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加快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298号)收悉。经与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制造业在重庆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重庆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制造强国决策部署,谋划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制造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2.6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增速创近六年新高。二是新兴动能加快集聚。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8.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28.9%、19.1%。三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分别达1.61%、27.5%和41.5%,省级排名分列第6位、第6位和第4位。全市制造业科技企业达30695家、占全市科技型企业总数的83.1%,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达4381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86.5%。四是智能化升级步伐加快。2021年末全市两化融合指数60.7,排名全国第七、中西部第一。五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21年底,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共有技能人才216.7万人,占全市技能人才的56%。
一、关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形成全市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升级版’”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全市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坚持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和推动智能化改造并举,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一是制定《重庆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重庆市制造业智能化赋能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全市数字经济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保障举措,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加快培育“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推动华润微电子12英寸功率半导体晶圆制造、京东方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加快建设,全市微型计算机、手机产量均突破1亿台,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接近万亿级。三是深入推动数字化转型。2021年新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295个(累计4075个)、认定智能工厂38个(累计105个)、数字化车间215个(累计574个),市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9.8%;评选10个重庆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和10个创新示范智能工厂;采用“揭榜挂帅”方式,确定金康新能源等5家企业为2021年“灯塔工厂”创建揭榜单位;累计推动10.1万户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四是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着力提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重庆)辐射集聚水平,截至2021年底已接入西部7省份二级节点20个,累计标识注册量超60亿,解析量超30亿,接入企业节点1900余个;全国15个“双跨”平台有12个在重庆布局,重庆忽米网成功入选中西部地区唯一国家“双跨”平台;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成投用,成功获批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市级有关部门,按照你们提出的“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形成全市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升级版’”政策建议,继续优化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加快推进一批标志性重点项目,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深入实施智能制造,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装备普及行动,推动5G、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深入融合,扩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规模;继续做好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促进工作,启动实施“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以产业链龙头企业为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开展智能化改造,快速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
二、关于“深入补链延链强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政策建议
去年以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启动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工程,加快补链强链,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耦合”,不断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一是精准补链强链。围绕全市“6+5”产业发展方向,梳理出33条重点产业链,由“链长”牵头,绘制产业链图谱,明确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和重点企业,“一链一策”系统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相继引进华润润安科技功率半导体芯片封测项目,提升集成电路产业链后端封测能力,引进康宁玻璃基板前段熔炉和“大猩猩”盖板玻璃熔炉项目,补齐新型显示产业链前端环节,引进博世—庆铃、国鸿氢能等项目,打造氢能产业链。二是深入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耦合”。打通“创新(保护)→质量→品牌→标准→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保护)”全链条闭环回路,市级层面推动建设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重点承担各类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初创型企业孵化、产品小试中试等环节工作,各区县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分院,重点负责在全球遴选科研成果,并提供总院孵化培育,目前已成功孵化出化合物半导体、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等科技型企业。三是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实施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通过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器等举措,搭建科技成果向“专精特新”企业转化的有效路径,不断扩大全市科技型企业规模数量。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市级有关部门,按照你们提出的“深入补链延链强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政策建议,落实好市领导联系重点产业链工作机制,全力做好重点企业“稳链”、链条招商“补链”、创新驱动“强链”、产业基础再造等重点工作,力争再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实施“大手牵小手”专项行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共同发展,构建更具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切实发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支撑作用,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培育更多“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关于“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全市围绕“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实施“巴渝工匠”计划,加快壮大制造业人才队伍,深入促进产学研融合协同创新。一是着力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极引导校企双方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培养、引企入校等方式合作办学,合作企业达806家,每年为制造业企业输送近万名高技术人才;支持长安汽车、四联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国家级高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8个、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17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6个,新培育高级技能领军人才600余名;将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项目纳入重庆职业技能大赛和“巴渝工匠”杯竞赛项目,以赛促培。二是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切实发挥市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对我市产学研合作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以及我市企业牵头与市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重点项目给予专项支持,2021年共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88个、金额2970万元,有力的发挥了高校人才优势,促进了创新成果转化。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市级有关部门,按照你们提出的“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政策建议,围绕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探索实施“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方案,依托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企业等为载体,加快构建“1+3+N”高技术人才培育体系;发挥高校在创新人才、技术、平台等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渝转化,推动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互促发展。
此复函已经我委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2年6月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