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一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945号)收悉。经与市教委、人行重庆市分行、市委金融办、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发展改革委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2023年,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制定实施《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部署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全面开启新时代制造强市建设新征程。经过努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巩固,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分别增长6.6%、13.3%,高于全国平均2个、4.3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分别增长8.6%、16.7%,高于全国平均2.5个、3.3个百分点。针对您提出的建议,市经济信息委会同市级有关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关于搭建制造业投融资发展新平台方面的工作举措
我市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力度,积极解决中小微制造企业融资较难问题。围绕助力“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市经济信息委、市委金融办、人行重庆市分行、金融监管总局重庆监管局等部门联合制定实施《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投融资服务行动计划》《重庆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技改专项贷”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形成强大合力。开发打造“码上融资”场景,完成渝链贷、长江渝融通2个社会化应用集成,上线产业链金融、普惠金融等融资产品;开展重庆市银行业服务制造业监管评价,召开融资对接会、专题培训会等,切实强化服务和信息传播。截至2023年12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超3917亿元、增长16.5%,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24.1%,超既定目标4.1个百分点。
今年,市政府召开了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发布《重庆市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五条政策措施》《重庆市迭代优化“技改专项贷”二十条政策措施》,用金融“活水”浇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坚持把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深入实施“智融惠畅”工程,用好各类政策工具,发挥融资服务平台支撑作用,拓宽中小微制造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力度推动解决中小微制造企业融资面临的难点痛点堵点。
二、关于精准施策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方面的工作举措
我市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研发主体地位,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经费479.3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1.76%、高于全国平均0.37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第4位。大力推进研发机构建设,组建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硅基混合集成创新中心”和11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累计分别达48家、1157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3年获批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等共4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织实施核心软件、人工智能等5个市级重大专项,以及先进材料、绿色低碳等8个市级重点专项,立项支持科技项目137项,布局解决关键技术问题311项、“卡脖子”技术问题60项,超级数智汽车平台SDA、硅光芯片三维/异构集成、3D造型微晶纳米电子玻璃、尼龙66、浮潜式海上风电平台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实现突破。
我委将会同市科技局等部门,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助力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优势企业牵头建立法人化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领军“链主”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构建以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持续实施核心软件、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等“5+8”市级重大(重点)专项,加快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三、关于建设制造业人才队伍方面的工作举措
近年来,我市通过落实人才政策、人才服务、搭建活动平台、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增设新工科专业等举措,推动制造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落实“鸿雁计划”“塔尖”“塔基”等引才政策,从安家资助、岗位津贴、人才奖励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高技术人才予以激励,有力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支持376名制造业相关领域人才入选“鸿雁计划”,同比增长118.6%,市区兑现人才奖励和引才补助1614.4万元。二是广泛开展引才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多举措做大做强行业品牌。2023年全市开展城市行、高校行、行业专场等“百万人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308场,同比增长11.2%,帮助用人单位引进制造业人才1.2万人,同比增长20.5%。三是鼓励高校开设制造业、数字经济等相关专业,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大力推动制造业高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四是持续为有关人才提供子女入学、看病就医、出入境、职称评审等优质服务,累计为制造业人才发放A卡1003张,B卡1917张,为制造业人才提供线上服务2308人次。迭代升级《重庆人才服务管理办法》,服务方式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构建全要素、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满足人才多元服务需求,提升人才服务品质。五是支持建设了17个紧贴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产业学院,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等21个新工科专业。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制造业发展需求,加快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加强人才政策引领。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启航、海聚专项等人才政策,促进人才与制造业、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优化完善“渝才荟”一体化服务平台、引才数据库、人才图谱,支持中职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对发展。完善制造业领域人才支持举措,强化企业用人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和基准的人才评价标准。二是优化完善引才机制。优化和升级“百万人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联动相关市级部门、区县、园区、行业协会等,共同为我市制造业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不断夯实制造业人才基石。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导高校、高职及科研院所深度参与人才市场活动,强化新工科建设,完善工程硕博士培养体系,促进校企互认和深度合作。支持高校和相关企业开展技能培训,鼓励技工院校、职业培训学校开展制造业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制造业相关行业领域技能人才供给;同时依托企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此答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功能模块”进行评价。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4年5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