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盈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我市加快发展智能医疗产业的建议》(第0818号)收悉。经与市教委、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大数据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引领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市政府印发《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渝府发〔2022〕6号),支持加快数字健康发展,明确数字健康赋能项目。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全面支撑多种数字化医疗卫生服务新场景,赋能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家庭健康、人口监测、药品保障、监督管理、科研创新等领域数字化应用,建设国内智慧医疗标杆城市。加快和规范医院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到2025年,实现100个二级以上医院达到“智慧医院”水平。
市大数据发展局积极推动我市智慧医疗产业发展,推动出台《重庆市数字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推进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智慧医疗等领域应用,支持云服务商面向医疗健康领域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优质云服务,加快培育平台经济新主体,促进在线医疗等新业态发展。同时大力支持智慧医疗领域试点项目,将艾锐思(重庆)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眼疾筛查深度学习系统”、重庆南鹏人工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重庆市呼吸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平台”等项目纳入大数据产业发展资金支持项目
(二)加大政策支持。市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印发重庆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渝卫发〔2021〕62号),支持从卫生监督智能化监管,加快卫生健康信息网络智能化改造,统筹建设医疗云计算、健康医疗大数据、医学人工智能等行业共性基础能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水平,加快妇幼、老年、慢病等领域智能化服务改造,加强数字健康环境监测评价,强化线上健康科普和智能化健康干预,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推动卫生健康领域新科技、新业态发展。创新数字健康协同治理模式,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卫生健康特色),创建国家级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重点支撑人口家庭监测、分级诊疗、医防协同、综合管理和科研教学等创新发展。
(三)加大互联网医院建设。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建设互联网医院,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发挥远程医疗服务积极作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委根据国家相关部署,于2019年开展互联网医院试点工作,率先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院的准入试点,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互联网医院67家,2022年以来累计诊疗量39万余人次,在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改善医疗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市卫生健康委已起草《重庆市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并将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向其他实体医疗机构推开,赋能数字健康产业提档升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市卫生健康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等相关要求,支撑全市卫生健康领域智能医疗发展。市大数据发展局将积极推动我市智慧医疗产业发展推进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应用,推动智慧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关于“依托我市医疗卫生、科研、人才等资源优势,选赛道,对智能医学产业进行精确定位与布局台”的建议
(一)加大创新投入提升科研水平。
一是提升智能医疗领域科技创新投入。市教委严格按照财政教育性经费“两个只增不减”以及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的要求,逐年增加对医学类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财政性投入,大力支持医学类高校科研创新和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关部署,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确保医学类普通本科高校生均综合定额中安排8%—12%用于研发,高等教育新增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科技创新的比例不得低于30%,一流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创新的比例不得低于30%,将科技创新投入与“双一流”建设等专项资金安排挂钩。建有医学领域“十四五”重庆市重点学科22个、“人工智能+医疗”等人工智能交叉学科3个、研究生导师团队37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2个。支持医学类院校与市自然科学基金设立联合基金,加大基础研究领域投入,助推医学领域原始创新。
二是提升智能医疗领域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推行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引导和鼓励高校与生物医药产业合作进行“2+2”“3+1”等形式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推动重庆国际生物城与重庆医科大学合作共建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国际生物城分院,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合作共建成渝药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与重庆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与合作高校在科研项目合作及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建立起了长期、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有医学类相关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1068人、硕士研究生6454人、本科生8000余人;建设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等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4个、西南大学“未来合成生物技术学院”示范性未来技术学院2个、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打造科学合理的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体系。
三是提升智能医疗领域产学研发展水平。推动高校与企业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各级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建设,组织医学类高校积极申报国家、教育部等部委和市科技局等市级部门的各级各类科研平台与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建成陆军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医学工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实验室,重庆大学血管植入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陆军军医大学多肽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陆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陆军军医大学国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文理学院创新靶向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建成各类产学研合作机构和联盟261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市级环大学创新生态圈6个(包括环重庆医科大学创新生态圈),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具备较强国际国内影响力,有效打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中间链条。鼓励医学类高校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企业创新活动,与企业加强技术合作,协同技术攻关,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和涉及社会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和成果支持。
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持续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各高校围绕智能医疗研究等重大协同需求,探索协同创新中心管理运行新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和科研组织模式,进一步汇集和发挥协同单位的力量,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在智能医疗产业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二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技工院校和生物医药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订单培养优秀技能人才;支持生物医药类专业技术人才贯通为相关领域高技能人才,搭建人才职业发展“立交桥”;推动企业薪酬指引落地,指导智能医药企业建立科学技能人才岗位设置和薪酬激励体系,进一步提高生物医药技能人才经济待遇。三是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高校院所开展生物医药创新,按照《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给予相应支持。推动高校院所落户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搭建生物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推动重庆生物医药可持续发展及创新发展提供支持,逐步实现人才聚集、知识聚集、技术聚集和产业聚集。按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项目标准,指导相关生物医药类高校院所加强项目储备,及时将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支持,促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全面提质增效。
四是不断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加大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指导,在市级一流学科和市级重点学科的遴选认定工作中加大对大数据智能类学科的支持力度,开展人工智能+学科群的终期验收和绩效评价,切实提升人工智能+学科的建设成效,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
(二)发展老年人智能医疗及辅助设备产业。
一是提升医养服务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利用医疗资源优势采取建立老年病科、护理院、养护中心,或直接举办养老机构统筹建设镇街养老服务中心等形式,提供专业照护及医养结合服务。通过支持养老机构举办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或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护理站等方式,提高为老医疗护理能力。对不具备医疗服务资质和条件的养老机构,采取“协议合作、嵌入医疗服务、共建医养联合体”等形式,提供医养服务。目前全市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协议合作签约1855对,建立医养结合机构173家,医养结合床位5.04万张。
二是加快推进社区医养融合。推进一体化或邻近设置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方便社区居家老年人就近享受养老和医疗服务。支持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周边大型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打通养老中心老年人就医和医疗机构老年人托养的双向绿色通道。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向社区家庭延伸,对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和健康档案管理服务,为90%以上高龄、贫困、独居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已打造“中心带站”联合体82个,培育较大规模的社区连锁化养老服务机构9家,社区医养服务能力达到87%。
三是推动医养服务智能化建设。支持医养服务机构利用线上咨询、家庭医生随访等方式,积极推广智能化健康终端设备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帮助老年慢性病患者做好血压、血糖等自我监测,加强健康指导和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宣传推广视救APP和小程序的安装应用,帮助老年人遇到危急情况能正确拨打 120,快速、有效呼救和及时连线急救医生给予视频急救指导。
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建立老龄健康大数据。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智慧社区智慧养老云平台为基础,逐步建立民政、社保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以及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大数据企业及老年人群体之间的有机衔接和联动协调机制,了解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把握他们的健康服务需求和承受能力,增强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工作的科学性。二是推进智慧医养。探索“互联网+慢性病管理”“互联网+健康监测”“互联网+远程会诊”等技术研发与试点推广,延长医疗卫生服务触角,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健康服务。
三、关于“强化政府引导,制定积极有效的智能医疗产业扶持政策”的建议
(一)鼓励创新持续资金扶持。市科技局高度重视智能医疗产业科技创新,近年来,累计支持经费超过1.5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财政资金近1.0亿元),支持开展了智慧医疗、互联网+医疗、数字诊疗装备等研发工作,支持探索构建了互联网+慢病管理、互联网+第三方检测、物联网+健康监测、网络医院等商业模式和新业态,50余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注册,智能胶囊、超声聚焦等一批创新产品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市科技局将紧扣生命科技和智能科技发展方向,立足全市智能医疗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推动医工结合,组织市内优势单位,争取更多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数字诊疗设备等重大重点项目落地,系统布局市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开展老年人智能医疗及辅助设备、人造器官、等高端装备及产品研发,构建新模式新业态,打造智慧医疗典型应用场景,助力全市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关于“营造智能医疗产业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提升资本、人才聚集效应”的建议
(一)深入落实引才政策。一是市人力社保局通过落实人才政策、搭建活动平台等举措,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2022年支持医疗卫生相关领域认定高层次人才47人。深入实施引进海内外英才“鸿雁计划”,按规定给予人才最高200万元的奖励,对相关企业给予人才年薪5%的引才补助。二是加强专技人才知识更新。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根据发展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国家和市级高级研修项目,鼓励相关单位组织申报,并择优给予支持,免费让包括医疗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研修。三是搭建平台促进供需匹配。2022年,全市共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277场,服务单位8447家次。举办线上+线下医药卫生人才专场引才活动4场,参与医药类单位348家次,提供岗位3641个,收到简历4054份,引进医疗类人才1052人。四是助推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在支持智能医疗产业及上游产业发展方面,先后建立了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王槐志医疗临床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重庆市人民医院)等10余个智能医疗产业、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相关产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了廖明(加工中心操作工)等一批相关产业高技能领军人才,为智能医疗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市人力社保局将认真研究吸纳该提案意见建议,结合智能医疗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实际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引领发展水平。一是落实好引才政策。围绕智能医疗企业发展需求,实施好“塔尖”“塔基”“鸿雁计划”等人才政策,帮助企业引进更多智能医疗领域优秀人才。二是高水平办好2023重庆英才大会,持续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引才活动,为智能医疗行业搭建引才活动平台,计划召开2-4场“医药卫生人才交流会”品牌活动,为智能医疗人才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靶向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三是紧扣智能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用好职业培训相关补助政策,鼓励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创建智能医疗人才培训和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重点培养高层次研发和应用人员,进一步支持智能医疗产业发展。
此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年5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