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23-00818
[ 发文字号 ]
渝经信复函〔2023〕512号
[ 主题分类 ]
工业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 发布日期 ]
2023-05-18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036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市政协民建界别:

你们提出的《关于提升我市零部件产业能级做优汽车产业链生态的建议》(第0036号)收悉经与市科技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

2022年,市委市政府明确了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战略规划,正加快推动全市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方向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2022年,我市汽车产量达209.2万辆,增长4.1%,占全国比重为7.7%;完成产值4514.6亿元,增长10.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6.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36.5万辆,同比增长140%,占全市汽车产量比重同比提高9.8个百分点,增至17.4%。吉利动力电池、赣锋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及电池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信质集团新能源汽车电机生产基地签约落地。引进延锋国际智能座舱、亮道智能毫米波雷达、长线科技汽车芯片等重点项目,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关键零部件配套初步成型。

二、提案相关工作推进情况

(一)强化机制创新,持续健全产业生态。

1.持续完善供应链体系。为推动我市汽车产业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市经济信息委报请市政府印发了《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明确提出完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一是壮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聚焦“大小三电”关键零部件及基础原材料,加快重大项目引育、产业化落地,做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构建中高端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二是培育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引育车规级芯片、传感器、雷达等核心零部件企业,提升感知、决策、交互、执行等关键总成配套能力,形成可满足高度自动驾驶需求的零部件供应链。支持ICT零部件企业积极融入汽车行业,发展“汽车+信息通讯”融通的新型零部件企业。三是建立新型“整车—零部件”合作关系。发挥整车企业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开放配套市场,吸引零部件企业集聚。推动零部件企业根据整车企业需求,提升同步开发能力,积极开展超前研发。支持整车企业深化与核心供应商在研发、技术、产品、资本等层面的协同,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打造全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平台和品牌。

2.持续营造产业生态。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加快编制《中心城区充换电基础设施布点专项规划》和《全市充换电基础设施布点专项规划》,为全市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布局。利用已有场地资源进行充换储一体化能源站建设试点,目前铜梁区、江北区已先后完成光储充示范站建设。二是积极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永川区、两江新区三个智慧交通样板区开展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应用,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交通运输部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落地发挥实效,在内河港口、保税港区探索开展无人轻卡、集装箱卡车测试,拓展自动驾驶应用场景。三是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研究编制《重庆市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整合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各方资源,探索建立动力电池评价监管体系。四是充分发挥基金引导作用,采取市场化方式支持汽车产业发展,产业引导基金的7支子基金投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已累计投资项目43个,涵盖新能源整车制造、零部件制造、汽车芯片、智能驾驶、车联网等领域,投资金额26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84亿元。

3.持续强化人才引育。一是完善“塔尖”“塔基”人才政策,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鸿雁计划”等引才政策,从安家资助、岗位津贴、人才奖励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汽车等产业高层次人才予以激励支持,累计68名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才入选“鸿雁计划”。二是采用多元方式引才,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等系列引才活动,为包含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内的用人单位引进1.5万人。三是提升人才服务质效,深入落实重庆英才“渝快办”,加快“重庆英才服务港”建设,加速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为235名汽车产业领域人才发放重庆英才服务卡,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服务。四是支持创新主体引培智能网联、汽车软件、“汽车+IT+通信”等领域复合型人才以及产业战略发展型人才,近三年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培育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1人,2022年引进外国高端人才8人。五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科学编制《重庆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十四五”方案》,目前全市45所职业院校开设相关核心专业4个,专业点47个。

(二)强化转型升级,切实激活产业动能。

1.加大企业投资引导。一是鼓励企业进口先进设备及关键零部件,推动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目前,商务部对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给予贴息支持,我市企业以一般贸易方式、边境贸易方式进口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发布的《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2016年版)》中的产品(不含旧品),或自非关联企业引进列入《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2016年版)》中的技术都可以享受该政策。2022年,全市共41家企业进口了价值20.34亿元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并获得了1.1亿元政策资金支持,优化升级了产线和提升了产品质量。二是国家层面已实施了规模性减税降费政策,突出支持制造业升级和量大面广、吸纳就业多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从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大型企业可按规定享受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三是我市于20231月出台了《重庆市加力振作工业经济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支持企业研发智能车控、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车端网联等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配套产品,给予最高300万元补助”。

2.打造零部件产业集群。一是加快零部件企业的集聚发展,按照“聚焦实业、整合资源、开放共享”的原则,推动成立全球领先的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集团,实现产业链聚合发展、技术开发共享、完善配套体系和投融资支撑,形成全球一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全市现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196家,其中大三电(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企业60家,小三电(电空调、电制动、电转向)企业19家、智能网联企业31家。二是印发了《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围绕支撑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搭建一批创新平台,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开发一批特色产品,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加快建成全国领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预计到2027年,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实现倍增,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产值达到4000亿元。

3.大力提升品牌影响。一是推动现有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长安软件、弗迪电池、北斗智联、中科创达等现有优势企业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持续扩大细分市场的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二是加强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指导服务,鼓励企业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意识,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发展之路,不断打造核心产品和品牌,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376家汽车行业企业被认定为“隐形冠军”“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企业。三是引导和鼓励全市汽车行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目前,全市汽车行业企业已建成数字化车间235个,占全市比重达32%;建成智能工厂35个,占全市比重达27.6%

(三)强化科技创新,切实激发发展活力

1.强化技术创新顶层设计。编制《重庆市汽车产业科技进步路线图》,针对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3个重点环节,凝练车用控制器、动力电池、高效电驱动、燃料电池、汽车软件等重点方向21项,梳理汽车领域创新资源布局。

2.持续推动核心技术攻关。2022年,市科技局启动实施汽车核心软件重大项目7项,新能源重点项目17项,投入市级经费1.12亿元,聚焦车载操作系统、仿真设计工具、电驱动系统、混合动力总成、氢燃料电池等重点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撑长安新能源、赛力斯汽车攻克高集成度一体化电驱系统、高效低排智能增程系统等核心技术,推出深蓝SL03、问界M5/M7等中高端车型。

3.加速打造产业创新平台。推动长安汽车牵头组建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中国汽研牵头建设重庆市智能汽车与车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引进中科院软件所落地建设中科院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引进清华大学李克强院士团队在渝建设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4.加大融合创新力度。一是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成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8个;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市级环大学创新生态圈6个。二是成立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有效打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中间链条。三是大力推进技能提升培训,开展数字技术领域新职业专业技术培训6320人次,将包括智能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在内的相关技能劳动者纳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将汽车生产线操作工、汽车装调工、汽车装饰件制造工等专项职业能力纳入补贴性培训项目。四是推动长安汽车与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为、腾讯、博世等高校和科技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克关键技术;与中国汽研、中科芯共建的“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成为汽车领域仅有的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五是实施川渝联合重点研发项目,支持招商车研、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协同四川云从、电子科技大学等优势创新资源,在自动驾驶、环境感知领域共同实施重点研发项目2项。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坚持品牌打造,在提升价值影响发展上干出新力度。一是持续推动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零部件集团建设,全面提升汽车零部件智能网联新能源化水平。通过兼并重组、集团化发展等方式,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聚合发展,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二是积极推进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研究院聚焦智能车辆系统、智能安全系统、车联网信息通信等重点领域,参与国家和地方标准的出台和完善。三是积极组织我市汽车零部件企业申报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积极推荐我市优质汽车零部件企业申报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提升品牌影响,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

(二)坚持补链强链,在加快转型升级发展上跑出新速度。一是进一步梳理我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优势和短板、弱项,建立重大招商项目统筹协调机制,组建专业队伍,通过以商招商、场景招商等方式开展专业招商,有的放矢加大招商力度,实现补链、强链、延链。二是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汽车、电子等领域的产业发展优势,用好成渝汽车产业供需对接平台,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和开发区创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特色产业园区,提升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承载能力。三是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规划,支持市绿能公司发展,研究制定充换电基础设施安全规范,加快三网融合,推动充储泊一体化试点。加快整车电池回购、电池梯次利用、汽车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持续探索,全面打造多元化应用场景,创新产业发展业态。

(三)坚持技术引领,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上迈上新高度。一是支持长安汽车完善“六国九地”全球研发体系,赛力斯建设汽车研究院,聚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及核心部件开展技术攻关,并牵头申报新能源汽车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支持中国汽研、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攻关,加速推进成熟技术商业化装车应用,同时大力引进华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或企业来渝设立研发基地。二是强化创新平台支撑,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平台培育,加快布局建设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高校联合科研机构、企业等创建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战略研究基地、科普基地,夯实科技引领支撑点。三是持续推进创新融合发展,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高校科研人员联合科研机构、企业,共同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高校与科技型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打通创新链条“最后一公里”。四是加强人才引育力度,切实落实人才引育相关政策,抓实开展人才服务,通过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开展技能培训、研发机构高端人才培育等方式多元化引才,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

此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51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