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忠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建议》(第0323号)收悉。经与市委网信办、市大数据发展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
(一)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加速优化顶层设计,出台《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2022—2025年)》(渝府办〔2022〕21号)、《重庆市发展汽车软件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行动计划(2022—2025年)》(渝府办〔2022〕25号)、《重庆市以场景驱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渝经信发〔2023〕49号)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
(二)聚链成群加速推进。获批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速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申创工作。集聚中科云从、商汤科技、中冶赛迪等一批龙头企业,引进中科院、北京大学等近20家知名大学。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西部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全市算力规模超1400P。建成国家(西部)算力调度平台,实现西部算力资源统一调度利用。
(三)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围绕机器人感知、脑机接口、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实施市级人工智能试验区重点研发项目97项。实施2023年重庆市人工智能重大专项,支持卫星互联网、文旅大模型等7个重大项目攻关。发布评选两批次市级优秀人工智能软件产品44个,推动企业成功研发“兆言”大模型、知行城市交通大模型、“天镜”大模型等优势产品,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四)融合应用持续深入。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等领域,统筹推动市、区常态化发布场景清单46批829项、建设规模超90亿元。汽车、电子、装备、消费品、医药等重点行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不断提速,累计推动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6000余个,建设智能工厂100余个。
(五)产业生态加速构建。推动成立重庆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重庆市大模型联盟等行业组织。开展六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2023年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论坛、首届“华彩杯”算力应用创新大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暨大模型场景应用研讨沙龙、数据安全高峰论坛等活动,产业发展氛围良好。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经与市委网信办、市大数据发展局等协办单位协商一致,结合实际,全力推动全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有如下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加快推进《重庆市以场景驱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落实,聚焦发展目标,明确重点任务,形成更加清晰的发展路径。加强人工智能产业顶层设计,探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路径,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全力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人工智能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争取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加强人工智能共性技术研发和落地应用。持续实施“揭榜挂帅”,推进系统软件、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行业大模型等技术研发。依托开源生态建设,打造基于开源开放技术的软件、硬件、数据、应用协同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
(三)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合作,围绕数字重庆建设,谋划打造一批优质人工智能场景。聚焦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慧医疗等领域,深度挖掘一批标杆场景,积极给予支持。动态发布企业供需对接清单,推动场景供需双方自由对接合作,实现应用场景与产品创新的双向促进。
(四)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用好用足现有人才政策,积极引进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利用软件人才“超级工厂”促进院校、龙头骨干企业、培训机构等深度产教合作,精准、批量、快速培育一批高层次人工智能人才。积极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育及交流、校企人才签约等系列活动,吸引更多人工智能人才来渝留渝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加快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和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制度机制,开展备案审查,做好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防范。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切实推动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
此答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功能模块”进行评价。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4年4月1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