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心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创新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449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药监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大力培育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提高创新研发水平”的建议
(一)已开展工作。
一是强化学科建设。我市西南大学等12所普通本科高校、重庆工信职业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开设生物医药相关专业,包括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制药、制药工程等专业,相关专业数15种,相关专业点44个,在校生超过1.6万余人;设有生物医学工程等生物医药相关博士点6个、生物与医药等生物医药相关硕士点9个。
二是强化人才引进。深入实施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从安家资助、岗位津贴等方面予以激励支持,2024年认定医药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21人、“鸿雁计划”61人、卓越工程师93人。
三是高质量举办人才招引活动。成功举办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引进医药相关领域人才397人,落地医药相关项目9个;举办“百万人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引进医药相关领域人才1245名。
四是倾全力强化人才服务保障。落实《新重庆人才服务管理办法》,为符合条件的医药相关领域人才提供职称评审、医疗等人才服务,2024年为医药相关领域人才提供人才服务13961人次。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强化人才政策执行。围绕“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一行动一计划”、卓越工程师启航、海聚专项等人才政策,促进人才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二是持续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支持生物医药产业企业用好“百万人才兴重庆”、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引才平台,充分发挥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猎头基地和市场化猎头机构作用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利用博士后国际交流引进项目、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创新支持计划,协助医药产业面向全球开展引才活动。
三是加大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专家团队申报专家工作室、专家服务团;支持符合条件的专家团队通过绿色通道申报高级职称;支持符合条件的科研机构设立国家级、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认真贯彻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高校和医药产业企业开展技能培训,鼓励技工院校、职业培训学校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产业技能人才供给;同时依托企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更好支持体外诊断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关于“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加强药物源头创新”的建议
(一)已开展工作。
一是围绕重点区域,打造生物药产业集群。近年来,重庆市以创新、集聚、开放为引领,加快构建“1+5+N”生物医药产业体系。2024年,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入选新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重庆国际生物城为核心打造1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大渡口区、长寿区、涪陵区等5个集聚区为骨干,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产业基地。形成了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医疗器械及装备等门类齐全、多领域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向创新药企业集聚,培育科技型企业4292家、占比6.59%,高新技术企业共641家、占比8.41%。智飞生物、太极集团、博腾制药等企业不断壮大,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长寿绿色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大渡口医疗器械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初现成效,重庆医药产业“强龙头、亮特色、建集群”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2024年,市经济信息委投入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超1亿元,在创新产品产业化、先进制造平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拓海外市场等方面给予企业专项资金扶持,引导企业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转型。近年来,市科技局支持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重点单位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项、经费2.05亿元,资助市级重大重点研发项目122项、经费4.03亿元,培育了靶向小分子抗肿瘤药物、CAR-T细胞治疗药物等一批标志性成果。
三是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市科技局聚力建设以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85个。其中,卞修武院士领衔的金凤实验室,聚焦脑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传病重大疾病诊断,以原始理论创新和“卡脖子”技术突破为首要目标,构建科研矩阵,正在建设全国精准诊断产业创新策源地;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以免疫学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为基础,打造集理论和技术原创研究、创新技术应用研究和创新免疫生物制品研发的高水准研究平台,推动巴南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市药监局联合132家市内高校、研发机构、医疗机构、医药企业,打通政产学研用资源链接通道,发布首批在研项目174个,建立涵盖39个创新药赛道、108个药物研发平台、28个招引项目的资源清单。建立清单管理、常态联络、全程指导、定期调度的闭环服务机制,高规格举办渝药生态链大会,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深度交流,成功帮扶培育项目51个。市经济信息委牵头组建重庆生物医药产业联盟。自2024年6月成立以来,联盟围绕人工智能、产金融合等主题主办活动15场,参与活动22场,有效促进“政产学研医融”协同发展。
四是持续优化支付体系。完善创新药品快速挂网机制,优化创新药品挂网采购申报手续和流程。国家新版国谈药品目录公布后,督促生产企业同步开展挂网工作。不断完善DRG支付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数据验证、专家论证等,对使用创新药较多的病组,动态调整DRG病组权重。推广电子处方流转平台应用,优化线上全流程购药医保结算服务,提升创新药临床可及性、医保结算服务即时性、参保人使用便利性。支持创新药品纳入“渝快保”保障范围。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持续优化政策体系。落实《重庆市智慧医疗装备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文件任务,加紧印发《重庆市关于全链条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迭代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打造国家重要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强化创新引领,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引擎。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大型医药企业为主,兼顾生物技术企业,围绕重点方向,延链补链强链;聚焦供应链关键环节空白领域,招引一批独角兽企业,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面向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开辟新赛道,加快布局医美、康复、合成生物学等领域新项目。积极招引CRO、CDMO等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平台体系。
三是加大资金支持。用好各项市级财政政策,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产业化、应用推广等环节。积极对接国家争取项目资金,围绕国家生物制造领域相关政策,积极谋划储备项目,支持相关园区和企业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
三、关于“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科学家的创新活力”的建议
市知识产权局加强专利保护和数据保护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完善政策体系。202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高价值发明专利质量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4年)》(渝府办发〔2022〕41号)。2024年,市知识产权局印发《重庆市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重庆市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的管理。截至目前,我市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27615件,其中涉及生物医药产业的高价值发明专利3284件。二是建立专利申请快速审查通道。2024年12月,我市建成运行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面向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开展快速预审工作。经预审合格的专利申请将进入快速审查通道,极大提高了我市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专利申请的获权速度,特别是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将由平均16个月缩短至3个月,有利于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快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强化培训项目支撑。自2019年以来,连续实施知识产权培训计划,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00万元以上,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社会机构举办110个专题培训班,培训28万余人次,提升各类主体知识产权素养和业务能力。其中,分别于2021年、2022年举办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培训班,邀请国内生物医药领域专家赴渝授课,线上线下培训学员5000余人次,受到一致好评。四是建立人才服务机制。推动将知识产权指标纳入《重庆市特殊人才职称评审办法》《新重庆人才分类目录》,为中国专利金奖、银奖,中国外观设计金奖、银奖,重庆市专利金奖的前2位发明人(设计人)设立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并在“渝快办”“渝才荟”开通线上申报通道,累计17名发明人被纳入重庆高层次人才认定名单,其中涉及生物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3人,探索“一对多专利开放许可破解制约人才专利成果转化难题”纳入2024年人才工作改革创新案例。
市药监局持续推进审评审批改革。自2015年国家开展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市药监局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支持药物研发创新,加快新药好药上市。一是优化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实施临床试验60天默示许可、生物等效性试验备案、鼓励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机构备案等措施,有效提升了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完善药品审评审批技术标准体系。推动 ICH (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技术指导原则在中国全面实施,实现药物研发技术标准全面与国际接轨。三是建立完善药品加快上市注册程序。建立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审批、特别加快上市通道,制定相关工作程序和标准,突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支持鼓励药物研发创新,加快新药好药上市。市药监局严格落实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深入推进审评审批能力建设、持续完善相关制度流程,支持医药产业创新发展。2024年,国家药监局在全国开展了优化药品补充申请审评审批流程改革试点工作,市药监局积极作为,努力争取,成功获批成为该项工作的首批试点,辖区企业药品补充申请审评时限从200个工作日大幅缩减至60个工作日。
市卫生健康委搭建医工协同平台。出台《卫生健康系统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从医研产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产品应用推广等方面,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出台《重庆市关于加强临床研究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制定《关于推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打造“1+5+N”全场景转化平台,发挥重庆市医药卫生科技发展中心科技服务平台职能。激活5家医院下属企业市场化运作主体活力。推动全市三甲医院设立专门的成果转化部门。继续举办重庆市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大赛,将参赛范围拓展至周边省市,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品牌活动。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积极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引导和支持生物医药企业进行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工作,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利用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融资,盘活无形资产。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支持其开展精准化运营。发挥重庆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的引导作用,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开展投资和投后管理,积极培育专利密集型产品,促进专利产业化。
二是深入开展生物医药产业专利申请快速预审服务。围绕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强烈需求,充分发挥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功能作用,扎实开展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专利申请快速预审服务,不断提升审查能力,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优化审评审批程序。药监部门将按照国家药监局总体部署,进一步落实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持续优化相关制度流程。同时,将持续加“强渝药创新生态链”建设,进一步发挥渝药创新生态链平台的服务与桥梁功能,通过加强专业指导和技术帮扶等方式,积极为我市医药企业在药品注册申报、平台质量管理等方面做好服务,推动我市创新药研发持续增长。
四、关于“利用AI赋能,推进创新药物研发的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一)已开展工作。
一是积极引育AI赋能平台。2025年,AI与医疗的融合已从概念走向规模化应用,AI已经成为医生、药厂、科研机构的有效工具。市经济信息委聚焦平台建设,联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交大洪亮团队、英硅智能、华为云盘古大模型等顶尖团队,孵化培育本土企业如重庆飞因科生物科技,推动AI技术在靶点发现、分子设计等环节的深度应用。
二是支持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我市生物医药领域,现有数字化车间42个、智能工厂10家、创新示范工厂2家、5G+互联网先导应用1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4个。市经济信息委多次组织智翔金泰、华森制药等10余家药企与中国科学院、华为云等团队开展技术联创。促成华森制药与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签署《创新药物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华森制药1个创新药进入临床阶段;上海交大洪亮团队为中元汇吉催化酶开发提供AI分子设计服务,缩短研发周期、提高酶催化效率。
三是靠前服务智慧管理。市药监局以重庆国际生物城、重庆高新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水土生物医药创新基地等为重点,鼓励创新要素集聚。针对重点园区进行一对一帮扶,目前已搭建5个园区服务工作站和服务中心,分别是大渡口服务站、高新区服务中心、国际生物城服务中心、两江新区服务中心、广阳湾服务中心,让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完成相关业务咨询。加强医疗器械品种档案建设,建立及时、完整的企业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档案,深化数据应用,强化数融智联,充分发挥数据价值,加快实现从受理到发证的全程电子化,以智慧手段提升审评审批效率。目前已实现一类体外诊断试剂备案全程网办,第二类医疗器械的审评电子化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目前,市经济信息委正牵头起草《关于全链条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专项条款推动“AI+数据”双轮驱动,覆盖创新药研发、生产、审评全流程智能化升级。
二是推动医药数据库建设。支持建立覆盖临床、基因组、药物研发等领域数据库,推动医院、科研机构、企业间数据互联互通。加快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体系,支持数据驱动产业体系发展。
三是加强人才引育。鼓励高校设立“AI+医药”交叉学科,开设医学大数据分析、AI辅助药物设计等课程。充分利用现有人才政策工具,对兼具医学背景与AI技术能力的领军人才,提供专项科研基金、税收优惠及创业支持。积极对接国内头部AI团队及跨国药企数字化部门,争取AI制药功能性平台落地我市。
四是鼓励企业扩大AI技术使用。持续支持重庆创新药企业对接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华为等AI技术团队,定向解决本土药企在靶点预测、临床试验设计等环节的技术瓶颈。
此复函已经王志杰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5年4月2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