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一波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民营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843号)收悉。经与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金融监管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以数智赋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紧扣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总体目标,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全面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工业投资增长10.4%,工业平稳增长态势未变。一是保链稳链提振工业经济。建立“四大家”市领导定向联系重点产业链机制,构建“专班化推进+机制化落实”体系,六成行业实现增长。二是加速推动先进制造崛起。制定实施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形成“1+4”顶层设计体系。获批建设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电子特气、硅耗材、抛光垫等关键材料实现国产替代。三是守正创新激发活力。实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创新构建“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区+产业基金”中小企业生成生态,新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79家,累计达2484家;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37家,累计达255家。四是数实融合提升质态。高位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完善“芯屏端核网”产业集群,创新开展“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5578个,建成智能工厂127个、数字化车间734个,培育30个创新示范工厂和30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
下一步,市经济信息委将持续用力抓好传统支柱产业提升、“2+6+X”先进制造业打造、高技术产业培育、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市场主体梯度培育和要素保障等重点工作。
(一)实施传统支柱产业提升专项行动。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分行业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以加快中高端新品开发投放为牵引促进产业整体向高端化迈进。实施制造业全面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一链一网一平台”部署,建设更多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全面普及智能生产单元,推动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能”,推动智能化发展。
(二)聚力打造“2+6+X”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终端带动和项目牵引,瞄准大市场、长链条、强带动的整车、整机等终端产品或最终形态产品,着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强战略性、引领性重大项目策划实施,发展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
(三)全面加快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步伐。推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等既有高技术产业做强做优,加快发展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和服务机器人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推动一批抗体、重组蛋白及多肽药物、疫苗、细胞治疗等重点领域产品获批上市。
(四)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针对集成电路等产业链空白及发展不足环节,每年分链条引进实施补链强链项目,逐步填平补齐产业链短板弱项。聚焦国家战略“所需”与我市产业“所能”结合点,发挥自身所长攻难关、破难题。
(五)多层次全方位梯队培育市场主体。滚动推出重点培育领军(链主)企业清单,落实“一企一策”方案,帮助企业加快成长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领军(链主)企业,形成“顶天立地”格局。聚焦“选种、育苗、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等关键环节,打造“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区+产业基金”的中小企业生成生态体系,力争通过5年时间实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双倍增,形成中小企业“铺天盖地”格局。
二、以绿色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绿色转型和生态发展
(一)健全制度机制。落实市委、市政府推动产业绿色发展会议要求,围绕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打造绿色金融中心和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相关内容,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出台《支持重庆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政策举措》,提出金融机构落户奖励等政策举措7条。参与《重庆银行保险业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指引(试行)》编制工作和绿色金融机构评审工作,促进金融机构完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
(二)推动产品创新。推动联交所与新加坡气候影响交易所就开展资源减排量跨境交易工作进行探索。促进大唐集团重庆分公司向集团申请启动在重庆开展约45万吨碳减排核证工作,预计企业可实现收入约1000万元。推动两江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一次性通过国家评审,成为全国首批、全市首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区县。重庆银行创新推出“双碳”系列绿色金融产品,三峡银行以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作为质押助力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及产业发展,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完成发行2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用于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减碳领域。
(三)助力产业发展。随着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获批,推动金融机构不断提升绿色贷款业务规模,通过产品创新和强化资源保障,为重庆绿色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2022年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达5227.6亿元,首次突破5000亿元,同比增长36%;截至去年9月末,全市绿色债券余额超357亿元,是2019年初的2.7倍。
下一步,我市将以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契机,坚持“高标准、数字化、双效益”,依靠改革创新增动力、添活力,在系统集成、政策创新、数字化转型、激励约束机制构建、防范风险等方面下大功夫,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金融改革重庆经验,高质量推进改革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为全市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健全绿色转型评价体系。打造组织多元、产品丰富、政策有力的绿色金融体系。重点推动绿色信贷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入力度,助力以两江新区、万州区、渝中区、江北区和南岸区为核心区的绿色金融重点区域和特色区的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对绿色资产进行差异化定价,形成金融机构资产组合碳强度核算机制,推动金融机构资产组合碳强度符合“双碳”目标及“十四五”规划进度要求。
二是完善碳金融产品体系。加强对联交所等金融要素市场的监管和发展支持,构建碳信息披露机制,完善自愿减排评估、登记等规则,打通机构和个人参与自愿减排交易的路径,引导开发绿色保理、绿色租赁、绿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创新金融产品。
三是建立支持绿色发展示范体系。围绕长江大保护,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推动生态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打造金融服务“三资转化”示范样本。聚焦“低碳城市”“无废城市”“海绵城市”“交通强国”等试点和任务,优化金融供给,打造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样本。
三、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加快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政策供给和服务供给,着力促进技术、资本、创新生态协同发力,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加快创新发展步伐,推进我市民营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一是壮大民营科技企业规模。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培育入库民营科技型企业达到42820家,较上年同期增长16.32%,占全市科技型企业总数的99.6%。有效期内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840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92%。二是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2022年,组织重庆摩方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申报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织重庆金康赛力斯实施汽车软件重大专项,组织重庆超力、重庆美利信、重庆国际复合材料等民营企业实施气凝胶、镁合金、玻璃纤维等制造技术攻关。三是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截至2022年,我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00余家,民营企业占比74%。重庆民营科技百强企业中,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企业有7家,参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的企业有4家,拥有经认定的省部级研发机构174个。
下一步,我市围绕鼓励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培育民营科技型企业。启动实施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孵化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实施人工智能、芯片和高端器件、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制造领域重大、重点科技专项。三是加快民营企业创新人才培育。实施“重庆英才计划”,支持民营企业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梯队。
四、抓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民营企业家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高度重视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能力素质工作。一是着力提升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办好中国(卢作孚)民营经济学院,大力传承爱国敬业、实干担当、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和企业所需,围绕领军人才培训、领导素质提升、管理创新综合能力提升等主题,2022年共举办民营企业领航人才培训10期,培训1000余人。二是积极谋划产业人才建设,持续推进产业人才培育。组建专家团队谋划制造业人才培育路径,形成《市经济信息委加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支撑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等材料、组织编制《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目录2022—2025)》,在2022重庆英才大会期间正式向社会发布,为我市制造业人才体系建设和人才战略布局提供有效的决策保障。依托各委属院校开展岗前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班241个,对外职业培训29608人次、职业鉴定9306人次。三是搭建培训云平台。建立线上+线下“二位一体”的“渝企云课堂”人才培训服务平台,通过线上培训形式为民营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管理。2022年“渝企云课堂”举办线上培训37期,培训97922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我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心,突出技术技能和创新引领两个关键点,通过培养一批产业领军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等,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结合,支撑和引领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开展制造业“百千万”人才培育行动。按照《重庆市制造业“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2022—2025年)》,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行动,强化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集聚培育作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升一批高技术工程师和高技能蓝领。
(二)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激发制造业企业人才培育潜力,发挥“渝企云课堂”平台作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支持领军、“链主”、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等企业,不断锤炼造就一批德行好、创新强、善经营、懂管理、熟法规的企业领导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批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重点推荐一批企业负责人参加市级各类专题研修班,着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三)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立足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稳定长期需求,进一步深化职业技工院校与制造业企业的双向合作,通过组织实施员工代培和入企实训等具体举措,促进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指导委属学校加大重点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优秀技能大师激励、高层次技能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培养全国技术能手、具备世界技能大赛夺金实力选手。协助市委人才办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系列专项。
(四)组织实施各类专题培训。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围绕着力提升企业家能力、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数智赋能产业能力、提升要素保障能力,举办多层次、多类型的专题培训班,着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制造业人才。加大基础性人才培养,指导委属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为企业输送和培养基础性技能人才。
五、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加强与民营企业合作
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精神,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加强与民营企业合作,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一)畅通渠道,广泛推介。要求拟实施混改的国有企业将混改项目通过产权交易所、互联网等渠道广泛发布,按照“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标准,主动对接优质战略投资者,积极配合意向投资者的尽职调查。同时,我们要求产权交易机构举办各种形式的混改项目推介活动,提高项目曝光度,畅通意向投资者的信息渠道。近年累计完成200余户企业混改,引入民营资本超700亿元。
(二)川渝联动,落地见效。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市国资委与四川省国资委联合推动川渝国有企业与川渝毗邻区县开展合资合作,带动地区经济发展。2020年以来,市国资委已联合四川省国资委共同举办3次“川渝国企区县行”活动,签约项目250个,总投资超8,600亿元。其中,重庆联交所与西南联交所共同打造“川渝共同产权市场互联网平台”集中发布100余个川渝重点混改项目,包含新能源、稀缺资源、交通运输、数字经济等优势产业和热门行业。平台上线以来,累计挂牌项目63443宗,涉及金额1895.892亿元;累计成交项目21826宗,成交金额1298.25亿元。
下一步,市国资委将加强与市工商联的对接,发挥工商联、商(协)会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洽商,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此答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年3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