依托智慧医疗装备专班,加紧落实《重庆市智慧医疗装备创新产品目录(第一批)》,推动药交所建立挂网专区,开展“阳光推介会”,促进医疗机构“应配尽配”。
二是加强院企对接。围绕创新药、中药等领域,市级相关部门将谋划举办院企供需对接活动,搭建对接桥梁,促进入院使用。
二是持续优化支付体系。市医保局将不断完善创新药品快速挂网机制,优化创新药品挂网采购申报手续和流程。不断完善DRG支付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数据验证、专家论证等,对使用创新药较多的病组,动态调整DRG病组权重。推广电子处方流转平台应用,优化线上全流程购药医保结算服务,提升创新药临床可及性、医保结算服务即时性、参保人使用便利性。支持创新药品纳入“渝快保”保障范围。
此复函已经王志杰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5年4月2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