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红献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500号)收悉。经与市科技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顶层设计事项
我市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作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三大主导产业集群之一,先后制定出台《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行动计划》《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提升专项行动》《重庆市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推动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加快制定出台《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渝链智擎”行动计划(2025—2027)》《2025年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
二、关于多科学推进“+科技”事项
近年来,我市锚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打造,抢抓机遇加力汽车产业创新发展。一是积极支持整车企业持续推动传统燃油车向混动、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推动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领域零部件产品。2024年,摸排433家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及配套意向,组织开展整零协同对接活动10余场,参加企业超550家次,“点对点”推动11家零部件企业进入长安汽车、赛力斯汽车供应链体系,推动108家传统零部件企业完成转型升级。二是依托数字重庆建设,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支持长安汽车、赛力斯集团等龙头企业谋划部署“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有效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水平。
下一步,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动传统燃油车向混动、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加快重点车型更新换代,打造经典车型。支持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筛选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加速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同时,推动长安、赛力斯等企业进一步向转型企业释放订单,增强企业转型升级信心。二是加快产业大脑和未来工厂部署建设。鼓励和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接入细分行业产业大脑,提升细分行业产业大脑智能决策与服务产业链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聚焦“AI+智能制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产业生态新模式新业态,打造一批“未来工厂”。
三、关于系统谋划“科技+”事项
近年来,我市紧扣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积极谋划布局飞行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出台《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重庆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二是夯实发展基础,建成2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及3个筹建区,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重点企业68家,布局“综合+专业+企业型”研究院39家和中试验证平台154个。三是加快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飞行汽车产业。组织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揭榜挂帅”,推动长安汽车与与亿航智能聚焦飞行汽车领域开展合作,对飞行汽车整机等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
下一步,我市将系统谋划“科技+”促进产业创新,力争推动重庆在未来产业领域抢得先机。一是紧盯重点领域求突破。聚焦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分层分级推动细分领域渐次发展。二是聚力成果策源促转化。重点布局建设低空新型航空器无人智能飞行中试平台,提升未来产业企业本地生成能力。三是强化引育拓展产业规模。围绕细分赛道按图索骥引龙头、补链条、育集群,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和项目。
四、关于加大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赋能事项
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产业集群等资源,聚力打造高水平产学研融通发展平台,支持长安汽车、中国汽研等企业组建了重庆市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中心、重庆市智能汽车与车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有效提升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支撑能力。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培育金康动力、宗申动力等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壮大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创新主体。
下一步,一是将编制汽车领域亟需的高端人才目录,在人才落户、科研成果奖励、子女入学等方面强化激励措施,进一步提高人才服务保障能力。二是成立新能源汽车及未来产业基金,促进央地合作、校企合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汽车再制造等生态圈建设,加快基础共性产品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配套,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三是加快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大力推进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建设,创新产才融合发展模式。
此复函已经王志杰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5年5月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