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麟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动车产业的建议》(第1135号)收悉。经与市人力社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发展新能源汽车让中国向汽车强国更进了一大步。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重庆也正在积极申报。整体上看,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模和体量处于全国前列,您提出的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动车产业的有关建议,针对性强,专业水平高,对我市电动车产业高水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将在工作中贯彻落实。
一、我市电动车产业现状
重庆现有整车生产企业21家,具备年产400万辆汽车整车的综合生产能力,已形成以长安体系为龙头、十家整车企业为骨干、上千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1+10+1000”的优势产业集群,现有长安汽车、赛力斯汽车等16家新能源整车企业。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36.5万辆,增长140%,占汽车产量比重17.5%,销量11.5万辆(排名全国第8),市场渗透率29%。
二、开展的相关工作
(一)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我市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夯实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基础。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和《重庆市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有关要求,遴选公布含长安汽车在内的两个批次共30家企业进入建设培育名单,指导企业编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年规划,积极推动企业发挥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在全国率先开展转型促进中心建设评定工作,围绕工业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领域培育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32个,长安汽车入选国家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实施《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并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同意,推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成渝科技创新中心。
(二)加快制定政策支持。
我市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制定实施能力提升、平台提质、服务增效、项目扶持、成果转化五大计划,共18条措施。推动出台《重庆市进一步支持市场主体发展推动经济企稳恢复提振政策措施》,制定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持续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创新发展、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降低物流成本、强化要素和服务保障力度等36条支持措施。推动出台《重庆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明确“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重点、完善“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链条、优化“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生态四方面提出13条具体举措。通过以上政策措施,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人才来渝和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育。
我市落实建立“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基本构建起“一城、双核、三区、多点”数字工匠培育雁阵,通过数字赋能推动更多技能人才提升技能,由“技工”变“技师”、“工人”变“工匠”。开展新职业专技培训6320人次,选派42名卓越工程师赴境外大学和机构学习深造。将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在内的相关技能劳动者纳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支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将汽车生产线操作工、汽车装调工、汽车装饰件制造工、汽车军部件再制造工、汽车维修工等职业(工种)和汽车维修接待、汽车底盘维护、汽车电器设备维护等专项职业能力纳入补贴性培训项目。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服务保障,扩展重庆英才“渝快办”,加速推进“重庆英才服务港”建设,集成科技咨询、医疗、公共交通等69项人才专属服务。深入落实《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累计发放英才服务卡12578人(其中市级A卡3606人,区县B卡8972人),其中汽车领域持卡人才达476人,在子女入学、看病就医、职称评审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三、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推动举办香港重庆周电动车主题论坛,加强重庆香港两地人才交流,鼓励重庆本地企业招募香港创科人才。二是优化完善引才政策,抓好“塔尖”“塔基”等人才政策实施落地,及时兑现人才奖补资金;高水平办好2023重庆英才大会,联合区县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靶向引进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持续做大做强我市引才活动品牌。三是强化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认真贯彻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与香港围绕博士后联合培养、技能人才联合培养、专技人才顶岗交流3方面达成合作;联合举办川渝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联动发展论坛,搭建“线上+线下”合作平台推动四地青年联动发展。四是加强人才服务工作,聚焦软件信息服务,深化与香港在青年人才领域的合作交流;适时举办海外高校重庆校友会沙龙活动;发挥在渝校友对外交往重要纽带作用,“以才引才”吸引外地高校优秀毕业生来渝干事创业,通过协同创新、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展重大科研攻关等方式,实现人才资源优势互补。
此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年5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