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完善面向重庆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第0047号)收悉。经与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国资委、市科技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完善人才政策顶层制度设计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鸿雁计划”等人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及时兑现安家资助、岗位津贴、人才奖励等,不断提升人才获得感。2020年8月,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市大数据发展局等5个部门联合发布了《重庆市支持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人才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2年正式印发《中国重庆数字经济人才市场建设方案》,建立了全国首家数字经济人才市场——中国重庆数字经济人才市场,围绕数字经济人才“引、育、留、用、转”等环节形成系列建设内容和工作举措。在国有企业智能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先后出台了《市属国有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应用实施方案(2019—2022年)》《支持市属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二十条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加大资金支持、强化考核引导、优化收入分配、加大人才奖励,支持鼓励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创新发展。2022年底,我委会同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发布了《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目录(2023—2025)》,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急需紧缺人才进行分析,着力为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政策优化提供指引参考。
下一步,作为制造业行业主管部门,我委将积极对接人才工作职能部门,不断优化人才政策支持体系。一是积极寻求市委人才办支持,联动人力社保、教育、科技、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优化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支持举措。二是深入参与实施重庆市“塔尖”“塔基”“英才计划”等人才政策,集中资源实施系列引才项目,构建分类科学、层级清晰、保障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三是进一步完善我市博士后支持政策,鼓励更多制造业博士后人才来渝留渝发展。四是推动落实《重庆市市属国有重点企业人才发展指数工作方案(试行)》,探索将大数据智能化人才纳入人才结构测算范围,研究起草新形势下全面加强人才强企战略的新举措。
二、关于改进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深入开展大数据智能化学科建设工作,持续推进传统优势学科专业智能化应用。立项建设“十四五”大数据智能化类市级重点学科14个,完成首轮40个“人工智能+学科群”终期检查工作,立项建设第二轮市级“人工智能+学科群”67个,其中智能制造学科群3个。截至目前,我市已拥有大数据智能类核心学科学位授权点58个,相关学科学位授权点59个,大数据智能化类核心和相关学科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的23个;大数据智能化类核心学科在校博士研究生有787人、硕士研究生达8326人;大数据智能化类相关学科在校博士研究生为1305人、硕士研究生为6570人。二是不断强化专技人才培训,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依托国家和市级继续教育基地、市级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基地以及高校、行业协会等机构,组织开展高级研修项目,重点支持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等相关领域班次。2022累计培养培训制造业产业领域专技人才6320人。三是深入推进“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全市2022年新增技能人才43万人、高技能人才1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1.4%,西部领先。2022年开展制造业类职业(工种)培训6.3万人次。四是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举办以“科技赋能、渝见未来”为主题的重庆高校与市属国企战略合作,签订产学研合作备忘录,14个校企合作项目签约落地,联合北京大学、华为公司等共同打造建设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与重庆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市内外高校联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年均培养科技人才1000名。五是积极申报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多次召开申报专题座谈会,拟建设互联网营销师、行政办事员、职业指导人员3个培训工种,建设期计划每年开展2000人次以上的社会培训,为后续数字技能人才培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是支持我市高校增加智能类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进一步加大对智能类核心学科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校新增智能类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二是支持我市高校增加智能类研究生培养规模,支持增加我市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优化研究生招生分配办法,积极调整存量计划和新增招生计划向智能类学位授权点倾斜。三是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持续实施“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专项,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等载体,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协同育人共同体,加大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质量。四是鼓励高校增设智能装备与工程、智能交互设计、网络空间安全、智能制造工程、区块链工程和机器人工程等专业。五是继续推动高校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院校来渝开展合作办学,通过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特色学院或优势学科专业的合作办学,促进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有效提升。六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培训和高级研修,系统培养大批产业关键领域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积极培养适应新时代智能制造的“未来人才”。七是持续做好职业资格考试服务和继续教育宣传工作,引导制造业领域专技人员按时完成年度继续教育学习,遴选高级研修项目时对制造业领域专技人员相关内容进行倾斜。八是配合市人力社保局加快推动“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建好制造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孵化空间等平台。
三、关于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积极完善职称评价制度,增设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等6个战略新兴产业职称评价标准,建立博士后、留学人员、特殊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论文、不唯奖项,累计直接评定高级职称3216余人。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方面积极推动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建设。一是完善人才分类分层认定评价,健全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职称体系,畅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创新职称评定制度,探索建立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跨界型、复合型人才评价机制。二是支持鼓励智能制造人才积极参加本行业本专业国际或国家级荣誉奖项评选,灵活运用“业主制”“赛马制”“揭榜挂帅”等机制,提升领军人才科研自主权,支撑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推动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治理体系,培育发展第三方评价机构,鼓励学术团体、专业机构开展独立评价。四是积极发挥用人单位主导作用,注重不同类型人才工作能力,对智能制造领域不同人才,鼓励用人单位要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细化评价标准,自主评价科技人才。支持制造业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实施企业职工“人人持证”工程,鼓励制造业企业面向符合条件的职工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
四、关于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广泛开展人才引进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多举措做大做强“重庆英才”品牌,2022年全市开展城市行、高校行、行业专场等“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277场,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5万余人,同比增长21%。围绕数字经济产业和人才需求,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开展系列数字经济人才引进和培育活动,提供岗位15000余个,接收简历近20000份,签约意向人数超过700人。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人才供需匹配,详细梳理2022届59所普通高校数字经济相关专业74704名毕业生学历信息、专业分布、高校专业设置,分析收集学生求职意向,并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12大数字产业集群,收集到全市356家用人单位6346名数字经济人才需求信息,同时在智慧人社开通引才和项目对接板块,持续收集供需两端数据,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市属重点国企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3个、市级1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个、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选拔集训基地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2000余名,全职引进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2人。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人才活动平台搭建,高水平举办2023重庆国际英才大会,深入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引进更多制造业人才。二是积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围绕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加大“高精尖缺”人才招引力度,对智能制造产业急需的顶尖人才,探索研究更为灵活优厚的政策。三是做好数字经济人才引进工作,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人才供需数据库建设,有效丰富活动载体,协力举办好英才大会数字经济专场等活动。四是积极邀请国内外行业协会、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领先企业、数字经济产业园区等,成立中国重庆数字经济人才联盟,开展数字经济人才及产业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人才引进与培育等。
五、关于实施差异化的科技人才激励策略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人才服务保障,拓展重庆英才“渝快办”,加速推进“重庆英才服务港”建设,集成科技咨询、医疗、公共交通等69项人才专属服务,截至2023年4月,累计为我市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人才发放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765张,累计提供线上服务1284人次,得到人才广泛好评。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科技人才激励。一是鼓励企业优化薪酬分配激励机制,针对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管理人才的不同阶段需求特点设计差异化激励制度,并探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试点、创新领域跟投试点。二是积极参与科学合理的人才考核办法设计,积极推动岗位工资、绩效薪酬与分红激励相结合的薪酬兑现方式拉大薪酬分配差距,支持对不同类型科研人员实施薪酬分类管理。三是夯实人才服务保障。开展重庆英才服务港建设,拓展英才服务热力图,推进市场化人才服务,指导各区县落实69项服务上线,为各类优秀制造业人才和创新人才提供暖心服务。
此答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年5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