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颖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加大我市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力度的建议》(第0959号)收悉。经与市教委、市科技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中小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才培养是实现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市按照“市场导向、政府牵引、开放创新、共享共赢”的原则,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努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人才、平台、资本、项目等创新要素向实体经济领域集聚,大力培育发展优质中小企业,推动我市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一、强化产教融合,加大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强化学校服务社会功能,助推产业发展考核。市教委积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实施以增强学校社会服务功能、推动产业发展等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把科研成果、成果获奖、成果转移转化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纳入市属高校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把科研与社会服务纳入绩效拨款管理,推动高校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了较好成效。近三年,全市各高校累计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约1.5万项,项目经费约35亿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是推动高校对接产业优化专业结构。市经济信息委牵头编制《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目录(2022—2025)》,协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强化我市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优化院系及专业设置,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编制印发《重庆市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信息技术和制造、大数据领域)》,鼓励境外持证专业人才来渝展业,强化人才引进。出台《重庆市职业教育有效对接产业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开展专业设置改革试点,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围绕我市智能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加强智能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推动智能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引导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学校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兼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的双向流动机制,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专业教师每5年到企业实践半年以上。
三是推动高校融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提升横向课题及其成果在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定中的地位,按规定使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横向课题收入发放的奖励收入不计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额管理。另一方面,组织开展高校与区县精准对接活动。近年来,组织高校在北碚区、江津区、开州区、城口县为中小企业开展了四次川渝高校科技服务队精准对接企业活动。重庆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21所川渝高校科研院所的49团队、76专家走进26家企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32项、校企互访意向9项,达成人才引进或实习基地建设合作项目5项,引进大数据平台1个。
二、以协同创新为抓手,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
一是针对我市高端科技资源不足的短板,制定《重庆市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2019—2022年)》,先后签约引进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科学家团队108家(个),建设中科院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65家,布局各类实验平台283个,集聚高层次人才5430人。
二是持续加强技术创新联盟体系建设,目前联盟成员单位超过2700家,专家委员会汇集各领域专家超过1000人,拥有各类科研平台超425个,各联盟围绕各自产业领域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聚集上下游优势资源,全年举办行业论坛、创业大赛、技术培训、考察交流、专题沙龙、科普活动540余场次。各联盟充分利用专家资源,牵头或参与各类行业标准的制定。联盟办积极组织开展“联盟区县行”活动。
三是大力推动落实《重庆市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持续优化完善优质企业培育发展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目前,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8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5家。2022年,推动新增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012家,累计42703家。
四是加速科技成果由“种”到“苗”的转变。积极推进“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区+产业基金”模式,构建专精特新企业“育苗”体系,实现由“种子”到“苗子”转变。高水平建设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推动有条件的区县建立研究分院,形成“研究院+分院”的产业生成体系。围绕“2+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方向和33条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需求,针对核心部位进行选种,培育更多专精特新种苗企业。建立完善“筛选引入、论证评估、组建模拟公司、中试制造、成立新科技企业、产品推向市场”的畅通管道,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搬到“货架”、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三、强化政策协同联动,培育发展更多创新主体
一是持续打造企业技术创新良好政策环境。“十四五”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打造产业链,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先后制定了《重庆市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重庆市独立法人新型企业研发机构管理办法》《重庆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暂行)》等政策文件。按照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联合印发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等13个部门联合推出了我市配套文件。通过部门间政策措施协同实施,为增强我市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多部门联动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产业、人才、科技、金融等方面政策联动,推动建设一批工业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中试生产、融资服务等科技服务共享平台,鼓励有需求的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提升其创新供给能力。如2022年,培育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入选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全市累计11家。
三是鼓励企业开放科技资源,鼓励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企业研发机构、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资源开放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仪器仪表、测试设备、中试设备等向市场开放尤其是向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开放,提供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提升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与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引导高校围绕中小企业需求,建设一批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优化高校科研平台,强化科研项目立项选题的需求导向,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积极提升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质量,满足成果转化应用需求。引导高校进一步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机制,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鼓励高校和中小企业成立产学研合作机构和创新联盟,进一步推动高校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
此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年4月1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