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23-00789
[ 发文字号 ]
渝经信复函〔2023〕352号
[ 主题分类 ]
工业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 发布日期 ]
2023-03-20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001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九三学社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第0001号)收悉。经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重庆是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汽车产业是重庆重要的支柱产业已形成长安系为龙头、十多家整车企业为骨干上千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1+10+1000优势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总体处于西部领先水平2022我市汽车产业克服众多不利因素影响,总体保持较高增速,对工业稳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新能源汽车支撑行业增长。2022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1%汽车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0.6%,带动全市工业产值增长1.6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40%,占全市汽车产量比重同比提高9.8个百分点,增至17.4%

(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2022长安汽车和赛力斯集团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比重达到88.2%,对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贡献率达到86.4%

(三)重点新产品表现优异。2022重点新能源汽车产品长安深蓝SL03单月(12月)产量超过1万辆赛力斯问界M5和问界M7产量合计达到8万辆长安阿维塔11(售价34.99万元起)创我市自主品牌乘用车售价新高。

(四)核心配套能力持续增强。比亚迪动力电池扩能、吉利动力电池、赣锋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及电池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信质集团新能源汽车电机生产基地签约落地。引进延锋国际智能座舱、亮道智能毫米波雷达等重点项目,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关键零部件配套初步成型。

(五)先行先试工作成效显著。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稳步推进,在两江新区示范区着力构建基于车路协同6大类应用场景30余种功能场景。永川区是全国第一批开放完全自动驾驶商业运营的城市,建成西部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和示范运营基地。

(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充电桩保有量达10.5万个,实现了公用充电基础设施全市覆盖高速公路快充网络覆盖率达90%,辐射范围西部领先。加快建设国家电动汽车换电模式示范城市,率先在巡游出租等领域先行先试,形成了满足前期运营示范需求的换电服务网络。积极创建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成渝氢走廊运行规模不断提升。

二、开展的相关工作

(一)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切实激发发展活力。

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规模,是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动力之源。坚持创新和产业同频共振,能够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动能你们提出的人才引育、平台建设、融合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为此,我们加快搭平台、聚英才、强创新,着力打造全球一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体系。

在人才引育方面,一是完善塔尖”“塔基人才政策,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和“鸿雁计划等引才政策,从安家资助、岗位津贴、人才奖励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汽车等产业高层次人才予以激励支持,累计68名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才入选鸿雁计划。二是采用多元方式引才,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等系列引才活动,为包含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内的用人单位引进1.5万人。三是提升人才服务质效,深入落实重庆英才渝快办,加快重庆英才服务港建设,加速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为235名汽车产业领域人才发放重庆英才服务卡,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服务。四是支持创新主体引培智能网联、汽车软件、汽车+IT+通信等领域复合型人才以及产业战略发展型人才,近三年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培育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1人,2022年引进高端人才8人。五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科学编制《重庆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十四五方案》,目前全市45所职业院校开设相关核心专业4个,专业点47个。

平台建设方面,一是依托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基金等平台,聚焦精准选种、系统育苗、广泛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力培育国家小巨人企业、合力培育上市企业,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业科技金融融合发展;2021年汽车行业研发投入占全市工业研发投入的27.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高于全市工业1个百分点;推进企业研发机构三年倍增计划,汽车行业累计认定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24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二是深入强化技术创新顶层设计,编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进步路线图》,开展汽车核心软件技术图谱修订工作,为我市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创新顶层设计提供引导。支持长安汽车完善“六国九地”全球研发体系,赛力斯建设汽车研究院,聚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及核心部件开展技术攻关,并牵头申报新能源汽车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是打造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帮助长安汽车获批牵头建设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智能汽车安全原始技术创新策源地。中科院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以研究中心+产业化公司+汽车软件学院模式在科学城正式落地;引进清华大学李克强院士团队,在科学城落地建设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中国汽研牵头建设国内首个国家氢能动力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开展联合创新,全市汽摩行业已累计创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53个。

融合创新方面,一是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成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8个;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市级环大学创新生态圈6个。二是成立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有效打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中间链条。三是大力推进技能提升培训,开展数字技术领域新职业专业技术培训6320人次,将包括智能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在内的相关技能劳动者纳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将汽车生产线操作工、汽车装调工、汽车装饰件制造工等专项职业能力纳入补贴性培训项目。四是推动长安汽车与清华大学、重庆大学、腾讯、博世等高校和科技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克关键技术;与中国汽研、中科芯共建的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成为汽车领域仅有的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五是实施川渝联合重点研发项目,支持招商车研、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协同四川云从、电子科技大学等优势创新资源,在自动驾驶、环境感知领域共同实施重点研发项目2项。

(二)以补链强链为抓手,切实提升产业能级

汽车产业转型发展态势迅猛,零部件配套发展步入新阶段,补链强链和生态优化的紧迫性愈发凸显。你们提出的大力招商补链、优化布局强链、抓好生态优链的建议切中产业发展要害。为此,我们统筹抓好招商引育,优化布局,着力推动强链、补链、建链,加快形成全球一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态。

1.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实施。一是形成了市区联动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开展以商招商、专业招商,切实提高招商签约项目的落地实施和资金到位比例。同时建立全市汽车产业重点项目库,会同相关区县滚动推进176个重点项目的引进和落地实施。二是进一步加快动力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招引力度,成功签约比亚迪20GWh动力电池、吉利12GWh动力电池、中国长安线控底盘及轻量化、赛力斯三电系统零部件总成、文灿一体化车身生产基地等项目,强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支撑力度。三是高位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统筹场所、场景、企业、人才、生态五大关键积极引进汽车软件企业,成功签约大陆集团软件及系统研发中心、长线科技等重点项目,持续提升汽车软件本地水平。

2.大力优化产业布局。一是筹划建设重庆汽车电子产业园,探讨围绕长安汽车和赛力斯建设专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区。二是实施赛马机制,启动市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创建工作,鼓励和支持两江新区等13个有条件的区县和开发区利用自身资源禀赋,重点围绕新能源部件智能网联部件汽车软件及人工智能等重点发展方向,积极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实现产业集约集聚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是加强川渝协同合作,以高竹新区等重点园区为桥头堡,打造转型升级合作新名片高竹新区内90%的企业在为重庆汽车产业配套。成渝汽车产业供需对接平台实现数字供应链管理、共享用工、企业服务、软件云服务等功能,已汇聚川渝两地整车及零部件企业超3478家,促成相互合作超过300家,促成相互配套金额上百亿元。是持续推动成渝氢走廊提质扩容,两地新增氢燃料电池汽车近150辆,新建加氢站9座,现已累计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567辆,建成加氢站24座,汇聚制储运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0余家。两地共同启动成渝电走廊换电重卡项目,在成渝高速打造全国首条高速公路重卡换电走廊。

3.持续营造产业生态。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加快编制《中心城区充换电基础设施布点专项规划》和《全市充换电基础设施布点专项规划》,为全市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布局利用已有场地资源进行充换储一体化能源站建设试点,目前铜梁区、江北区已先后完成光储充示范站建设。二是积极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永川区、两江新区三个智慧交通样板区开展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应用,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交通运输部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落地发挥实效,在内河港口、保税港区探索开展无人轻卡、集装箱卡车测试,拓展自动驾驶应用场景。是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研究编制《重庆市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整合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各方资源,探索建立动力电池评价监管体系。是充分发挥基金引导作用,采取市场化方式支持汽车产业发展,产业引导基金的7支子基金投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已累计投资项目43个,涵新能源整车制造、零部件制造、汽车芯片、智能驾驶、车联网等领域,投资金额26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84亿元。

(三)以品牌打造为抓手,切实提高价值影响。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支撑主体,品牌是企业价值的外在体现。你们提出的提升品牌影响、参与标准制定和加强品牌营销是决定区域产业和行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全力支持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争取行业标准制定的话语权,不断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品牌竞争力加快打造全球一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品牌。

1.大力提升品牌影响。一是推动整车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长安汽车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力争到2027年进入全球汽车集团销量前十,成为世界级汽车品牌;支持赛力斯打造中高端电动车品牌,尽快实现百万辆级年产销规模;支持长城、瑞驰、华晨鑫源、庆铃等企业持续扩大细分市场的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二是加快零部件企业的集聚发展,推动成立全球领先的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集团,实现产业链聚合发展、技术开发共享、完善配套体系投融资支,形成全球一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三是加强对汽车行业企业的指导服务,鼓励企业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意识,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发展之路,不断打造核心产品和品牌,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376家汽车行业企业被认定为隐形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四是引导和鼓励全市汽车行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目前,全市汽车行业企业已建成数字化车间235个,占全市制造业比重达32%;建成智能工厂35个,占全市制造业比重达27.6%

2.积极参与标准制定。一是印发了《重庆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应用管理试行办法》《重庆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应用实施细则(试行)》,在全国率先制定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和运营的地方性法规,明确了道路测试与应用条件、道路测试与应用申请流程等具体内容,有力推动我市智能网联先行先试工作的开展是积极推动中国汽研在测试评价、车路协同、前瞻技术、软件开发、数据仿真、装备开发等领域参与标准制定,目前已牵头参与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场地试验方法及要求(GB/T 41798-2022)等140余项标准的制定,其中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8项、行业标准12项、团体标准103项、地方标准7项。支持长安、赛力斯等企业聚焦新能源换电、智能驾驶、车端网联等重点领域,积极整合行业资源,加强与百度等跨界企业协作,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多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其中,长安汽车主导首个中国汽车多媒体国际标准ITU-T F.749.3《汽车多媒体网络用例及要求》,为我国智能汽车、车联网和车载信息服务产业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撑。

3.持续加强品牌营销。注重塑造“重庆造汽车”的科技形象,引导长安汽车、赛力斯等企业发展“新品牌”“新生态”,实现品牌和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跃升。长安汽车深入推进新能源香格里拉计划、智能化北斗天枢计划,以及新汽车新生态战略,推出全新数字纯电品牌深蓝科技和智能品牌诸葛智能,并打造了全球化的情感智能高端品牌——阿维塔。小康工业正式更名为赛力斯开展跨界业务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了赛力斯华为智选车型。二是积极推进长安汽车等整车企业进军新领域长安汽车正在打造充满前瞻创新的汽车机器人同时利用元宇宙”“数字藏品等以科技为支撑的新概念、新形式焕活艺术市场,为广大用户提供科技感、沉浸感的全新收藏体验,搭建了与年轻用户沟通对话的数字桥梁。是积极开展网约出租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巡游出租领域换电车型示范运营、公务用车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下乡巡展、重庆车展等多元化活动,开展高频次的宣传引导,助力品牌营销。

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市上下群策群力、久久为功。你们在提案中提出三条建议高屋建瓴、全面系统,我们工作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参考和指导意义。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引领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在人才引育、补链强链和品牌打造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推动全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作出新贡献

此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31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