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昭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轨道交通地铁车辆本地化配套进程的建议》(第0888号)收悉。经与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委共同研究办理,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引导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等建议已经采纳,建立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加强与轨道交通在建项目和运营维护单位的合作等建议正在积极落实中。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代表建议采纳情况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是国务院确定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轨道交通车辆是轨道交通装备的核心部分,占整个轨道交通装备总价值的1/3,并决定着其他2/3部分的选型、制式、功能等参数要求。我市高度重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加快提升轨道交通车辆本地化进程。市政府与中车集团分别与2018年、2023年两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中车长客组建重庆中车长客公司,打造以车辆为龙头的装备制造和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体系。
(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方面
市级相关部门积极加大向上政策争取力度,增加本级财政研发投入,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科研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市科技局累计立项支持“轨道交通关键系统装备绿智融合技术研究及应用”“山地城市轨道交通桥梁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科研项目16项1300万元,支持重庆铁路集团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轨道交通调度控制一体化与联程运输服务技术”项目课题;市经济信息委推动中车集团在渝注册成立中车重庆智慧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牵头承接国家发展改革委“系列化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研制及实验”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全面打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及配套系统综合性研发平台。
(二)建立完善产业链体系方面
梳理我市轨道交通产业链条,我委联合市住房城乡建委发布《重庆市轨道交通产业链名录(2023年版)》,33家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纳入名录范围。目前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产业链涉及相关企业80余家,产值近100亿元。其中重庆中车长客拥有跨座式单轨列车、As型地铁列车、B型地铁列车、双流制市域车等车型研发制造能力,年产能达到800辆;重庆四方所提供牵引系统、电气系统和空调系统;重庆众合提供信号系统和自动售检票系统;重庆时代电气生产供电系统、整流器和能量回馈装置;凯瑞传动和重齿公司生产地铁齿轮箱和单轨齿轮箱;永贵交通生产车辆贯通道;康尼轨道生产车辆连接器和电动门;中铝特材提供车体材料;华渝重工生产单轨道岔;宇红轨道生产高摩擦系数合成闸瓦、长征重工、重庆克诺尔等企业生产车辆转向架体、转向架传动部件和基础制动器等。
(三)引导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方面
我委积极引导轨道交通企业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轨道交通车辆及零配件的国产化、智能化生产。先后出台《重庆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3—2027年)》,启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八大行动,持续推进“点—线—面”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重庆轨道集团牵头研发的互联互通CBTC系统示范项目,实现了轨道交通由传统的单线独立运营迈向网络化跨线运营的重大突破,目前在建的24号线是重庆首条全自动驾驶的轨道交通线路,也是首条采用云化物联网融合平台的轨道交通线路。重庆中车长客依托智能感知、数据采集、挖掘分析等建立了轨道车辆智能运维平台,形成安全、可靠、高效、低成本的全产业链系列化的智能运维产品和服务。
(四)加强与市场主体合作方面
围绕提升我市轨道交通装备供应保障能力和制造服务水平,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企业与轨道交通在建项目方和轨道运营维护单位深入合作,积极提高我市轨道交通装备本地配套率。委托市轨道协会编撰《重庆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图册》,在2024北京—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等展会上进行宣传推介。组织召开轨道交通产业供需对接会4次,邀请中铁、中铁建、中电建等工程承包商参会,推动重庆机电、川仪股份等企业成功参与15号线、27号线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目前我市轨道交通车辆系统本地配套率达到60.4%。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强化创新驱动引领。聚焦轨道交通车辆系统、机电系统、信号系统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发挥中车智慧轨道交通技术公司、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单轨中心等机构支撑作用,推动中车集团及在渝企业加强与我市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全力打造省部级轨道交通装备创新平台,积极创建国家级跨座式单轨创新平台。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借鉴广州、成都等地做法,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轨道交通产业联盟,推动在研发创新、政府采购、产业链配套、信贷融资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鼓励企业抱团发展。进一步发挥好重庆市首台套装备保险补偿和首购风险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首台套产品研发和示范应用。引导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积极采购本地产品,有效提升轨道交通装备本地配套率。
(三)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聚焦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以轨道交通车辆龙头企业为牵引,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强链补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零部件龙头企业在渝设立子公司或组建合资公司,注入核心技术,打造核心产品。加大本地企业的培育力度,强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落地,支持本地企业装备产品试用验证推广,引导零部件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四)推动单轨产业走出去。结合国内轨道交通发展趋势,立足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定位,瞄准大城市辅助线和联络线、中小城市骨干线以及旅游观光线,发挥成本比较优势,突出经济性,适应政策要求和市场需求,推动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走出去。在重庆第五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选取合适的轨道线路建设新的单轨示范线,推动我市单轨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支持重庆单轨品牌、管理、技术和服务输出,带动和支撑重庆轨道交通相关产业和企业“走出去”。
此答复函已经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场景进行评价。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5年4月2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