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宽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高质量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建议》(第1152号)收悉。经与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市场监管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发展工作,2022年,市政府出台《重庆市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召开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工作会,聚力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全年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79家、累计2484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7家、累计255家。
(一)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了市区(县)联动、部门协同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机制,市级层面依托重庆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协同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定期听取意见建议,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各区县均建立了专精特新企业联席会议机制,为每个企业指定了服务专员,实现“一企一策一人”全覆盖。
(二)建立健全梯度培育体系。聚焦“选种、育苗、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等六个关键环节,强化梯度培育,加快构建优质企业全成长周期生态体系。一是加快完善企业培育库。依托工业和信息化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建立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信息库,实施分级动态管理,通过数据对比,为企业找弱项、补短板,推动更多企业梯度成长。二是积极拓展企业培育渠道。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33条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需求,搭建国内外科技成果对接平台,遴选优质科技成果到渝转化落地,依托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基金,构建“总院+分院”“母基金+子基金”的中小企业生成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品小试中试、初创型企业孵化培育等环节,为在孵项目提供全链条服务,目前已孵化出平创、鼎旺等一批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和重点培育企业,在孵项目还有30余个。利用闲置厂房、楼宇等空间载体,建设一批科技型初创企业园区,为专精特新种苗企业入驻发展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发展环境,重点招引产业链短板弱项企业,全市160个楼宇产业园入驻企业8300余户,66个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入驻企业3700余户。三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制定实施《重庆市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工作方案(2022—2025年)》《推动领军(链主)企业加快产业链融通发展十条措施》。线下,各行业、各区县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供需对接活动,引导大企业向中小微企业开放供应链体系。线上,搭建供需平台,目前1592户企业在平台发布需求信息2058项,4746户企业发布供给信息7344项,匹配需求3463项次。
(三)强化科技和数智赋能。聚焦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牢牢抓住创新驱动“牛鼻子”,优化调整财政资金使用结构,市级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专精特新等重点企业,引导企业强化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一是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实施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逐步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累计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64个、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240个,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89个,独立法人新型企业研发机构78个,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9个、国家级1个,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46个、国家级15个。二是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累计推动11.3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累计实施5578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734个数字化车间、127个智能工厂,示范项目的生产效率提升58.9%。三是推动企业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打通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整合知识产权创新服务资源,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专利申请、知识产权法律维权、产学研对接、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咨询和培训6大服务,2022年累计服务专精特新企业300余家,免费提供456件新申请专利的代理服务、70份企业知识产权分析报告、14份企业专利导航报告、9份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报告、73次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推动396家专精特新企业入围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四是大力营造创新氛围。评选30个重庆专精特新优秀企业家,首次在智博会开设专精特新企业展区,79家企业进行了科技成果和产品展览展示,联合重庆日报推出“专精特新企业是怎样炼成的”专题系列报道,目前已发布23期。
(四)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引导金融机构推出专专精特新属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降低融资难度和成本,大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一是创新融资服务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渝企金服”平台作用,全面构建“政府基金+社会资本+银行贷款+上市融资”的中小企业融资矩阵体系,“渝企金服”平台已累计服务企业5.7万余家,帮助企业融资1670亿元。二是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在“渝企金服”平台设立专精特新融资服务专区,推动商业银行在信用贷、债券融资、知识产权抵质押贷等方面量身定制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方案,目前已上线10项专属金融产品。三是大力推动企业上市工作。完善上市体系,建立工业企业上市培育库,将有上市计划的专精特新企业纳入培育库辅导服务,2022年开展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辅导活动20余场,服务企业400余家,推动望变电气、瑜欣电子成功上市,累计推动19家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四是推动建立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基金。引导政府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投资机构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
(五)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协同市级有关部门提高人才政策供给,强化人才培养实效,提升人才对接服务,为企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一是深入落实引才政策。深入落实“重庆英才计划”“鸿雁计划”“塔尖”“塔基”等人才政策,2022年,全市引进人才6.3万人,同比增长6.8%;新招博士后1066人,同比增长5%,出站留渝比例超88%,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研究占比达89%。二是强化人才培养实效。新建“智能+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孵化空间1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9个、技能大师工作室50个,数字技能人才增至66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8.5万人次,与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对接率81%。三是强化人才服务。为专精特新企业搭建高效供需平台,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277场,引进人才超1.5万人。开展“职在山城”系列线上直播带岗、专精特新企业校园巡回招聘会等“线上+线下”活动,在菲斯克人才网、汇博人才网等主流招聘网站开辟专精特新招聘专区,累计为1600余家本地优质企业发布19000余个就业岗位,推动达成就业意向性协议3000余份。
(六)扎实开展精准服务。通过落实服务专员制度,完善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等,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专利创造、人才保障、市场开拓等服务。一是开展“企业吹哨.部门报道”专项行动。建立工作专班,打通企业问题反映通道,建立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的企业诉求解决机制,为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全要素服务保障,受理“吹哨”事项5581个,办结率99.2%。二是推动落实“一企一策一人”工作制度。区县层面实现专精特新企业“一企一策一人”全覆盖,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电、用工、配套等实际困难。三是提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效能。依托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市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办公室等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在重庆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设立专专精特新区,累计服务专精特新企业9500余家(次),发布2批45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包,提供数字化赋能、技术创新、检验检测、管理咨询、融资上市等方面的专属服务,累计提供服务1900余家次。邀请银行、担保、证券、会所等机构专业人员,前往重点区县开展融资政策宣讲、银企对接活动33场,帮助900余家中小企业获得银行机构授信13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市级有关部门,进一步吸纳深化相关建议,继续在培育体系、科技创新、产业生态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出新举措,高质量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
(一)进一步完善梯度培育体系。聚焦“选种、育苗、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等六个关键环节,围绕我市“2+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方向和33条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需求,加大优质企业招引和培育力度,不断丰富重点招商企业信息库,强化央企对接力度,加快完善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建设,遴选优质科技成果到渝转化落地。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原则,依托工业和信息化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分层分类遴选培育企业,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诊断和辅导,推动企业加快成长壮大。
(二)着力推进企业创新发展。引导行业领军(链主)企业通过“以大带小”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鼓励中小企业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完善研发制度,创建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制定覆盖研发、生产、销售全过程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大政策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强化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基础研究投入、产业技术创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科技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及企业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的资金支持。实施好组合式减税政策,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开发及技术转让增值税免税、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三)着力提高企业融资可得性。用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投资基金,切实推动投资基金为本地产业发展服务,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加快建设股权融资项目需求库和基金产品供给库,常态化开展投融资需求对接。进一步优化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夯实“渝企金服”服务平台功能,充分发挥好线上平台和线下服务机构作用,推动市区联动、产融互动,及时高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创新金融服务,量身定制“专精特新贷”“小巨人贷”等专属产品。
(四)着力支持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专精特新企业专业人才认定工作,落实政策待遇和服务,帮助企业建立高端科研人员互派、互聘等人才柔性引进和使用机制,梳理专精特新企业人才队伍需求,为企业搭建高层次人才供给通道。积极组织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培训,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深化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引才活动,统筹举办“院士专家重庆行”“博士渝行周”等专项活动,持续开展专精特新企业“线上+线下”招聘活动。
(五)着力提高服务企业发展能力。扎实开展“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专项行动,切实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持续优化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产品,提升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推动落实市中小企业专家委员会专家联系区县和专精特新企业工作机制,持续开展“专家服务区县行”活动,重点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把脉问诊”。积极开展专精特新优秀企业和企业家评选活动,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浓厚氛围。
此答复函已经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年3月1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