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廷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两江新区与“三北”行政区招商一体化工作机制的建议》(第0546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市招商机制逐步健全、招商统筹力度逐渐增强,2023年8月,市政府印发《重庆市进一步强化招商投资促进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优化招商工作统筹机制、推进高质量招商引资、强化政策支持、强化招商保障等4个方面明确19条执行措施,推进招商模式转变,促进政策机制优化,突出招引链主链长企业,为全市招商工作迈上新台阶提供了清晰可行的实施路径。2023年,全市全年签约招商项目2903个,正式合同额18571亿元。引进100亿元级项目23个、50亿元级项目46个、30亿元级项目78个、10亿元级项目329个。新开工招商项目2272个,近三年招商项目开工率64.5%,同比提升3.7个百分点。招商项目到位资金5149.7亿元,同比增长9.2%。
一、明确产业发展定位,推动精准高效招商。针对您提出的“强化规划布局联动”的相关建议,我委高度重视,推动市政府出台《重庆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地图(2023年)》,明确各区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方向,要求新招引项目优先落户“对口”地区,引导区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差异化布局产业,聚焦主导特色产业精准招商,打造各具特色、互补促进的产业集群,避免招商恶性竞争。例如:两江新区明确智能网联新能源乘用车、新一代互联网与软件信息、新型显示等3个主导产业,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4个特色产业,开展精准招商。江北区锚定智能网联新能源乘用车、智能家居两大主导产业和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前沿新材料、轨道交通装备、体外诊断产品4个特色产业,有序高效开展项目对接。渝北区提出构建“2335”制造业集群体系,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乘用车、智能手机两大主导产业和智能制造装备、汽车软件、休闲食品、纤维及复合材料等4个特色产业,开展差异化、精准化招商。北碚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了以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车身、底盘、汽车轻量化材料)为主导,同步发展高端摩托车、前沿新材料、通机装备、休闲食品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体系。
二、优化协同招商机制,强化工作统筹联动。针对您提出的“强化体制机制联动”的相关建议,我委聚焦优化市区联动招商机制,开展了《重庆市市区(县)协同招商研究》,按照“一区一业多赛道”的原则提出了市区(县)协同招商重点方向,开展协同招商示范基地建设,全年联合区县举办招商引资活动40余场。建立招商利益分享机制,区县(开发开放平台)之间联合招商项目(包括主城都市区产业转移至两群片区,或“一区两群”结对区县联合招商、借助渝鲁协作、三峡对口支援等工作机制联合开展招商等),原则上项目落地区县正式合同额和资金到位额占70%,协助区县正式合同额和资金到位额占30%,如联合各方因为出资或优惠政策等因素另有约定的,以约定比例为准。
三、建立首报首谈制度,规范招商引资秩序。针对您指出的“强化资源载体联动”的相关建议,相关部门研究出台了《重庆市招商引资项目首报首谈制度(试行)》,将总投资额10亿元(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纳入首报首谈管理,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赋予首报首谈权利,对违反有序竞争、互挖存量项目等违规情况进行约谈、通报,并在绩效考核中予以扣分,避免区县同质化恶性竞争。同时,鼓励项目在区县间有序流转,全市招商秩序得到有效维护。建立招商赛马机制,形成“月通报、季赛马、年考核”考核体系,落实区县一把手招商工作负责制,全年各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累计外出招商752次、拜访企业2236家。落实重大招商项目推进工作体系和分层服务机制,完善全市签约招商项目库,市重大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重点工作专班分工调度,精准跟踪管理重大招商项目190个、7611.3亿元。
四、规范政策执行流程,确保承诺兑现履约。针对您关于“强化产业政策联动”的意见建议,我委高度重视,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双兑现”履约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招商引资流程管理 推动政企“双兑现”履约的通知》(渝经信招商〔2024〕2号),从综合研判项目情况、合理拟定扶持政策、集体审议核心内容、严格规范协议执行等方面规范招商引资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招商引资全过程管理,推动招商引资项目政企“双兑现”履约,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和投资者合法权益,从源头上杜绝兑现风险。强化政策执行全链条督导。建立招商引资政策评价督导机制,各区县在招商引资政策文件印发30日内,向市经济信息委提交正式文件及备案报告,进行政策文件备案。同时,加强对招商引资过程中政策兑现和企业履约情况,特别是“一企一策”项目的协议执行和政策兑现等情况跟踪评价,对出现政策兑现问题的,视情节轻重,对相关单位采取专项督导、约谈、通报、扣减招商考核数据等措施,避免出现招商政策兑付风险。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招商引资工作相关要求,充分吸纳本建议,持续优化各区县招商引资联动机制,充分凝聚各方优势、发挥最大合力,继续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强化项目策划。强化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导向,聚焦新兴前沿、补短锻长两大重点方向,瞄准链长链主、中央企业、创新团队三类目标对象,基于“产业图谱”,夯实招商引资“数据库”,解决“招什么”问题。抓牢国家启动战略腹地建设重大窗口期,深化央地合作,争取政策支持,加快策划一批重要产线“备份”、重要物资生产和重大产业设施等战略性、全局性“大项目”。围绕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紧扣16条标志性产业链中177项发展不足、122项尚处空白环节,加快策划一批产能扩张、填平补齐类项目。依托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矩阵体系,面向未来产业方向加快策划一批产业化项目。积极发动本地企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开展项目策划,不断拓展策划项目来源“管线”。
二是优化招商机制。强化招商工作统筹,解决“由谁来招”“怎么招”问题。编制园区开发区产业地图和亩均投入产出准入标准,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地图体系进一步“下沉”,既引导区县错位招商又为投资重庆提供明确标准和精准导航。合理统筹承接区县,市级策划项目基于“产业地图”体系确立不超过2个承接区县,统一招商政策,既向企业提供选择空间、防止项目流失又避免相互恶性竞争;区县策划项目全面实施“首谈首报”,市级层面提前介入做好项目研判并为区县“站台”,切实调动区县积极性。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区县部门一把手招商引资第一责任人职责,依托“33618”各产业集群工作专班(工作组)构建“专班负责+专员推进”模式,推动驻外招商力量进一步向园区“下沉”。
三是严格工作落实。健全项目招商、开工、在建、投产、达产、技改全建设周期“闭环”管理,解决“签而不建”“签大建小”问题,确保项目招引全过程评价一致性。实施项目提级管理,将市领导关注或交办重大项目、重大展会签约项目,以及投资额20亿元以上项目纳入市级管理,市级层面牵头做好签约、开工、建设、投(达)产全过程跟踪管理。调整优化招商评价机制,研究制定招商工作及实效指数,合理确定生产制造类、研发创新类、产业平台类等不同类别项目考评重点,突出策划项目签约率、签约项目开工率、开工项目协议投资转化率和投资完成率等核心指标,从项目策划到投产达产全闭环评价,提高百亿级、五十亿级、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链长链主项目和大中小企业链式融通招商,以及“一把手”招商项目权重,纳入“八张高分报表”定期晾晒。
此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4年4月9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