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庆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创新机制,盘活存量,有效提升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园区亩均产值的建议 》(第0920号)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顶层设计,盘活存量”建议
为切实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实施了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实施范围涵盖了生物医药等全市规上制造业企业。一是科学谋划评价体系。研究下发了《制造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办法》,从区县、园区开发区和制造业企业三个维度对亩均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将亩均产值、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研发投入强度、单位能耗增加值等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为降低行业特性的影响程度,引入行业修正系数。对区县、园区开发区、企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精准画像。二是深化评价结果运用。按照正向激励、反向倒逼原则,实施资源要素差异化配置。2024年4月,经市政府同意,制定印发了《重庆市推进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对亩均效益优良的企业在用能、用地、金融、财政、人才、排放等资源要素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倒逼亩均效益较差的企业加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推动企业改造提升。突出奖优扶强导向,基于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实施亩均效益示范引领行动,将分别在区县、园区开发区、重点行业企业中遴选全市前10强,作为亩均效益示范典型,引导区县、园区开发区、制造业企业对标先进、补齐短板。为加快提升亩均效益水平,持续提升制造业发展质效,制定印发了《重庆市提升亩均效益十五法》。同时,按照帮扶提升一批、兼并重组一批、倒逼规范一批、合作转移一批、依法关停一批等“五个一批”方式,一企一策推动低效企业改造提升或淘汰退出。
二、关于“整体谋划,择优布局”的建议
当前市内医药产业体系布局逐步优化。2022年,我市出台《重庆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渝府办〔2022〕12号),提出优化生物医药产业“1+5+N”体系布局,重点打造以重庆国际生物城为核心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推动区域产城融合发展。持续建设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长寿经开区、涪陵区、大渡口区5个集聚发展产业基地,其中支持两江新区和高新区打造高端化学药、医疗器械等综合医药产业集群,支持长寿区发展原料药产业,支持涪陵区持续壮大现代中药产业,支持大渡口区做深做强体外诊断产业。鼓励其他条件具备的工业园区,根据自身特点建设医药产业特色园区。2023年3月,市政府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分管副市长担任召集人,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和市药监局等市级部门,以及重点区县作为成员单位。工作专班围绕综合协调、招商引资、科技创新、产品上市、应用推广5个工作重点,下设5个专项组,各组由业务主管部门牵头开展工作,常态化服务区县、园区、企业,协同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
三、关于“创新机制体制,汇才强产”的建议
一是建立协同招商工作机制。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工作例会机制,累计召开川渝招商投资(经济合作)工作联席会3次,签订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系列合作协议2份,联合制定并发布双城经济圈跨区域产业协同招商十条措施,“共建联合招商机制”纳入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18条经验做法。
二是共建共享对外开放平台。川渝两省市政府联合举办第二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球投资推介会(中国·深圳),邀请130余家中外知名企业参会,现场推介生物医药、川渝两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投资机遇,对外展示川渝高竹新区、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合广长协同发展示范区发展机遇,共同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十条措施及投资额约1.2万亿元的“双城双百”投资项目清单,推动大洋电机、心里程等一批优质企业成功落地。
三是推动毗邻地区联动招商。成功举办投资重庆——产业协作投资洽谈会(长三角专场)系列活动,组织川渝高竹新区、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合广长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功能平台涉及区县与50余家企业。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切实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机制,盘活存量,有效提升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园区亩均产值。
二是聚焦打造国家重要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牢牢把握产品、企业、产业链、产业生态“四个着力点”,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优化加快构建“1+5+N”的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体系。
三是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支持大力发展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强市区联动,增强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大招商、招大商”,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各园区聚焦主导产业,强化“链主”企业产业链定向招商、“园区招商”,大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引领型项目,不断补链、拓链、强链,形成集聚发展态势,促进产业集群良性发展。
此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4年5月2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