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23-00736
[ 发文字号 ]
渝经信复函〔2023〕396 号
[ 主题分类 ]
其他;工业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 发布日期 ]
2023-04-13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720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伍成莉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统筹规划提振重庆都市楼宇经济的建议》(第0720号)收悉。经与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招商投资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山城,市域内山地(中山和低山)占75.8%,丘陵占18.2%,台地占3.6%,坪坝占2.4%,因此相较于平原地区而言,城市功能的拓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工业发展过程中很多园区采取一园区,多组团的发展模式。从积极因素看,它促使重庆较早地发展了楼宇型经济,给楼宇经济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重庆的商务楼宇也起步较早,与重庆的山水地形构成了重庆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201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楼宇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财税、贷款贴息、资金支持、房租优惠、环境改善、公共服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引领了重庆楼宇经济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一、基本情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退二进三的推进,为盘活闲置厂房、存量商务楼宇,切实缓解中小企业用地难问题,促进中小微企业集聚集群、高质量发展,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楼宇产业园培育打造工作。工作中,我们坚持用地集约、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中的发展思路,按照一个合适的建筑形态、一个明确的产业定位、一个专业的运营机构、一个规范的服务平台四个一工作要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重点支持各类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充分利用闲置工业厂房、商务楼宇、科研楼宇等打造培育楼宇产业园孵化器。目前,楼宇产业园、孵化器发展成效凸显,已成为拓展中小企业生产活动空间、引导中小企业集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体量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2212认定和纳入重点培育楼宇产业园160,已建成面积1872.1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实际使用面积1195.18万平方米,先后有12个(次)楼宇产业园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称号。收入5亿10亿元的楼宇产业园有21个,10亿50亿元的有16个,50亿元以上的有7江北区、江津区、两江新区认定和纳入重点培育的楼宇产业园数量分别为20个、19个、14个,位居前三位。从产业分布看,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类53个,占比33.13%电子信息和软件技术类45个,占比28.12%电商及文创类22个,占比13.75%医药及食品类23个,占比14.37%消费品制造类17个,占比10.63%;认定市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示范楼宇14家;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器99家,其中国家级26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312家,其中国家备案68家;国家大学科技园3

(二)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截202212月,160个楼宇产业园共入驻中小微企业8300家,从业人员26万余人,实现销售收入1410亿元14家市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示范楼宇,入驻357家企业,从业人员1.11万人,软件业务收入57.73亿元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入驻企业和团队2.24万个,从业人员近12万人。

  (三)品牌优势不断显现

  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围绕产业发展优势,培育打造出了一批以重庆网商楼宇产业园、渝中区渝欧跨境电子商务楼宇产业园、两江新区大地生物科技楼宇产业园、江津区西部食谷楼宇产业园璧山电子信息孵化园、江北高端生物医药孵化园为代表的产业定位清晰、自身特色鲜明行业集聚度比较高的园区有效聚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如江津区西部食谷楼宇产业园按照产、学、研、检、认、销六位一体模式打造西部地区食品产业硅谷,现有食品类入驻企业137家(其中规上限上企业11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3家),2021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称号,2022年实现总产值12亿元,税收超过4400万元。同时,楼宇集聚效应逐步凸显,区县楼宇经济也逐步向集群化、规模化、商圈化发展,初步形成了一部分特色楼宇和服务业集聚区,使得楼宇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对地方经济带动效果显著

  (四)发展后劲增强

  引导支持区县把培育打造楼宇产业园、孵化器作为促进中小企业集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取得了明显效果,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展现了有力的发展后劲。江津区现有建成运营1年以上的楼宇产业园25家,建筑面积超过23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950户,其中投产企业801户,规上企业36户,总体入驻率近75%2022入驻企业实现总产值80亿元,产值超5亿元的楼宇产业园7家,平均产出强度426万元/共计实现税收3.66亿元,税收贡献2000万元以上的6家,亩均税收9.59万元,成为了推动当地工业经济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五)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着眼于解决入驻企业服务需求,楼宇产业园、孵化器均建立了服务平台,专职服务人员超过3000人,并集聚了一大批社会化服务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物管、安保、物流、政务代办、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法律维权等一站式、全方位服务,降低了入驻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又让入驻企业专注生产经营。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建立工作机制

坚持继承和创新,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楼宇现状和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基础上,先后印发了《关于印发主城中心城区存量商业商务用房盘活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重庆市高质量孵化载体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关于推进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示范楼宇建设的通知》《重庆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重庆市众创空间认定和管理办法》《重庆市楼宇产业园认定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和配套实施细则,加快落实相关工作方案支持转型利用、鼓励自持经营、优化新增供应、企业引育等支持政策,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多样化实施存量楼宇收储改造,打造楼宇产业园、孵化器同时,强化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市级部门横向协调与相关区县的纵向联动,形成了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与区县政府的联动协作机制,为楼宇产业园、孵化器快速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二)强化服务指导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前期培育和指导服务上,切实转变在发展楼宇产业园、孵化器初期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规划、重发展轻管理、重载体轻招商三重三轻观念。一是助力园区产业定位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定位,充分发挥市、区级两级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和自身资源优势,实行早介入、早指导、早服务,一对一帮助指导园区找准产业定位,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二是助力园区招商贯彻落实好《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督查考核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引导各区县做好楼宇经济的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区县做好整体谋划,做好产业发展和招商策略规划分析,盯准一批前沿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大数据、智能产业、生物医药、汽车电子等),通过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重庆急需发展的相关产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均衡发展。三是助力服务平台建设近年来,我们按照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工作要求,着力构建网络平台、窗口平台、服务机构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重点推进1+39+N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11个市级枢纽平台,3939个区县窗口平台,NN个产业集群平台、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带动一大批服务机构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精准化服务。截202212月,已建成了37个区县窗口平台5个产业集群(楼宇产业园)和90个市级中小企业示范平台(其中: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9个),集聚各类服务机构2099家。同时,指导园区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要求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探索楼宇社区化服务方式,实现经济服务、民生保障、城市管理、综合治理、党群建设等管理服务功能进楼宇,切实解决制约楼宇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让入驻企业可落地”“无忧虑,使园区运营有活力”“能发展

  (三)加强政策引导

  充分整合运用现有政策,加强对已有的楼宇经济政策和有利于楼宇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梳理、汇总与宣传,并督促落实一是落实对楼宇产业园的绩效奖补政策根据楼宇产业园的入驻企业数量、入驻率、税收贡献和解决就业等情况,累计34个楼宇产业园的运营单位给予绩效奖补4750万元,重点支持楼宇提档升级、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楼宇招商引资、入驻企业发展等,着力提升楼宇整体竞争力。二是充分调动区县、运营单位的积极性,创新性采用市、区(县)两级财政补助和楼宇产业园让利的三个一点共建方式,对签订三方合作协议的25个重点培育楼宇产业园的入驻企业给予租金补贴,市级财政补贴金额8000万元,带动区县、园区为入驻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超过2亿元,同时对促进楼宇产业园的招商引资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三是建立楼宇、孵化载体绩效评估机制,开展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绩效评估,落实孵化载体奖励政策,引导孵化载体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累计给予孵化载体支持资金4840万元。

  (四)坚持示范带动

  充分发挥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和专项资金的导向、示范作用,引导园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等为重点,改进管理和服务方式,满足业主多层次、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务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

始终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定位,根据区县产业布局和功能发展要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引导楼宇经济连片开发,利用楼宇经济推动产业、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集聚,促成产业链、价值链延伸,增强区域产业辐射带动力通过市区两级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优化开发经营模式,突出楼宇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快品牌规划运作,着力引进金融、咨询、广告策划、影视制作、网络、律师、会计、科技、娱乐服务、房地产、旅游和交通通信等企业总部入驻,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总部楼、金融楼、外贸楼、商务楼、科研楼、中介服务楼、传媒楼等特色楼宇,促进同类产业或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抱团发展,实现高端业态集聚,打造楼宇经济集群,形成一区(县)一主业、一楼一产业的良好局面,推动楼宇从形态到内涵的全面提升,创造更多具有经济价值的立起来的开发区,助推全市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进一步推动提档升级

实施园入驻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支持入驻企业上规升级和专精特新发展,鼓励区县对园区运营机构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或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给予奖励。引导支持智慧楼园区建设,完善园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鼓励园区运营单位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园区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地图,应用智慧园区管理平台,对园区人流、物流、用能、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和企业生产经营等进行高效精准管理。

(三)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

注重特色产业招引,发挥信息、资源、项目、成果四共享机制和楼宇产业园协会等商协会作用,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布局,优选入驻企业,突出上下游企业和同类企业的集聚,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注重特色楼宇的培育突出区域和产业特色,加强政策引导,重点培育打造以生物医药为主的大地生物科技楼宇产业园、以食品加工为主的西部食谷楼宇产业园、以创业孵化为主的重庆赛伯乐楼宇产业园,带动培育一批有影响力、有品牌效应的示范楼宇产业园。同时,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领域,集聚国内外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围绕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新区等重点区域,加快建设璧山电子信息孵化园、江北高端生物医药孵化园、九龙软件园等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园,着力打造科学谷、菁云湖、照母山、明月湖等5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创新创业孵化社区。

(四)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

指导园区运营单位优化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园区服务平台集聚科技成果、龙头企业、创投资本、高端人才、专业服务等创新要素和优质服务资源,引进专业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政务代办、政策咨询、项目路演、人才招聘、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各类服务。鼓励实行园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模式,培育引进一批精于园区管理、资源集成、公共服务的专业运行管理团队,提升园区规范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生活配套、商务服务、技术支撑共建共享,促进实现园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此答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4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