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洪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将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建议》(第0686号)收悉。经与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
(一)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立足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体系搭建、集群打造和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逐步完善政策体系,先后印发了《重庆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渝府办〔2022〕12号)、《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渝府发〔2020〕12号)、《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十四五”规划》、《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实施方案》等文件,科学谋划,促进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速增质。
(二)完善创新和转化平台支撑体系。
近年来我市大力引进和培育公共服务平台,如《重庆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中明确支持CDMO/CMO发展,规定“对承接非关联企事业单位CDMO/CMO业务的生产企业,年度委托服务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按年度服务收入金额的3%给予受托企业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截至目前,我市运行的CXO平台达49家,已建成了较为完整的药物研发创新体系,覆盖从药物发现、药学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至产业化的全产业链。包括都创医药CRO/CDMO平台、国内领先的CDMO博腾股份、重庆柳江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心、美莱德GLP评价性中心体系、智翔金泰抗体药研发生产平台、西部(重庆)科学城生物药CDMO等。
(三)加大生物医药创新产品研发支持力度。
近年来,市科技局累计投入财政经费2.1亿元,先后支持了70个生物医药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其中,国家1类新药10个,国家第三类医疗器械16个。部分研发工作已取得较好成效,重庆润泽医药有限公司研制的国内首个骨科创新产品多孔钽骨填充材料、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乳房病灶旋切式活检系统、重庆博恩科技研制生产的全球唯一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中元汇吉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等一批生物医药创新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有力支撑了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市经济信息委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重点专项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开发创新产品、提高生产水平、增强转化能力。近三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77万元支持华森制药。
(四)加大川渝产业创新交流合作。
一是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创新方面。成立了川渝道地药材绿色发展创新联盟和姜黄、川牛膝、栀子、白芷4种药材绿色种植技术创新联盟,通过与四川省联合开展线上培训、线下走访等方式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加深了成渝两地中药材生产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及种植农户的相互了解、信息交流。二是生物医药创新产品研发方面。推动市内生物医药企业、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如:重庆国际生物城与成都医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华森制药与四川大学共同研发肿瘤免疫性药物,西南药业与四川大学协同开展药物先进制造与新药研发,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增添了强劲动力。
(五)关于申报西部药品和器械审评分中心工作情况。
2014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为推进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拟在个别省市设立药品审评分中心,市药监局曾全力争取,但后因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调整工作思路,该项工作一度停止。2020年,获悉上海市向国务院提出争取国家药监局在上海设立药品审评检查分中心后,市药监局迅即赴国家药监局了解情况并积极争取,得知若要申请设立分中心需由省级政府向国务院请示。2021年7月,时任重庆市市长唐良智同志亲自带队拜会国家药监局,恳请支持在我市设立分中心。国家药监局主要领导介绍相关工作情况时指出: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分中心是国家药监局直属事业单位的分支机构,经中央编办批准,已分别在长三角、大湾区布局建设了4个分中心,相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央编办将对分中心建设运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再考虑是否在全国布局设立新的分中心。尽管设立分中心的主导权在中央编办,国家药监局表示,如我市向国务院正式申请设立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分中心,将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二、下一步工作
(一)不断提高生物医药创新水平。
一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创新孵化器、临床研发平台、转化医学中心、专业研发服务平台(CRO)等创新平台建设,为研发创新企业、创新创业团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创新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平台,推动临床技术、科研成果产品化、产业化和工程化。推动华森制药、药友制药等本地医药龙头企业与市内外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开发靶向小分子药物等创新药项目。二是持续推动重庆体外诊断(IVD)研究院、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和重庆先进病理研究院建设,继续完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围绕高端医疗装备和重大新药创制研发需求,组织实施一批生物医药创新研发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创新产品,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四是深化产学研结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创新工作。
(二)持续深化两地产业园区合作。
支持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两江新区、重庆国际生物城等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深化与成都生命科技产业园、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结对合作,在业务交流、企业合作、平台互鉴、信息共享等方面展开多项深度合作。推动两地投融资机构共同设立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发展专项投资基金。
(三)共同争取国家资源落地川渝地区。
促进川渝两地建立起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凝聚强大合力。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国家部委,争取更多国家资源,共同谋划国家及省市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市药监局将持续加强与国家药监局沟通,跟踪关注中央编办评估工作总体安排和工作进度,协同市委编办、市发改委等,加强向市委、市政府的汇报,高位推动争取中央编办、国家药监局等的支持,争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分中心项目早日落地重庆。
(四)建立成渝两地企业产能协作体系。
一是制定区域创新平台共享共用平台目录。围绕生物科技、医药健康、检验检测等领域,盘点两地重点实验室、企业科技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CRO、CMO/CDMO、CSO、GLP机构、GCP机构等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制定共享目录,建设信息化资源共享体系。二是促进区域医药企业相互服务。加强区域之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的交流联系,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尤其是推进CXO领域服务本区域化。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年4月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