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云亮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新时期助推优质存量企业发展政策的建议》(第1096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住房城乡建委、市金融监管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着力扩大有效需求
2022年以来,市政府持续加强投资运行综合调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0.7%,呈现总体平稳的增长态势。
一是注重综合施策。出台扩大有效投资的22条政策措施,制定市级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管理办法,建立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形成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市级重大项目、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及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贴息“四合一”的工作调度体系。2022年,实施市级重大建设项目934个,总投资2.6万亿元,全年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104亿元,超年度计划14个百分点。
二是加快项目建设。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4号线二期建成通车,长寿硅基气凝胶复合材料等工业项目完工投用,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跳蹬水库等项目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成达万高铁、藻渡水库、向阳水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工业投资增长10.4%。
三是有序推进投资。连续5年编制市级政府投资三年滚动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下达2022年市级政府投资计划2496亿元、增长6.4%。卫星互联网产业项目、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等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生命健康金凤实验室已建成投用。截至2022年底,各项政府投资任务已全部完成。
四是积极向上争取。抢抓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政策机遇,精准对接数字基建、高端制造,农村现代化建设等重点领域投向,为承接国家稳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打下坚实基础。2022年共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354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173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下一步,将深入开展“抓项目促投资”专项行动,坚持将产业项目作为扩投资的重中之重,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实施一批战略性、引领性项目和补链强链项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投资领域数字化改革,深化投资项目在线服务监管平台应用,以数字化改革提升投资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大民间投资支持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参与国家及全市“十四五”规划等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安排各类政府性投资资金时,对社会资本一视同仁,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投资项目建设。
二、关于推进央地国企与优质民营企业全方位合作
近年来,我市与央企全方位合作持续推进,极大地促进了重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
一是合作层次不断提升。2023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深化央地合作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庆与央企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委书记袁家军,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市长胡衡华出席会议。
二是合作平台不断加强。开展“央企重庆行”活动,利用西洽会、智博会等展会平台,推动央企与我市在股权投资、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金融投资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市住房城乡建委搭建“本土企业”合作平台,打造央地联合的建筑团队,鼓励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合作“出海”,促进有条件的企业与国际国内大承包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三是合作成果不断增多。截至目前,中央在渝规上企业已达416家,广泛分布于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央企投资协会西南专委会于2023年4月挂牌重庆,助力央企获取重庆投资发展机遇。中国铁建在渝企业近40家,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中国电科整合优势资源,在渝打造国内一流的汽车芯片技术创新策源地。中冶赛迪信息以“产业发展+数字平台”为引领,助力重庆培育更强的软件产业生态。
下一步,将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西部数字经济产业高地、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共促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持续推进央地国企与优质民营企业全方位合作。一是鼓励国有企业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做强做优主业、提高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项目进行投资。二是鼓励企业综合自身规模、盈利能力、负债水平、管理现状、行业地位等开展并购。三是规范推进PPP项目,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一级开发、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桥隧、供排水、污水处理及垃圾焚烧等公共设施领域项目开发建设。四是积极吸引非国有投资主体或非国有资本与国有资本投资主体之间共同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他重大产业项目,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专业化重组等。
三、关于优化服务企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
2022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加力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措施,着力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稳物价,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发展保持了多重压力下的恢复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9万亿元,增长2.6%。
一是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对接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措施,建立“1+X”常态化专班制度,打表推进“5张清单”。聚焦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发展需要,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39条、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56条、支持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发展12条等政策措施。编印助企纾困政策措施清单及“口袋书”,动态发布“稳经济政策包”,开展稳企惠企集中攻坚行动,常态化跟踪调度、阶段性评估政策实施情况。全年为120万余户市场主体减税降费近700亿元,为企业减负超过1500亿元。深入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清偿金额5.46亿元,清偿率位居全国前列。统筹保障电力、电煤、燃(油)气等能源要素,成功有效应对2856万千瓦历史最大电力负荷需求和457万千瓦历史最大电力负荷缺口,做到民生用气“一方不少”,工业用气增供稳价。调拨医疗物资1540万套(个、瓶、双、人份),积极化解新冠疫情不利影响。
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印发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构建起“1个总体方案+100个专项方案”的制度体系。制定迎接世行新一轮营商环境评估工作方案。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办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63.8万件,惠及企业35.2万户。上线运行“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重庆站)”,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银政企数据全域互联互通。深入开展经营者集中案件反垄断审查试点工作。全市深化招标投标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做法,被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三是做好“稳链保供”人才保障。新组建重庆市制造业人才服务中心,承担人才宣传、政策研究、一站式服务等职责。编制《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指导目录(2022—2025)》,为高校专业调整、人才政策配套等提供决策参考。实施电子行业校企合作项目,为全市重点电子企业保障5000余人。开展校园巡回“百日招聘”,吸引64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岗位需求15442个,2415人与企业达成就职意向。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年开办岗前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班241个,对外职业培训2.9万人次、职业鉴定9306人次。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全年培训10余万人次,其中,通过“渝企云课堂”举办线上培训37期,培训9.79万人次,线下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训经营管理人才2000余人。
四是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出台《重庆市金融支持稳住经济大盘若干措施》等一揽子政策举措,推动银行加快创新金融服务,工行市分行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2000亿元意向性融资安排,建行市分行设立100亿元“重庆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农行市分行推出“1+4”生猪全产业链金融服务,重庆农商行积极开展“三社”融合贷款“渝快助农贷”试点工作。制定推动企业上市工作实施方案,将企业上市工作纳入区县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考核,完成北京证交所、全国中小企业转让系统重庆基地正式揭牌,加大对拟上重点企业培育,带动产业链上中小企业共同发展。2022年,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全年新增上市民营企业9家,新增过会待发民营企业10家,民营企业IPO和再融资126亿元、增长30%。持续优化“渝企金服”平台功能,突出抓好应急转贷,帮助1000多家企业完成转贷近1400笔110亿元,为企业节约成本3.5亿元。深入推进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帮助1000余家企业获得预授信近15亿元。
五是建立“线上+线下”服务企业机制。搭建“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平台,为全市工业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全要素服务保障,实现快速高效解决企业诉求,2022年受理“吹哨”事项5581个,办结率99.2%。建立“一企一专员”制度,嵌套“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平台,通过建立“13941”工作体系,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政务服务满意度、社会发展获得感,进一步激发企业家、创业者、从业者的干事热情。
下一步,将持续抓好现行各项政策落实,指导各区县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聚焦投资、财政、金融、消费、产业、科技创新、数字化变革、对外开放、人才引进等方面,推动出台一批新的“提信心、稳增长、强主体”政策措施。同时,按照让市场主体“能看懂、好操作”的原则,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材料、缩短审批时限,积极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让政策红利尽快从“纸上”落到企业的“账上”。
此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年5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