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重庆千亿级环保产业集群的建议》(第0050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环保产业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是我市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关键保障。您在第0050号提案中,分析了全市及大渡口区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我委及协办单位一致认为您提出的建议非常及时、切实可行,并进行了认真学习,将在以后工作充分吸收采纳。
一、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一)大力培育产业发展生态。
一是搭建产业协作平台。发挥我市装备制造优势,集聚市内外人才、技术等资源,由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国内相关研究机构、行业领军企业等共同组建重庆市绿色智能环保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引进生态环境领域优势企业、培育龙头企业等,加快完善我市生态环境绿色智能环保技术与装备制造等产业链,着力打造全市绿色智能环保技术与装备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者、全链条产业集群的培育者、创新生态体的营造者。同时,积极落实与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合作,促进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在渝落地转化,为环保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引领带动绿色智能环保技术与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二是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构建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良性发展格局,全市节能环保产业现有上市公司22家(主板上市12家,新三板10家),其中重庆水务、中节能太阳能、理文造纸、重庆三峰环境等四家市值超过百亿元。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形成一批技术引领示范,大渡口园区企业三峰公司建设的“国家环境保护垃圾焚烧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已通过生态环境部验收并正式挂牌,支持三峰公司开展飞灰资源化利用示范、飞灰再循环示范、炉排炉协同处置市政污泥应用示范等技术研发,推动其在垃圾焚烧飞灰和市政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提升节能环保企业技术研发等核心竞争力,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公布的“2020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重庆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19)、重庆三峰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25)、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排名30)和康达国际环保有限公司(排名45),进入榜单的企业数量居西部省市第一。
三是推动环保产业园集聚发展。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19—2022年)》要求,我们积极支持如大渡口区环保科技产业园区企业在内的第三方机构深入企业开展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水平衡测试和节水诊断等工作,加大产业园集聚效应,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大渡口区建桥节能环保服务集聚区已被列为重庆市服务业集聚区专业服务集聚区名单。
(二)强化制度政策创新。
一是统筹规划引领,“十三五”期间,全市环保产业聚焦节能环保技术产品、环保服务、环保装备制造三大领域持续发力,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十四五”以来,全面总结我市节能环保产业现状,以发展为导向,结合产业实际,组织编制重庆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聚焦高效节能产业、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低碳产业等5大领域,开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推进试点示范工程、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等4项重点工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环保产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
二是积极探索环境权益指标交易制度创新,重庆地方碳市场作为全国7个试点碳市场之一,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试点,于2014年6月正式启动运行以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不断深化。截至2021年底,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803万吨,成交金额5.16亿元,较转隶前分别增长1954万吨、4.88亿元。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于2009年启动,目前已建成了“一个”全市统一、运行有序的排污权交易市场,创新设立了排污权注册登记和清算清缴“两项”工作制度,拓展了基准价交易、竞价交易和协议转让“三种”交易方式,形成了全市统筹管理、区县督促落实、平台组织交易和企业自主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制,覆盖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般工业固废“五项”交易指标。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排污权交易3.7万次,实现交易额8.2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
诚如提案所述,全市现有环保产业面临生产规模较小、科技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创新引领,加大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投入,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注重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大力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及技术应用推广示范,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环保产业创新能力。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市场主体,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发挥第三方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科研院所的支撑作用,共同形成发展合力。坚持重点突破,以重点产业园区为载体,选择基础条件好、技术水平优、发展潜力大、上下游关联度高的细分领域重点错位发展,加快集聚资源要素,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发展。坚持开放共赢,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积极与周边及长江沿线地区加强战略合作,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引进来”提升技术水平,全方位提升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
同时,结合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具体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结合《“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出台落地我市“双碳”“1+2+6+N”的政策体系,从节能减碳、产业协同融合和技术创新转化等角度加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统筹协调力度,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项目。
二是将继续深化环境权益交易制度改革,修订地方碳市场系列规章和政策性文件,完善核证碳减排量抵消碳排放机制。优化碳排放配额、自愿减排量交易机制,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市场信息公开和加大未履约企业惩戒力度;引导符合条件的项目业主做好项目储备,支持其按照相关规定开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进一步完善重庆“碳惠通”平台制度体系建设,拓展“碳惠通”平台功能,充分发挥该平台在减排供需端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深化改革,培育二级市场。
三是优化产业用地指标,在编大渡口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初步方案中,规划工业用地约6.8平方公里,较现状增加了约2.3平方公里,可以充分保障大渡口区产业发展需求。待自然资源部明确“三区三线”的划定规则以及我市2035年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后,市规资局将指导大渡口区在国土空间分区规划中研究论证高新区建桥园C区拓展区的有关事宜。同时积极支持大渡口区加大存量用地盘活力度持续推进“增存挂钩”,提高存量用地的供地比重,盘活低效用地,按照职住平衡、产城景融合的要求,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低效用地腾退空间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产业,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发展。
此复函已经我委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2年6月9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