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23-00831
[ 发文字号 ]
渝经信复函〔2023〕533号
[ 主题分类 ]
工业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 发布日期 ]
2023-05-18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1054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李玉梅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共建成渝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1054号)收悉。经与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携手打造区域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建议

(一)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在成渝经济圈差异化协同发展。

近年来,市药监局立足自身职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相关要求,探索促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产业布局。一是探索政策红利。积极向四川药监部门学习,共同探索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措施,并步优化辖区特殊注册程序,逐步建立跨区域协同管理机制,争取提供相对平等的政策环境,促进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统一大市场。二是推进相关信息的共享。定期在公众信息网和国家局数据库公开各地注册、备案信息。及时共享和推送跨区域注册人制度实施信息,与四川省监管部门共同加强对注册人、受托生产企业等主体的管理,进一步引导产业优化布局。三是助推相关资源的合作。就临床试验机构监督工作、注册人跨省委托生产工作多次开展联合检查。对川渝两地医疗器械注册人跨省委托申请,积极对接办理流程,促成3个产品获批在成渝地区跨省生产。四是集成资源优势。充分调动产业集聚区县资源针对我市医疗器械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组建5个技术服务小组、19个服务专班,精准对接10个重点园区、27个重点项目,促进我市创新产品成果转化应用。同时,持续推动我市医疗器械优先审评审批规定实施,专班靠前解决注册申请人研发验证、关键技术节点存在的疑惑困难,为创新产品、重点项目打开绿色通道。五是突出重点优势。以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突出我市优势资源、重点项目的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市检验医学院校和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资源逐步突出,一方面积极支持金凤实验室等医疗器械创新平台的建成使用,另一方面加强指导助推生命科学诊断、基因治疗等重点领域的医药产品上市。目前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发展较为迅速,全市医疗器械产品共3439个,其中体外诊断试剂产品1558个,在第一类产品中的占比39.6%;在第二类产品中的占比已达51.3%。六是下一步工作。市药监局将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协同监管有效整合成渝双圈人才资源和相关平台逐步推动形成有效分工、错位互补、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医药产业体系。

(二)积极推进川渝医学科技创新联盟。

市卫生健康委党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尤其是成渝共促医学科研事业发展方面,共谋发展,共出举措,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积极推进川渝医学科技创新联盟。120家联盟成员单位加入,为四川省协同开展医学科技查新和科技评价报告,开展川渝技术经纪人培训。二是开展西部重庆科学城校地协同创新。通过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共同举办创新转化·赋能生物医药成果路演活动,推介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天年穴位电检测风险评估干预仪、南川区人民医院电动经阴式盆底重建模拟训练器、市中医院参芪延肾颗粒”“济生乌梅片”“二参保心康胶囊”“涵光明目丸等生物医药成果。三是建立西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平台收集科技成果、提交科技需求,为34家科技服务单位、21家申请科技合作单位提供成果转化服务。四是常态化开展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成渝协作专项,互帮互助,推进两地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三是下一步工作打算。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持续强化成渝共促医学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加大合作力度,扩大合作范围,尤其是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强化协作共建、推进成果转化,为两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积极促进创新产品推广和应用。

一是支持我市医药企业参加集采。指导企业积极参加国家和省际联盟药品医用耗材集采。2019年以来,在国家组织和省级联盟药品集采中,分别有重庆药友、重庆华邦、重庆科瑞、重庆圣华曦、西南药业、重庆康刻尔、重庆赛诺生物、重庆植恩等14家重点企业65个品规中选,截至目前交易总金额3.3亿元占以上企业药品交易总金额占比较集采初期上涨5百分点。医用耗材集采分别有重庆富沃斯、重庆迈科唯、中元汇吉等8企业6类耗材中选。截至目前交易总金额2.5亿元占以上企业耗材交易总金额43%派专人指导企业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医用耗材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帮助企业在开展价格和招标采购工作提供政策咨询,一是富沃斯在参加国家组织人工关节、脊柱类和河南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集采中均中选,成为全市第一家在国家和省级开展的涉及骨科类耗材集采全线中选的企业。二是两轮新冠检测试剂集采中,新冠抗原试剂和核酸样本采集器均有我市企业中选助力企业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销售份额

二是开展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试点。市医保局会同市财政局印发《关于开展新冠病毒感染治疗用药贷款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渝医保发〔20234号),按照国家和我市新冠病毒感染治疗用药制定相关试点目录,开展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试点。通过签订协议、开通医保基金直接结算专用账户,实时代医疗机构将其采购新冠治疗药品的金额通过药交所平台,直付配送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全流程操作和监控,加强直接结算运行情况的监督监测,切实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回款结算效率。

三是畅通我市医药创新产品挂网渠道。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药品交易采购机制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20134号)《重庆市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重庆市药品交易采购挂网工作细则(试行)>的通知》(渝医保发〔202113号)以及《重庆药品交易所普通医用耗材电子挂牌交易细则(修订版)要求,创新产品可自主报价与医疗机构议价成交,无需待其他省份产生挂网价格后再挂网,缩短创新产品挂网交易时间,为企业在其他省份挂网提供价格等数据支撑。

四是支持创新技术项目临床应用。市医保局成立以来分两批累计公布273项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数量在直辖市最多。其中涉及重庆京因生物科技”“重庆中元汇”“重庆点检生物我市企业品种分别在我市公立医疗机构开展进一步扩大我市本地企业生产品种的临床应用范围。

全国率先向国家医保局申请批复并及时制定公布新冠病毒抗原价格,重庆医科大学专家团队自主研发、中西部地区首个获批的重庆明道捷测生物科技生产的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提供价格政策支持畅通我市产品及时进入临床使用渠道,我市医药企业提供精准扶持和应用支撑。

五是下一步工作。市医保局将立足医疗保障职能职责,继续做好我市医药企业的政策支持,畅通我市医药创新产品挂网渠道,常态化制度化推进集采改革,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环境,推动市医药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关于打造创新生态链,共建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议

近年来,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要求,围绕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需求,聚焦化学药、生物制品、中药、医疗器械与装备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工作,并取得较好成效。

(一)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政策措施。

组织完成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提出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发展路径、目标;印发《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实施方案》,明确了生物医药创新产品开发具体支持举措。

(二)加大生物医药创新产品研发支持力度。

近年来,市科技局累计投入财政经费2.1亿元,先后支持了70余个生物医药产品开发与产业化。部分研发工作已取得较好成效,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乳房病灶旋切式活检系统、中元汇吉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等一批生物医药创新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有力支撑了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支持川渝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不断加强。

一是合力开展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创新。成立了川渝道地药材绿色发展创新联盟和姜黄、川牛膝、栀子、白芷4种药材绿色种植技术创新联盟,通过与四川省联合开展线上培训、线下走访等方式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加深成渝两地中药材生产的科研、高校、企业及种植农户的相互了解、信息交流。二是推动市内生物医药企业、高校、院所协同创新。重庆国际生物城与成都医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华森制药与四川大学共同研发肿瘤免疫性药物,西南药业与四川大学协同开展药物先进制造与新药研发,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增添了强劲动力。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市科技局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强化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引领。1.主动对接国家有关部委,争取更多国家资源落地重庆。2.深化产学研结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创新工作。3.积极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协同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共同助推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融入双城经济圈的建设。

三、关于依托重庆特色优势,加快布局前沿领域相关产业的建议

(一)强化政策引领,助推产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重庆医药产业紧紧围绕鼓励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两条主线,以增加优质品种、提升制造能力、补齐平台短板、优化产业布局为抓手做强做优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重庆国际生物城为核心,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长寿区、涪陵区、大渡口区5个产业集聚区为骨干,若干特点鲜明的医药产业特色园区为补充的1+5+N的产业布局体系。

(二)落实政策配套,重点区县出台扶持政策。

一是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成立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推进工作小组的通知》(渝府办﹝202216号),成立由市领导任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发展改革委等23个市级单位为成员的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推进工作小组,办公室在市经济信息委,推进国际生物城高速发展。二是两江新区出台了《两江新区生命健康产业行动方案》,将构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3+3产业体系,形成一城两园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聚力打造千医千亿的两江生命科技城,推动两江新区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出台了《关于促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办法(试行)》渝高新发〔20214号),文件支持按照北研发、中转化、南制造的总体思路,构建产学研医在空间上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

(三)强化部门联动,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产业运行稳中有进。近年来,我市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在市级各部门的支持推动下,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健康、高质量发展。现有医药规上生产企业229家,其中沪深上市企业13家,此外,智翔金泰、西山科技2家企业申报科创板IPO已成功过会。2022年,重庆市医药产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3%。二是重点企业发展迅速。太极集团、华邦健康荣获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制造业百强企业称号。重庆植恩生物与四川大学合作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成为该奖项医药技术组唯一获奖项目。重庆药友制药与四川大学合作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是在研产品进展顺利。2022年全市共有423个医药产品获批上市,其中药品10个、三类医疗器械43个、二类医疗器械370个。25个药品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博唯佰泰宫颈癌疫苗项目、精准生物Car-t细胞治疗药物、宸安生物长效胰岛素、药友制药肝癌治疗药物等20余个创新药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四是下一步工作我委将联合市级各部门、相关区县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推动生物药产业前沿化、科技化发展,化学药产业一体化、绿色化发展,中药产业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医疗器械产业数字化、规模化发展。

(四)积极争取在重庆设立国家药品审评西南分中心。

2014年,原国家食药监总局为推进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拟在个别省市设立药品审评分中心,市药监局曾全力争取,但后因原国家食药监总局调整工作思路,该项工作一度停止。2020年,获悉上海市向国务院提出争取国家药监局在上海设立药品审评检查分中心后,市药监局迅即赴国家药监局了解情况并积极争取,得知若要申请设立分中心需由省级政府向国务院请示。20217月,时任重庆市市长唐良智同志亲自带队拜会国家药监局,恳请支持在我市设立分中心。国家药监局主要领导介绍相关工作情况时指出: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分中心是国家药监局直属事业单位的分支机构,经中央编办批准,已分别在长三角、大湾区布局建设了4个分中心,相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央编办将对分中心建设运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再考虑是否在全国布局设立新的分中心。尽管设立分中心的主导权在中央编办,国家药监局表示,如果我市向国务院正式申请设立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分中心,将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五)加快布局细胞治疗产业发展。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20221226日,市经济信息委出台了《关于印发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渝经信医药202212)。支持加快同种异体CAR-T产品、CAR-NK产品等通用型细胞治疗产品,实体瘤细胞治疗产品、干细胞治疗产品的布局和研发。202231,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渝府办〔202212号),支持区域细胞制备中心等合同生产组织、合同研发生产组织发展。二是市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支持我市干细胞技术与产品等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1.市药监局通过加强宣传、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传达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最新政策要求,对我市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企业进行指导,支持和推动我市干细胞技术与产品等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2.通过学习借鉴其他省推动细胞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市经济信息委、市卫生健康委、市药监局联合推进重庆市区域细胞制备中心建设。3.市卫生健康委、市药监局对我市申报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进行初审后上报国家卫生健康委,目前,重医附二院和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已获准备案。市卫生健康委、市药监局组织专家对上述2个机构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进行了初审,已于近期上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审查。 三是支持细胞产业发展。2020年,市经济信息委联合市卫生健康委、市药监局共同开展重庆市区域细胞制备中心建设工作,经各企业申报、组织专家评审,最终选择重庆精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建设区域细胞制备中心,并于2021年初正式下发建设通知。四是下一步工作措施。第一,进一步加强机构备案。据了解,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单位拟备案干细胞临床研究,市卫生健康委将大力支持并积极向国家相关机构推荐备案。第二,强化干细胞临床研究监督和指导。市卫生健康委将支持布局产业发展,履行相关法定职责,待干细胞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后,按照《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会同市药监局按照法定职责对临床研究机构予以监督和指导。第三,市经济信息委、市卫生健康委、市药监局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对重庆精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建设区域细胞制备中心进行监督和指导。

四、关于强化核心要素,增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的建议

(一)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重庆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中指出,我市要充分利用好各类政府投资基金,鼓励引进天使投资基金、VC(风险投资基金)、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市场化基金,积极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构建多层次投资支持体系。引入打造一批专业化基金团队,全生命周期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创新企业融资方式,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以及知识产权作价入股、质押贷款和证券化等股权、债权、融资形式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建立再贷款精准直达机制。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常态化银企融资对接机制,深入推进生物医药产业中长期贷款白名单制度,鼓励金融机构优化内部政策安排和加强考核激励,开辟服务绿色通道,创新供应链金融、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生产设备抵押融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生物医药产业中长期融资支持,降低生物医药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建立市级和区县生物医药企业发债融资项目储备和推荐机制,鼓励发行双创债、高成长债等创新工具,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债务融资。鼓励组建MAH基金等金融平台,拓展创新项目投融资渠道。建立专项风险保障基金+保险的风险救济制度,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探索开发针对覆盖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临床试验、生产全生命周期的专属保险产品。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市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证监局做好政策落地工作。

(二)加强高端人才引进。

近年来,市人力社保局通过落实人才政策、搭建活动平台等举措,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一是深入落实引才政策。深入实施引进海内外英才鸿雁计划,按规定给予人才最高200万元的奖励,对相关企业给予人才年薪5%的引才补助。2022年支持医疗卫生相关领域认定高层次人才47人。二是加强专技人才知识更新。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根据发展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害要,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国家和市级高级研修项目,鼓励相关单位组织申报,并择优给予支持,免费让包括生物医药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研修。三是搭建平台促进供需匹配。2022年,全市共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277场,服务单位8447家次。举办线上+线下医药卫生人才专场引才活动4场,348家次医药类单位参与,提供岗位3641收到简历4054份,引进医疗类人才1052人。四是助推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在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先后建立了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伍建药剂师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迈基诺重庆基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郭平牯制药和食品工程技术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重庆多普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霍加勇药物制剂工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廖兴兵药物制剂工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周在富药物制剂工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重庆化工职业学院10余个生物医药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了汤飚、霍加勇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等一批相关产业高技能领军人才,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五是下一步工作。第一市人社局将结合生物医药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实际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引领发展水平一是落实好引才政策。围绕医疗企业发展需求,实施好塔尖塔基”“鸿雁计划等人才政策,帮助企业引进更多医疗领域优秀人才。第二高水平办好2023重庆英才大会,持续开展万英才兴重庆引才活动,计划召开24生物医药人才交流会品牌活动,为生物医药人才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靶向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第三用好职业培训相关补助政策,鼓励更多的生物医药产业高技能人才参评重庆英才·高技能领军人才全市技术能手等荣誉,鼓励医院、医药企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创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开展相关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第四支持生物医药企业为院校学生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引导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做好医药相关专业学生培养工作,鼓励医药企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积极开展人才评价服务,进一步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三)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工作。

一是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市教委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鼓励高校开设生物医药相关专业,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大力推动生物医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经统计,全市现有8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7个本科专业共计20个专业点在校生近0.6万人12所职业院校开设有医学生物技术、药品生物技术、生物产品检验检测、生物制药工艺、药物制剂技术等6个专业,在校生近0.9万人市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3西南大学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学院、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重庆理工大学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学院

二是下一步工作。市教委将积极采纳委员在提案中的建议,加大生物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方面给予学校指导和支持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第一继续支持高校紧密对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紧缺人才需要,进一步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在新专业设置指南上将生物医药相关专业列为鼓励设置专业持续加强对已有相关专业的指导和建设。第二加大对生物医药相关专业学位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校逐步扩大培养规模。第三引导相关高校立项建设好重庆市特色化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培养能力。四是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鼓励和支持高校发挥办学特色与资源优势,加强与当地政府、医院、医疗机构、企业、科研院所等的深度合作,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在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方面的合作研发和资源共享,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提高育人质量。

此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51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