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22-00962
[ 发文字号 ]
渝经信复函〔2022〕378号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 发布日期 ]
2022-06-08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0751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蒲原委员

提出的《关于推进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751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工商联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转变发展思路,确立新发展理念,重新设计构建政绩考核体系”的工作建议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质量发展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出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始终把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任务,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明确高质量发展导向;通过建立政策体系,保障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通过改进政绩考核,充分发挥对高质量发展激励导向作用,实施差异化考核制度,重庆主城区都市区实施集约化发展优先考核,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实施生态优先考核。在区县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考核中,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除万州、黔江外,其他区县均不考核GDP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市级有关部门,按照您提出的“转变发展思路,确立新发展理念,重新设计构建政绩考核体系”工作建议,落实好我市《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各项重点任务,进一步做好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健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扎实做好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有关工作。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体系,研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政策,精准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鼓励具备先发优势的区县,积极建立新机制、出台新政策、探索新方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典型经验。

二、关于“调整企业政策取向,以新的政策导向激活企业主体动能”的工作建议

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近年来,我市陆续出台《重庆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方案》《重庆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等综合性文件,以及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软件等领域专项政策,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召开全市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大会,部署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营造良好发展氛围。通过积极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集聚“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塑造“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大数据商用、政用、民用价值,着力用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倾力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6%,数字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方面。一是培育壮大战新产业,积极构筑经济发展新动能。坚持把做大战新产业规模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抓手,实施战新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推动京东方第6AMOLED(柔性)生产线、康佳半导体光电产业园一期、华润微电子12英寸功率半导体晶圆生产线博唯生物预防性重组蛋白疫苗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8.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至28.9%二是改造提升支柱产业,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传统产业支撑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实施支柱产业提质工程,狠抓电子、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原材料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确保经济运行平稳。推动汽车产业“乘商并重”“整零并举”持续推动新车型上市,促进汽车高端化升级,单车均价提升20%以上2021年,汽车产量199.8万辆、增长26.1%产业增加值增长11.3%电子产业进一步强化与品牌企业合作关系,持续巩固全球计算机、手机生产基地地位,电子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7.3%装备制造、材料、消费品行业同比分别增长16.8%5.9%8.9%工程机械、装配式建筑、美妆产品等新兴增长点不断涌现。

在构建现代企业梯队方面。加快培育优质市场主体,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做强做大链主企业,大力培育领军企业,出台《重庆市制造业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实施方案》,锁定21家领军企业、53家“链主”企业,形成“一企一策”扶持方案,全面落实强创新、拓市场、抓重组、育队伍等重点举措,推动企业快速做优做强,不断增强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在产业生态中的主导作用和对上下游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全市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合计产值同比增长30%左右,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45.5%出台《重庆市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配套中小企业,推动各类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新增53个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118个,累计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企业883家。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市级有关部门,按照您提出的“调整企业政策取向,以新的政策导向激活企业主体动能”工作建议,加快推动《重庆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重点任务落实,加快培育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健全“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链主”—“领军”企业梯队培育机制,探索搭建大企业“需求清单”、中小企业“供给清单”对接平台,更好促进各类企业深度融通发展

三、关于“不断优化保障措施”的工作建议

在建立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方面。我市《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围绕发展综合质量效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主观感受等7个主要领域建立起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设置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等共50项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完善统计体系、开展年度综合绩效评价和分领域绩效评价,全面反映高质量发展情况。扎实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持续抓好月度监测、双月分析、季度调度的年度计划实施动态跟踪监测机制,及时了解掌握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全力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重大风险防控,及时研判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人才引育方面。一是强化政策聚才。出台“塔尖”“塔基”人才政策,从安家资助、项目支持、科研经费、金融扶持、成果激励等方面予以支持,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深入落实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鸿雁计划”等引才政策,2021年新认定“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91人,新入选“鸿雁计划”398人,及时兑现安家补助、岗位津贴等政策待遇,有力推动了重庆高质量发展。二是强化平台引才。高质量举办2021重庆英才大会”,提升大会举办规格,搭建人才智力交流的高端合作平台,积极为用人单位引进发展所需人才。紧密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深入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引导区县、行业开展专场引才活动。2021年,全市引进急需紧缺人才5万余人,组织开展引才活动250余场。三是强化平台育才。深入推进博士后事业创新发展,出台18项有力举措,加强博士后培养集聚。2021年,我市博士后科研平台累计达475个,新招收博士后1017人。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大力培养技能人才,获批全国首个“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积极新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平台,2021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46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40万名。贯通人才发展“立交桥”,为2000余名专技人才发放高技能等级证书。四是强化服务留才。全面完成重庆英才“渝快办”建设,服务项目从17项拓展到68项,建立“服务专员+联络员”制度,将人才服务升级至3.0版本,推进人才服务提质、扩容、增效。启动“重庆英才服务港”建设,加速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2021年,提供“一站式”服务12.3万人次,在子女入学、看病就医、职称评审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获得人才广泛好评。

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发展方面。我市召开了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出台《关于持续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300余个政策文件,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向好。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大幅压减企业办事环节、材料、时间和费用。因时因势迭代升级纾困惠企政策,2021年先后出台“促进生产经营27条”“助企纾困17条”,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300亿元,今年针对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等受疫情影响突出的困难行业,研究出台《支持服务业等困难行业纾困恢复十条措施》。开展稳企惠企政策宣传月活动,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一是与主流媒体合作,打造“新渝商”报刊网和公众号自有媒体宣传平台,报道民营企业家创业故事和创新经验,宣传创新引领发展的民营实体企业,刊发稿件1200余篇,塑造渝商队伍的良好形象,提振民营企业家的精气神。二是制定《重庆市工商联贯彻落实全国工商联践行亲清政商关系实施意见的举措》,建立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进一步引导工商联干部与民营经济人士亲而有戒、清而有为。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市级有关部门,按照您提出的“不断优化保障措施”工作建议,切实强化政策支持、人才支撑,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一是强化经济监测预测预警能力。继续抓好年度计划实施动态跟踪监测机制,围绕全市经济运行状况,做好主要指标趋势性分析;定期组织开展经济金融科技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排查,研判全市防范化解经济金融科技领域风险工作的总体态势、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抓好“塔尖”“塔基”人才政策、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鸿雁计划”等人才政策落地,及时兑现人才待遇。接续高质量举办“重庆英才大会”,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等系列引才活动,协助用人单位引进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加强技工院校和企业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订单培养优秀技能人才。支持专业技术人才贯通为相关领域高技能人才,搭建人才职业发展“立交桥”。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和《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推进营商环境试点,事项化、清单化推动首批100项改革事项落地见效。加大助企纾困力度,落实国家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执行现行纾困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型企业的帮扶力度,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四是推动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拓展渝商综合服务平台覆盖,助推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复函已经我委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26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