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25-00328
[ 发文字号 ]
渝经信复函〔2025〕530号
[ 主题分类 ]
交通、工业、信息化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2025-05-06
[ 发布日期 ]
2025-05-15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456号提案答复的函

民建市委会

    提出的《关于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困境的建议》(第0456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深入谋划,明确目标,推动产业跨越发展的建议

我市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出台《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提升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等系列规划或方案,已形成汽车产业1+N”政策文件体系,持续推动我市加快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成渝协作方面,两地经信部门依托两省市汽车产业基础,共同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通过联合开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攻关、联手打造车联网和高速公路车路协同等应用场景、联手推进氢燃料应用示范、联手推动两省市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互配互供等举措,共建高水平汽车研发制造基地,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双方还签订了《共建世界级先进汽车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氢走廊战略合作协议》等重要文件,协同推进两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川渝两地整车产量达343万辆,约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11%,其中新能源汽车约108.7万辆,同比增长68.3%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强行业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力度深化川渝协同机制,在打造示范应用场景、完善供应链条、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推动跨界融合发展、助推产品品牌提质、促进产销服务配套、壮大整体产业规模等方面继续发挥各自优势,主动谋划推进、加强对接协调,协同制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携手加快建设更高能级的川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二、关于龙头引领,强链补链,壮大产业整体规模的建议

针对所提建议,一是支持重点整车企业发展壮大。鼓励长安汽车、赛力斯集团重点车企丰富产品和品牌矩阵;支持长安汽车实施一品一策行动启源品牌强化数智新汽车品牌标签,深蓝品牌强化超级增程技术优势,阿维塔品牌实施动力系统的纯电+增程双技术路线,继续巩固智能化优势;支持赛力斯汽车进一步扩大问界品牌的市场号召力,支持蓝电品牌申请注册“赛力斯蓝电”商标,借力集团技术和品牌优势,打响品牌市场知名度;支持庆铃汽车等企业加快产品研发,不断提升氢燃料电池整车制造能力和水平;支持瑞驰汽车巩固在电动物流车市场的领先地位。二是围绕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目标,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龙头企业为引领,大力实施汽车零部件集群发展战略,全面梳理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和企业,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招商引资和本地培育。支持渝西地区等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重点方向建设特色产业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加快实施“渝赛计划”,开展以商招商、专业招商等精准招商活动,提升零部件集群效应。全市现有汽车零部件规上企业1200余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543家,已实现3大系统、12大总成、56个部件全覆盖和集群式发展。三是持续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市级层面已陆续出台《重庆市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行动计划》《全市加快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工作方案》《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便捷超充行动计划(20242025年)》《重庆市中心城区充换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等政策文件,强化规划引领,加快全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印发和落实《重庆市20242025年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政策》,重点对农村地区公共快充站建设进行支持,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短板。持续规范我市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和安全管理。全市已基本构建以超充为主体、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充电桩37.14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4.16万个,私人充电桩32.98万个,平均车桩比1.8:1,优于全国水平2.45:1

下一步,我市将一是支持长安、赛力斯、长城等优势整车企业整合重组困难企业产能,加快智能网联新能源新车型的研发和投放支持企业极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培育长安汽车、赛力斯集团等企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二是持续加强招引培育,促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提高产业链韧性三是进一步加快全市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布局,构建更高质量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

三、关于政企合作,深化研发,协力突破关键技术的建议

针对所提建议,一是开展新能源汽车相关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目前已立项建设重庆理工大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与控制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并将其纳入重庆市高校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二是打造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推动长安汽车牵头建设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为汽车领域仅有的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中国汽研联合重庆大学、弗迪电池等10家单位成立动力电池仿真软件创新联合体,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打造大企业和小企业协同创新综合体。三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组织实施高端器件与芯片、先进制造和先进材料等重大重点专项,实施“车规级高可靠SiC功率模块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高性能雷达芯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高性能SiC功率器件等重点方向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动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高端器件与芯片、核心软件、先进材料等重大和重点专项项目,提升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产业核心技术策源地。持续关注和引进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专家团队,充实我市相关领域的研发力量。

四、关于聚焦需求,优化政策,强化人才储备战略的建议

针对所提建议,一是全面落实引才政策。深入推动“塔基”等市级引才政策实施,从安家资助、岗位津贴、人才奖励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予以激励。截至 2024年底,“鸿雁计划”认定汽车产业人才422人,认定A-F类新能源汽车人才547人,提供线上人才服务4477人次。针对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出台“一行一策、一企一策”人才引育综合保障政策。二是完善人才引育平台机制。高质量举办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连续两届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相关活动列为主体活动。开展“百万人才兴重庆”等系列引才活动,2024年参加“百万人才兴重庆”引才活动的汽车企业206 家,引进人才1167人。高质量举办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新引育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卓越工程师325人。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职称认定,培训数字技术工程师1567人。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包括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在内的相关技能劳动者纳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坚持“培训+就业”联动,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会同市财政局将汽车生产线操作工、汽车装调工、汽车装饰件制造工、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等专项职业能力纳入补贴性培训项目。2024年开展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的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7.36万人次。支持长安汽车、赛力斯集团等重点企业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新型学徒制培训,提高职工转岗能力和技能水平。

下一步,我市将结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紧扣产业引才,提高人才发展水平。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办好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百万人才兴重庆等系列引才活动,鼓励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用人单位招才引智。二是加强相关人才培养。认真贯彻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增强相关行业领域技能人才供给。三是落实人才服务项目。完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专项政策,进一步开发渝才荟数字系统功能,不断优化人才服务事项内容,加强人才服务事项精准推送。

    此复函已经王志杰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55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