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雪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建议》(第0039号)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教委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23年是我市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不移贯彻“33618”决策部署,围绕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全市汽车产业智能网联化、新能源化、高端化、国际化转型升级,产业发展取得较好成效。2023年,我市汽车产量达231.8万辆,增长2%,占全国比重为7.7%;完成产值4802.9亿元,增长8.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8.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50万辆,同比增长30.3%,占全市汽车产量比重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增至21.6%。
二、提案建议采纳情况
(一)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我市每年发布《专业鼓励发展和过剩预警限制发展专业目录》,引导有条件的学校增设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9所职业院校(高职院校32个,中职学校47个)开设汽车智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相关专业6个,专业点104个,在校生3.4万余人。同时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发挥专业、人才等资源优势,加强与政校行企等的深度合作共建,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发挥职教优势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已获批(立项)相关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1个、国家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试点院校10所,成立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教联合体1个,立项建设汽车产业相关市级实训基地16个、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6个、现代产业学院11个。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以及重庆“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全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随着产业发展实行动态调整,加大对汽车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力度。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构建产教供需对接资源共建模式,建立多元共育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对于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所急需的现场工程师等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要通过引企驻校、引校入企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专业跟着产业走,产业围着需求转”。
(二)加强与国内及海外技术先进的新能源汽车厂家的互动和学习。
去年底,长安汽车宣布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今年1月,双方共同成立了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主要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今年4月,市经济信息委组织重庆绿色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等零部件企业到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观展,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经验。
下一步,我们将一是大力推进本地重点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与比亚迪、美国福特、博世、大陆等国内外先进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交流合作。二是鼓励我市重点企业“走出去”,向国外先进车企学习的同时拓展和培育国际市场,深化国际合作和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重庆造”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三)补齐完善产业链,增强上下游协同合作。
一是全面梳理我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优势和短板、弱项,有的放矢精准招引,实现补链、强链、延链。签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系统项目140个。其中,已签约补链强链项目70个。目前,我市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3大系统、12大总成、56个部件中,已实现全覆盖和集群式发展。二是为推动我市汽车产业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市经济信息委报请市政府印发了《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明确提出完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
下一步,我委将着力推进汽车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加速要素集聚,形成互促互用的良性循环。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大力培育汽车与科技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创新型企业,积极引进智能网联和新能源关键领域的创新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水平,建设国家级和市级创新中心。二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支持重庆高新技术研究院、李克强院士工作站等打造成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平台。三是深度嵌入资金链,强化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重庆汽车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等政策和资金的集成和支持力度。四是配套完善人才链,落实落细人才政策和人才计划,引育汽车软件、汽车芯片、轻量化材料等领域的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高端人才和技术匠人的协同发展。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好新能源汽车的宣传。
一是助力生产研发。综合运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全新车型研发奖励、车型公告检测奖励、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补助等财税政策,制定出台龙头企业稳产促增政策,支持整车企业加快新车型研发和投放速度,持续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销规模,带动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
二是完善产业生态。出台《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提升专项行动方案》,统筹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对重点引进、产业链整合、智能制造等给予支持,并通过规范的转移支付,支持并激励区县加大政策力度,加快构建跨域融合、上下协同、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
三是加快推广应用。全面落实中央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资金清算等财税政策。制定实施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补贴、新能源汽车置换补贴等地方政策,持续营造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良好氛围。2023年,我市累计投入市级以上财政资金超25亿元。近年来,我市每年均出台了汽车消费补贴等政策,对消费者购置新能源汽车予以一次性补贴。已出台《关于实施汽车消费购置补贴的通知》,从3月5日起至3月31日,对消费者购置新车每车最高补贴3000元,预计安排财政资金2000万元。
四是持续开展活动推广新能源车。高质量举办2023重庆国际车展、2023年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长三角招商推介、2023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转移专题对接活动等,指导市级部门及区县举办会议论坛、招商推介等各类活动60余场次。产业发展亮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重点刊物报道共29条,在CCTV—1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重庆新闻联播共计播出13条。
下一步,我委将继续从新能源汽车推广、以旧换新等方面加快研究制定相关补贴政策。鼓励中心城区和区县政府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等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高标准谋划2024年重庆国际车展、大湾区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招商推介活动、2024年集中签约暨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等系列活动,营造浓厚招商氛围。充分发挥李克强院士工作站平台作用,策划智能网联院士讲坛,进一步扩大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影响力。
此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4年5月2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