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剑昌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培育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商用电动车品牌的建议》(第1118号)收悉。经与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委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
重庆是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2022年,我市汽车产业完成产量209.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36.5万辆,同比增长1.4倍。目前,我市商用车产业已形成较强竞争优势,智能网联商用电动车产业部分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一是整车企业集聚,已有瑞驰、华晨鑫源、庆铃、上汽红岩、长安跨越等知名企业在渝发展。其中,瑞驰和华晨鑫源的城市物流智能网联商用电动车销量连续多年处于全国前两位。二是技术路线、补能模式完善,包含纯电动、增程式、氢燃料、换电式等多种技术路线和补能模式。三是产品谱系齐全,重型、中型、轻型、微型,以及货车、客车、专用车等所有产品类别均已实现智能网联化和新能源化发展。
二、已开展的工作
(一)加快推动产业发展。
1.强化顶层设计。一是起草并上报市政府印发了《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等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对推动我市汽车产业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二是出台了《重庆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方案》《重庆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应用管理试行办法》《重庆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应用实施细则(试行)》等政策文件,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对推动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广应用、先行先试等进行了工作安排。
2.加强主体培育。一是出台支持政策。对整车企业的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新产品给予研发奖励,支持整车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力度。二是打造示范工厂。对企业加快生产线和制造工厂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给予支持,引导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三是支持品牌提升。鼓励企业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意识,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发展之路,不断打造核心产品和品牌。支持长安汽车、赛力斯加快发展成为国际、国内一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品牌,支持长城、瑞驰、华晨鑫源、庆铃等企业持续扩大细分市场的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3.厚植配套支撑。一是实施本地配套挖潜工程。支持长安七合一超级电驱、博世庆铃氢燃料动力系统等技术领先的零部件形成规模。二是夯实产业配套基础。推动弗迪电池三期、信质电机等项目落地实施,新能源汽车“大小三电”关键零部件配套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三是推进补链重点项目。有序推进赛力斯超级工厂、中国长安线控底盘和轻量化中心等重大整车和零部件项目,加快产业链生态持续补强。
(二)持续加快推广应用。
1.加大推广应用支持力度。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出台专项政策,对包括电动物流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给予购置奖励、运营补贴、保险补贴等财政资金支持。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充电桩、换电站、充储泊一体化示范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方案的制定和完善,支持绿能公司等重点企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推进全市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优化。三是推进先行先试。加快建设国家电动汽车换电模式示范城市,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应用车辆数量跻身国内先进行列。推进加氢站建设,氢燃料电池客车和商用车示范运营有序开展。同时,积极申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公共领域汽车全面电动化示范等试点、示范城市。
2.帮助企业提升营销水平。一是注重塑造科技形象。引导长安汽车、赛力斯等企业发展“新品牌”“新生态”,实现品牌和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跃升。二是积极推进新业态发展。支持长安汽车、赛力斯等企业进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领域,为用户提供科技感、沉浸感的全新体验,搭建与用户沟通对话的数字桥梁。三是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巡展、重庆车展等多元化活动,进行高频次的宣传引导,助力企业开展品牌营销。
(三)发挥政府平台融资引导。
一是整合组建了20亿元的市汽车产业投资基金,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联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共同投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和关键企业。二是鼓励两江新区、沙坪坝区等重点区县、开发区的国资平台积极参与我市智能网联商用电动车领域投资,共同助力产业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总体发展目标,加快包括智能网联商用电动车在内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品牌,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优化创新生态,引导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产业链重点企业引培力度,加快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配套能力提升。二是进一步打造应用场景,研究出台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配套政策,认真落实相关财税政策,不断提高智能网联商用电动车应用规模。三是进一步撬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发挥好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与金融保险等领域的快速融合。
此答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年4月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