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23-00827
[ 发文字号 ]
渝经信复函〔2023〕502号
[ 主题分类 ]
工业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 发布日期 ]
2023-05-18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008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致公党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重庆能源转型,助推双碳发展的建议》(第0008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能源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举措

当前我市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阶段,制造业仍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制造业绿色发展是处理发展和减排关系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全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能源供给绿色低碳转型,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一)科学编制开发清洁能源相关规划。

印发《重庆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渝府办发202248,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做好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和新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出台《重庆市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渝发改能源2022674,着力提升清洁发电装机规模,推动化石能源发电清洁高效发展,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编制《重庆市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渝发改能源2022994,统筹全市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机制,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出台《重庆市充电基础设施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渝发改能源2022648),统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运营管理服务体系,提升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

(二)加快推进清洁能源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积极发展风光等新能源,建成投用奉节、石柱万宝等风电,万州新田、城口咸宜等光伏发电,以及垫江等垃圾焚烧发电。截至2022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1100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的39%,可再生能源在电力消费中占比达到51.4%,风光新能源发电量全额消纳。通过竞争性配置,总规模约300万千瓦风电、光伏项目纳入新能源年度开发建设方案。二是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抽水蓄能电站基地,在建綦江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力争20246月前全部投产,丰都栗子湾、云阳健全抽水蓄能电站十五五末投产,新开工奉节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储备巫山大溪、涪陵青龙等10座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680万千瓦,计划十五五”“十六五,陆续开工建设。三是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綦江页岩气区块首期探明地质储量1460亿立方米通过自然资源部专家组审定标志着我市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储量的大型整装页岩气田诞生复兴区块东岳段、凉二段,潼南一合江区块潼深11井,兴隆气田兴隆11井等试采分获高产工业气流,标志着以上区块具备上产资源潜力。截至2022年底,全市页岩气探明储量10098亿立方米,剩余经济可采储量162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二,累计建成产能200亿立方米,年产气量达93亿立方米,仅低于四川省,居全国第二位。2022年,新增页岩气产能20亿立方米,全市天然气页岩气产量148亿立方米,同比增加4.2%

(三)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一是加快布局氢能产业发展。编制《重庆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把氢能产业发展纳入《重庆市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市政府专题会议明确两区两线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计划即依托现有氢燃料电池整车企业及核心配套项目,重点围绕两江新区、九龙坡区布局加氢站,开拓市内应用场景;重点在成渝高速和渝万高速两条高速沿线布局加氢站,与四川省成都已经建成的加氢站有机衔接,打造成渝氢走廊,助推双城经济圈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先后建成投运玉泉光储充检换电一体综合能源站、庆兰实业光储能源站等新型储能示范试点项目,目前正在推动两江龙盛、永川松溉、高新含谷总规模为40万千瓦/80万千瓦时的集中式化学储能电站建设,配合铜梁区引进厦门海辰储能西南智能制造中心及研发中心落地,引进展金汇能、天齐锂业等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三是推动清洁能源装备创新迭代。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严格落实国家能源局《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国能发科技202158等文件要求,将符合要求的推荐项目纳入能源领域科技创新项目库,重庆材料研究所核极测温材料获评国家能源局2021年度能源领域首台重大套技术装备开展《重庆市能源装备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课题研究,将清洁能源产业纳入重点研究内容。

(四)推进制造业领域“无废城市”试点建设

积极构建汽车循环产业链,初步建成全市汽车产业设计端生产端回收拆解端再生利用端的循环链条,建成5家国家级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形成年拆解报废汽车30万辆,以及年利用废钢铁450万吨、再生铝60万吨、废旧轮胎20万吨、铸造废砂30万吨的能力。构建退役新能源动力蓄电池循环产业链,建成回收服务网点170个,支持重庆弘喜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及重庆标能瑞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功创建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

(五)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应用

一是推动核心技术攻关。近三年,支持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车载动力电池系统安全评估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及应用”、“高性能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叶片研制”等30个以上科技项目,支持经费约3000万元。二是打造高能级技术创新平台。支持重庆恒通电动客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组建了新能源客车动力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燃气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上风力发电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风力发电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提升我市能源研发能力和水平。

、下一步主要工作

正如你们提案中所提及的,风、光、氢能等作为低碳和零碳能源代表,在制造业能源替代领域中优势凸显随着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新能源及储能产业发展明显加速,下一步我市将按照绿色+理念,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坚持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打好坚实基础。

(一)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持续做好清洁能源市内挖潜,加快推进綦江蟠龙、云阳建全等抽蓄项目,稳步推动两江燃机二期、永川港桥等燃机项目,科学开发风光等新能源项目,大力提升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促进天然气页岩气稳产增能积极扩大清洁能源外部供给,加快推动外电入渝,大力提升外购绿电比重,加大争取三峡新增电量入渝消纳。

(二)加快推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结合能源装备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研究成果,聚焦清洁能源先进技术及装备研发应用,配合市级有关部门整合市内外创新资源,加快培育高能级技术创新平台。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支持我市新能源领域龙头企业培育建设研发和产业化创新平台,着力打造产业核心技术策源地,推动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示范运营。整合行业优势资源与重点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推动试点示范,丰富全市储能应用场景,优化换电设施布局,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有力支撑。围绕氢能、氨能等领域,支持行业龙头加强示范引领,探索新能源利用技术路线,拓展应用场景。推动成渝地区打造氢能技术研发和产业示范中心,加快建设“成渝氢走廊”。

此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51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