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珈仪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以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为抓手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建议》(第1041号)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发展改革委、人行重庆营管部、市科技局和市金融监管局等部门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单项冠军是衡量一个城市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培育提升工作,在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推动财政保障优化政策,强化制造业人才支撑,优化政银企对接机制等方面出台了系列重要举措。
一、建立健全培育机制
一是建立工作专班。市经济信息委牵头成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作专班,以制造业单项冠军、领军(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培育重点,协同有关部门推动解决优质企业培育工作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完善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市区(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落实了专业服务机构、服务专员联系和服务制度。以“链长制”推进重点培育企业政策兑现、问题化解等工作,按月跟踪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按季评估工作成效,协同解决重大问题。三是健全梯度培育体系。聚焦“选种、育苗、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等六个关键环节,全力构建起企业培育梯队,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向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领军(链主)企业发展,分层分类遴选重点培育企业,对标国家标准,“一企一策”帮助企业尽快达标,目前已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支持领域,遴选了100余家重点培育企业。
二、加强政策支持
一是强化财政资金支持。调整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和支持方式,市级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更加聚焦对重点企业支持,对领军(链主)企业实施龙头企业配套采购专项政策,给予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企业、首次认定(复核)的“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孵化器资金奖励。2022年市级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资金在技术创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产业链培育提升、首台套装备开发应用、标准修订等方面支持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个项目2093万元,2023年,在重点支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基础上新增给予新认定企业100万元的资金奖励,同时,推动两江新区、渝北区等区县给予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直接资金奖励。二是强化人才支撑。深入落实“重庆英才计划”“鸿雁计划”“塔尖”“塔基”等人才政策,2022年,全市引进人才6.3万人,同比增长6.8%;新招博士后1066人,同比增长5%,出站留渝比例超88%,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开展研究占比达89%。新建“智能+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孵化空间1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9个、技能大师工作室50个,数字技能人才增至66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8.5万人次,与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对接率81%。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277场,引进人才超1.5万人。开展“职在山城”系列线上直播带岗、专精特新企业校园巡回招聘会等“线上+线下”活动,在菲斯克人才网、汇博人才网等主流招聘网站开辟专精特新招聘专区,累计为1600余家本地优质企业发布19000余个就业岗位,推动达成就业意向性协议3000余份。三是强化金融服务。进一步优化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夯实“渝企金服”服务平台功能,充分发挥好线上平台和线下服务机构作用,建立融资服务白名单制度,推动市区联动、产融互动,及时高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推动商业银行在信用贷、债券融资、知识产权抵质押贷等方面量身定制专属金融服务方案,提供更多专属金融产品。2022年,推动美利信等单项冠军企业建设项目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择优向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金融机构、头部私募投资机构、国家级产业基金推荐名录。
三、强化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
一是强化科技和数智赋能。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推动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围绕主攻方向,加强产学研协同、上中下游融通,以“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突破和掌握重大核心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累计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64个、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240个,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89个,独立法人新型企业研发机构78个,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9个、国家级1个,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46个、国家级15个。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创建智能工厂和绿色工厂,不断提升“上云用数赋智”能力,累计推动11.3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累计实施5578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734个数字化车间、127个智能工厂,示范项目的生产效率提升58.9%。二是大力推进首台(套)。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实施意见 》《重庆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重庆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每年修订并公开发布《重庆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目录》,《目录》涉及重点领域为《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重点领域的成套装备、单机装备、关键核心部件。2015—2022年获得国家及我市首台(套)保险补偿、示范应用首购首用等奖补68个项目8528.7万元,涉及装备价值35亿元,有力调动企业参与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的积极性。三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印发《重庆市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工作方案(2022—2025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左右专项资金支持促进大中小企业供需对接,提升本地稳链固链水平。线下,要求各行业、各区县原则上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供需对接活动,引导大企业向中小微企业开放供应链体系。线上,搭建供需平台,目前1592户企业在平台发布需求信息2058项,4746户企业发布供给信息7344项,匹配需求3463项次。
四、提供精准服务
一是开展“企业吹哨.部门报道”专项行动。建立工作专班,打通企业问题反映通道,建立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的企业诉求解决机制,为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全要素服务保障,受理“吹哨”事项5581个,办结率99.2%。二是推动落实“一企一策一人”工作制度。区县层面实现专精特新等重点企业“一企一策一人”全覆盖,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电、用工、配套等实际困难。三是提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效能。建成“1+41+5+90”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聚集服务机构2000多家,服务企业5万家次以上。四是大力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和企业家培训。长安汽车、联合微电子、中元汇吉、智飞生物等企业经营负责人获评重庆市第一届制造业十大影响力年度人物,评选30个重庆市首届专精特新优秀企业家。开展经营管理领军人才专题培训,开设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高端研修班,为企业开展反垄断、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等专项培训。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市级有关部门,进一步吸纳深化相关建议,继续在政策支持、科技创新、精准服务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出新举措,以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为抓手,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一是建立健全培育体系。聚焦“选种、育苗、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等六个关键环节,全面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耦合互动,打造“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区+产业基金”的中小企业生成生态体系,全力构建起企业培育梯队。深入实施《重庆市制造业领军企业培育工作方案》,在前期在重点领域中遴选的100余家重点培育企业中,综合企业经营业绩、市场规模、行业特点、发展前景等,强化分级管理,分层分类进行“一企一策”指导帮扶。
二是开展诊断服务。按照国家标准,对重点培育企业各项数据指标进行系统分析诊断,查找短板弱项,及时反馈企业并组织专家团队、服务机构对企业进行“量身打造”,推动企业在细分领域持续创新,在关键环节加大技术攻关,加快进入“国家队”。
三是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芯片和高端器件、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先进材料等重大和重点专项,引导制造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开发一批战略性产品,整体推动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场景化带动和规模化量产。
四是继续加大政策支持。给予单项冠军认定资金奖励,市级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推动企业纳入重庆英才计划并按规定给予政策支持,积极推荐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依托我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免费开展线上线下人才招聘。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开办单项冠军企业高级管理研修班,增设更多更精的出口贸易相关课程。
此答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年4月24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