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璐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支持重庆特色消费品品牌发展的建议》(第0414号)收悉。经与市人力社保局、市商务委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消费品工业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引擎,在稳经济、促就业、惠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高度重视消费品工业品牌培育工作,近年来持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加快塑造“重庆味道”“重庆工艺”“重庆品味”的重庆消费品品牌符号。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顶层设计。市经济信息委会同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起草《特色消费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实施方案》,经第五次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色消费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22〕92号),为下阶段深化两地行业合作明确方向指引;市经济信息委编制《重庆市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顺应行业趋势,聚焦消费品重点领域,从推动食品加工特色化、服装服饰品牌化、家居制造智能化、塑料制品绿色化、造纸及纸制品中高端化等方面提质增效传统优势产业,从美食工业化、个护美妆、产业用纺织品、健康消费品、文创消费品等方面培育新兴消费品,分年度制定消费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
(二)突出培育重点。市经济信息委围绕“一盒精品烟、一瓶文化酒、一袋养生茶、一碟开胃菜、一包麻辣料、一桶健康油、一杯放心奶、一套美家居、一张生态纸、一身潮流服”,遴选重庆市消费品工业重点培育品牌项目137个,并实施动态管理;将特色食品、产业用纺织品、个护美妆、绿色包装纳入全市制造业33条产业链。聚焦重点领域推动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支持江津区、涪陵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市级特色产业基地20个,涪陵区以涪陵榨菜集团为领军企业链接一三产,永川区以理文纸业为“链主”的绿色包装产业链形成区域百亿级集群,巩固西南地区包装原纸供应龙头地位;支持大渡口区建设重庆小面产业化示范园;支持梁平区建设中国(西部)预制菜产业基地。
(三)创新推动品牌建设。首创提出重庆消费品品牌集合形象“渝见美品”,联合央视、高铁、轨道、户外等渠道,扩大品牌推广“朋友圈”,并开设“渝见美品”视频号、抖音号、公众号,多渠道扩大重庆消费品品牌知名度。推动乌江榨菜等10个品牌以集合形式首次登陆央视;联合商超线上开设“渝见美品”专区,150个品牌登陆,线下195门店开展同步推广,联合市旅游集团搭设线下展示专区,线上重庆淘宝文旅精品馆开设“渝见美品”专区,开展研学活动推动特色旅游进工厂,创新性将品牌推广与城市营销相结合,连续两年举办“渝见美品”重庆消费品品牌直播周活动。开展“渝派新消费品牌培育”计划,聚焦农产品与工业消费品,精选新消费品牌企业,建立重庆新消费品牌库,针对入库的28家企业实行品牌提升计划,提供产品营销、渠道建设、流量引入、集合宣传等服务,推动对接东方甄选、交个朋友等直播机构,开展MCN机构电商游学活动。
(四)优化完善服务生态。引进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在渝成立重庆消费品工业创新设计研究院,赋能创意设计。有效利用大数据对消费品制造业的反向引导作用,围绕火锅、小面等重庆特色,强化数据收集和分析,指导并推动冷酸灵、自由点、江小白、金牌干溜等消费品制造企业优化产品开发设计,做大网上销售规模。联动阿里巴巴、京东、抖音等平台,会同大足区、垫江县等16个区县,共同打造五金、自热火锅等27个网货产业带。联合四川省共同支持举办首届中国(成渝)美食工业博览会,搭建美食工业化宣传平台。搭建高效人才供需交流平台,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根据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国家和市级高级研修项目,鼓励相关单位组织申报,并择优给予支持,免费让包括消费品工业、品牌创意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研修。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经济信息委连续5年在市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中支持消费品企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累计支持项目201个,奖补资金超亿元;支持举办消费品工业设计创新产品大赛,常态化举办品牌创新研修班。支持有关机构发起成立重庆消费品工业品牌创新服务联盟。鼓励企业等用人主体大力引进人才,对“鸿雁计划”入选人才给予最高200万元的奖励,用人单位可按照引进人才年薪的5%给予经费。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委将积极采纳建议,会同有关部门和区县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创新工作举措,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持续推动全市特色消费品工业品牌创新发展。
一是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的消费品品牌建设机制,制定年度品牌建设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品牌建设工作。聚焦拳头产品,进一步提升“渝见美品”重庆特色消费品集合品牌影响力,推出“+产品”“+系列”的产品矩阵。聚焦场景应用,联合有关机构实施数字化推广,增强面向C端的营销能力,推出系列文旅消费品,推动特色旅游进工厂。聚焦跨界联动,实施“大手牵小手”,促进行业间龙头企业合作,打造联名IP品牌。聚焦融合造节,形成全渠道、多元化的品牌营销通路。
二是创新营销渠道。继续发挥电子商务的创新引领作用,释放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对商务领域的赋能效应,有效整合和运用新媒体资源,增强产品直接与终端消费者接触深度,构建线上线下数字化协同营销体系,提升重点企业新营销能力,培育打造新消费新国货;同时引导兴趣电商、直播带货、即时零售、跨境电商等新电子商务形式合规发展,不断丰富数字消费场景和供给,突出做大网络零售核心目标。
三是加强人才支撑。围绕消费品工业企业发展需求,实施好“塔尖”“塔基”“鸿雁计划”等人才政策,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人才给予安家费、子女就读政策上的支持,帮助企业引进更多优秀人才。支持重点消费品工业企业中符合条件的核心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绿色通道申报职称。实施企业职工“人人持证”工程,支持重点消费品工业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加快重庆英才服务港建设,分层分类为包括消费品工业领域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为人才发展赋能。
此答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年4月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