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23-00781
[ 发文字号 ]
渝经信复函〔2023〕441 号
[ 主题分类 ]
工业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 发布日期 ]
2023-04-28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978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游洪涛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整体打造我市创新药产业发展环境氛围的建议》(第0978号)收悉。经与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健康委、重庆市税务局、市药监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市级相关部门专项对接我市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助力企业解决与创新药研发相关问题”的建议

(一)科技支持打造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氛围有关情况。

近年来,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渝府办〔202212号)和《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渝府发〔202012号)等有关文件要求,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创新成果研发及产业化,稳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源动力。

(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组织完成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提出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发展路径、目标。印发《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实施方案》,明确了生物医药创新产品开发具体支持举措;会同重庆国际生物城起草《关于支持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生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地的若干措施》,多次征求行业专家和部门意见,形成《若干措施(送审稿)》。

(三)加快推动创新成果研发。

鼓励创新产品研发。对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和生物类似药(以上均包含生物制品,下同)项目,按照临床前研究、Ⅰ期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4个阶段分别立项支持,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20%的资金支持,资金支持强度最高分别为300万元/项、200万元/项、300万元/项、700万元/项。对获批纳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医疗器械产品,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20%、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市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引领,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持续推动重庆体外诊断(IVD)研究院、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和重庆先进病理研究院建设,继续完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围绕高端医疗装备和重大新药创制研发需求,组织实施一批生物医药创新研发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创新产品,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三是深化产学研结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创新工作。四是积极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协同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共同助推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关于“打通相关的各种行政审堵点,增加审批透明度,节约创新药企业与政府单位的行政沟通成本”的建议

(一)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服务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市药监局统筹推进药品安全和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强化寓监管于服务之中的理念,为更加精准更加优质地服务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成立了服务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出台服务发展26条措施,研究解决服务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督促抓好各项服务举措落地落实,以政策红利和精准服务叠加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创新“三重”模式,完善服务机制。市药监局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紧扣全市生物医药产业“1+5+N”体系布局,在2021年制定《进一步服务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基础上,研究出台《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创新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建立由专家领衔的5个技术服务小组、19个服务专班对全市10个重点园区27个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帮扶,现已落地项目7个,预计2023年内落地项目14个,推动服务职能向专业聚焦、向末端发力。

三是突出服务重点,完善帮扶发展体系。创建技术服务小组和技术服务专班双重帮扶的服务指导体系,组建5个技术服务小组和N个技术服务专班,主动对接10个重点园区、N个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实现精准化指导、管家式服务。通过建立定期进厂进园区服务、固定现场咨询日、开通电话咨询热线和网络咨询平台等制度机制,以专班方式对创新产品开展全程政策和技术服务,支持重点园区集聚创新发展,培育龙头企业,促成重点项目落地落实。

四是推动窗口前移,拓展服务发展空间。秉承着推动先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产业自主创新的理念,在医药产业集聚园区设立创新服务站点,落实“提前介入、专班指导、全程跟踪、压缩时限”的帮扶措施,与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巴南区、大渡口区、经开区共建5个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服务中心,与黔江、南川、梁平、城口10余个区县共同制定助推当地产业发展措施。加强对生物医药创新研发、注册、检验、生产等环节的专业指导和技术帮扶,破解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协助园区招商引资,优选优育企业,加快项目签约落地,促进企业早日投产达产。

五是畅通审评审批,加速提升服务效能。深入推进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库共享”,106个行政审批事项办理项实现“零跑动”,24类新发证照实现电子化归集,6个行政审批事项电子证照实现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身份证明在线核验。建立药品行政审批事权分级分类制度,153个审批事项减少办理环节。优化药品生产经营许可工作程序,明确23种合并办理和免于现场检查具体情形。

(二)工作开展情况。

2022年以来,我市共有2个生物制品获批上市,4个新药获批开展药物临床试验。培育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1个、药物临床试验机构2家,助力包括新冠防治药物在内的13个新药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药物临床试验,21个药品获批上市,25个品规的仿制药通过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通过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全年按时办结许可(备案)事项较2021年增长48%,全市企业开办、产品上市进一步加快。

(三)下一步工作。

为持续助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整体打造全市创新药产业发展环境氛围,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完善服务发展制度、出台一批配套举措,积极支持生物医药、中药传承创新,根据企业特点和项目特性开展针对性帮扶,进一步服务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完善服务发展工作机制,强化精准服务、全流程服务,进一步落实重点园区、重点项目专班帮扶等服务工作,动态更新重点帮扶项目;三是持续畅通审评审批流程,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事权分级分类,加快推进创新药品临床试验和上市步伐,努力营造我市创新药产业发展良好环境氛围。

三、关于“市级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并支持企业在创新药人才引进的方面进行投入。”的建议

(一)人才工作开展情况。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市人力社保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人才工作部署,大力支持创新药产业等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落实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鸿雁计划”等引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创新药产业等领域高层次人才,从安家资助、岗位津贴、人才奖励等方面予以激励支持。二是搭建引才平台,广泛开展引才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多举措做大做强“重庆英才”品牌。在重点意向高校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全国重点高校巡回专场活动,积极为用人单位引进创新药等产业人才。2022年全市开展引才活动277场以上,引进人才超1.5万人,同比增长约21%。三是深化人才服务保障。扩展重庆英才“渝快办”,加速推进“重庆英才服务港”建设,集成科技咨询、医疗、公共交通等69项人才专属服务,持卡人才增加到1.2万余人,市区联动提供服务约27万人次,其中公共卫生类持卡人才达2177人,累计提供服务749次,得到人才广泛好评。四是加大医药健康产业人才培育力度。2022年我市新招收医学博士后346人,占全年招收总数32%,新设立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医学博士后出站66人,出站留渝60人,占91%

(二)稳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打造更加完备的人才培养发展平台,引导我市科研院校扩大生物医药类本科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模,市科技局打造环重大、环西大、环陆军医大、环重医人才协同培养圈,支持企业打造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提高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原生供给规模和质量。

(三)下一步工作。

人力社保局将认真研究吸纳代表意见,支持创新药产业等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抓实人才引进。积极推动英才集聚工程政策制定,出台卓越工程师相关文件。抓好“塔尖”“塔基”人才政策落地落实,及时兑现人才政策。高水平办好2023重庆英才大会,持续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引才活动,支持创新药产业引进一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持续做大做强我市引才活动品牌。二是强化人才培育。结合相关区县创新药产业领域发展实际需求,支持相关区县积极培育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助推我市创新药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强人才服务。深入落实重庆英才“渝快办”,推动重庆英才服务港建设,提高市级部门和区县协同服务能力,为人才提供子女入学、看病就医、职称申报、出入境服务、科技咨询等全方位多层次的贴心服务,切实提升创新药健康人才的获得感。

四、关于“市级相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每年对高端人才个税交纳实行奖励返还”的建议

重庆市税务局认真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加快人才强市建设,大力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重庆市人民政府已于2021年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加快聚集优秀科学家及其团队若干措施和重庆市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措施的通知》(渝府办发〔202149号),对在重庆市工作并在重庆市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优秀科学家、高层次人才和入选重庆英才计划的人员,其所缴个人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实行前三年全额奖励。重庆市税务局将积极协助、认真落实好人才政策兑现等有关工作。

五、关于“打造更利于外籍人士生活的国际型大都市方面加大投入”的建议

(一)不断提升我市国际化硬环境品质。一是打造宜居国际化环境。不断美化城市市容市貌,完善公共设施设备,加快推进公共场所外语标识标牌规范化设置工作,营造良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创造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二是打造宜游国际化环境。加强全市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整合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打造一批有重庆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博物馆、陈列馆等,增强我市吸引力,创造传统与现代融合、地域与国际接轨的旅游环境。

(二)不断优化我市国际化软环境氛围。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不断优化金融、营商、投资、消费等方面的环境,增强我市国际吸引力,打造良好的国际化宜业环境。二是健全国际社区服务体系。加强外籍人士子女学校建设,遴选一批中小学接收国际学生,支持创办先进涉外医疗机构、康养中心,鼓励大型三甲医院提供涉外特需服务,完善国际化生活服务场景,打造宜居宜业国际化环境。

此答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41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