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23-00841
[ 发文字号 ]
渝经信复函〔2023〕523号
[ 主题分类 ]
工业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 发布日期 ]
2023-05-18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820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田盈委员

提出的《关于我市建设中国西部智能制造中心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建议(第0820号)收悉,经与市人力社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和市金融监管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紧抓战略机遇,高站位完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重庆市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方案》《重庆市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方案(20192022年)》《重庆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重庆市制造业智能化赋能行动实施方案》《重庆市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和扩大再投资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明确以大数据智能化提速智造重镇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二)夯实基础设施,高层级造网络体系聚焦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接入西部10省市二级节点43,累计标识注册量超过193亿个,解析量超过146亿,叠加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域名F根镜像服务器,重庆成为唯一域名、标识、区块链三大功能节点融合一体的城市。加速构建以5G为代表的数字基建,成为首批5G规模组网试点城市,每万人拥有5G基站超过19个,位居全国第一梯队。重庆忽米网、广域铭岛成功入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有15个国家级双跨平台在渝布局。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上线运行,不断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水平。

(三)强化转型能力,全方位提升智造能级。针对我市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坚持分级指导、因地制宜、整体推进方式,加大数字化装备普及、信息系统集成、新模式应用和上云上平台的推进力度。2018年以来,采取点上示范、面上推广方式,累计推动实施5578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带动设备软件投资930亿元。据统计,全市实施智能化改造的规上企业产值占全市58.6%,增速高于全市3.1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7成。累计认定127个智能工厂和734个数字车间,示范项目建成后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8.9%,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1.5%,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40.7%,单位生产能耗平均降低19.7%累计实施584个平台化设计、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推动11.5万户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四)加大资金支持,多层次实施应用示范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制定多层次的财政扶持政策,集中支持一批有精准定位和发展前景的数字化转型项目。推动长安汽车智能柔性生产、宗申集团动力产业链协同制造等一批典型项目列入国家试点示范。遴选40市级智能制造示范标杆,建设30个创新示范智能工厂和305G+工业互联网先导示范场景,通过揭榜挂帅遴选金康新能源等10灯塔工厂种子企业,持续培育数字化转型示范标杆

(五)完善平台支撑,全体系构筑产业生态引进培育中船重工西南研究院、和利时、施耐德、达索、思爱普(SAP)、博世等一批国内外智能制造创新载体落户重庆,集聚本地平台服务、解决方案、大数据应用等数字化转型服务134家。两江新区、重庆经开区、北碚区、江津区成功创建工业互联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获工业和信息化批复支持,正加快推进成渝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

(六)开展宣传交流,广范围凝聚转型共识。召开全市智能制造大会、5G绽放杯大赛、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论坛等大型宣传会议,强化宣传交流,积极引智借力。持续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系列巡回活动,实现区县全覆盖。举办工业互联网高级研修班、专题培训班、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现场交流会等,解读发展政策,理清发展思路。组织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开展数字化转型专题宣传报道,带动全社会形成智能化转型发展共识

二、委员提案回复

(一)关于联合川渝力量,共同推进中国西部智能制造中心建设。一是成立联席议事机构,组织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制造业)专项工作组,下设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汽车摩托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产业合作园区、消费品产业、无线电协同监管等7个工作专班,专项协调成渝相关合作事项推进工作。二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获工业和信息化批复支持,目前正在工业和信息化指导下,加快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先行区,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打造国家重要的智能制造中心。三是强化科技创新转化能力。整合利用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及其他优势科技资源,加强自主创新和卡脖子技术攻关,推荐组织成渝优势单位申报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等智能制造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22年度共获批项目8项,获批财政资金10074万元;引进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提升我市智能制造研发能力和水平。四是探索建立成渝一体化技术服务市场。获批并加快建设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上海技术交易所西南中心等机构落地,新培育技术经纪人466名,新认定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5家;成立了成渝地区技术转移联盟、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联盟,两地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两千亿元。在此基础上,探索在重庆布局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构建成果转移转化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和成渝地区一体化技术市场,融入全国性技术交易数字平台,将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要承载地和辐射源。

(二)关于立足产业优势,形成智能产业集聚区。一是推动重点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集成应用研发设计、工艺仿真、数据采集分析、ERPMES等信息系统,提升精益制造、敏捷制造、协同制造能力,持续建设一批技术实力强、质量效益高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二是支持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建设人机协同制造、机器视觉检测、预测性维护等创新应用场景,打造创新示范工厂,发展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三是围绕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芯片、工业互联网等先进领域,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持续推动市区联动招商,支持区县与我委共同走出去,拓宽交流合作渠道,宣传推介区县的优势产业、优质产品、优惠政策、资源条件、生产要素等情况,积极引进国内领先的制造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

(三)关于营造良好氛围,提升资本、人才聚集效应。一是强化金融扶持力度,持续推动设立科技特色支行,开展投贷、银担、租赁等多方合作,推出“科研贷”“科技成长贷”“科技担保贷”等,为包含智能制造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知识产权密集产业等提供融资支持。广泛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和“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的投入,截至去年底,全市金融机构面向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领域贷款余额1419.9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36%,为我市制造业转型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推动高校布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机电信一体化人才支持职业院校调整专业布局,培育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积极促进产、学、研融合应用持续举办全市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高级研修班、专题培训班,提升政府、企业有关负责人智能制造业务水平。畅通智能制造人才职称通道,全市增设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专业职称,最高设置正高级工程师级别。

下一步,我们将深刻把握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重庆智能制造升级版,全面建设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发展高地。推动实施咨询诊断和能力成熟度评估、龙头骨干企业引领示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提升区域数字化转型能力和数字化转型供给能力提升等八大专项行动。力争到2027年,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全覆盖、重点产业链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重点园区数字化运营平台全覆盖,形成数字化变革全面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智能制造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此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51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