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装备制造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第0625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成渝地区装备制造产业现状
成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渝地区已经形成能源装备、动力装备、智能装备、交通装备、电气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多个特色鲜明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部分领域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四川省装备制造产业(含汽车)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040.4亿元,重庆装备制造产业(含汽车)主营业务收入为8237.45亿元,两地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达到17277.85亿元,占全国比重的6.21%。
一是产业实力稳步提升。成渝地区装备制造产业已基本全部覆盖国民经济装备领域的7个大类42个中类185个小类,装备产品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四川是全国三大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之一和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具备完整的飞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研发制造体系。东方电气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二重集团大型轧钢设备产量国内第一。宏华石油钻机出口国内第一;重庆ABB变压器是ABB全球的特高压变压器制造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海装风电是中国风电整机厂商前三强、全球陆上风电整机厂商前十强,重庆长客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城轨车辆制造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单轨车辆研发制造基地,三峰环境是中国垃圾焚烧装备制造领军企业,是全国环保行业十大影响力企业。
二是产业布局初见雏形。重庆两江新区、九龙坡、江津、永川、合川等5家工业园区获批装备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渡口、大足、铜梁等8个工业园区获批市级特色产业基地,九龙坡—江津—永川区域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当地主导产业,渝昆高速沿线装备制造产业带已初步形成;四川成功打造以成都、德阳为核心的装备制造基地,成都平原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带(绵阳—德阳—成都—眉山—资阳)在航空与燃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清洁能源装备、现代农机装备等领域优势明显。川南(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和川东北(遂宁—南充—广安—达州)围绕汽车零部件、航空与燃机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清洁能源装备等重点领域积极发展配套产业集群。
三是创新动能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底,重庆拥有装备领域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市级325家。全市装备领域的重大新产品新增283个,涉及装备企业80余家,占全市重大新产品新增数量的69.7%。三峰卡万塔垃圾焚烧炉、重庆长客双流制轨道车辆、华数六轴机器人等重大装备产品市场销量全国领先;四川拥有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44个,占全省创新平台总量的23.7%,其中国家级平台36个。东方电气F级50MW重型燃机、660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CAP1400和“华龙一号”第三代核能汽轮发电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是智能制造成效显现。重庆先后引进了川崎、库卡、华中数控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成立了重庆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了重庆鲁班机器人研究院、重庆固高长江研究院等一批新型高端研究机构,已形成较完善的智能化装备研发、检测、制造体系,全市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16个,成功建成22个数字化车间和3家智能工厂;四川围绕传统产业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和机器换人”,推动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跃升,23个智能制造项目成功获得国家专项支持,6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成飞公司荣获国家“2020年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累计建成71家数字化、智能化车间/工厂,全省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47.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1%。
二、提案采纳情况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川渝两省市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部署,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成渝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2022年1月30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重庆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施方案》(川办发〔2022〕23号),市经济信息委会同四川省经信厅联合成立制造业协同专项工作组并设立装备制造工作专班,市发展改革委将装备制造列为成渝产业协作的六大领域之一,提出了产业协作的重点方向和实施路径。
二是加强协同创新。市科技局全面落实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推动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一是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累计投入3000万元,支持了“低轨卫星定位增强关键技术研究”“复杂电磁环境下无线电信号识别方法及应用”等14个重点项目,支持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等相关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两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二是促进跨区域协同共享,成渝两地建成“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并成功上线,实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专家库的开放共享,累计实现12170台(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超过8000余名专家自愿实现共享。
三是推动要素统合。加强成渝地区政策协同要素统合力度,推动两地政府部门政策标准互认互通。市财政局会同四川省财政厅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协同发展基金设立工作,在现有的战新基金、产业引导基金、天使引导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对川渝装备制造项目给予倾斜支持;市人力社保局联合四川人社部门共同建立成渝人力资源服务许可、专技人才职称、技能人才等级评价等互认制度,签订川渝专家资源共享协议、川渝博士后人才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联合举办“百万英才兴重庆”—四川行活动、“才兴川渝”招聘等活动近10场,服务20余万人次。
四是注重市场共建。川渝两地签订《共建川渝合作产业园区框架协议》,市经济信息委会同四川省经信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的通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创建管理办法》,形成“1个工作方案+1个合作园区创建管理办法+1批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模式,首批设立20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联合举办“成渝地区八方协同建设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暨地方产品推介会活动”“2021首届成渝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博览会”“第二届四川装备智造国际博览会”等展会活动,发布成渝地区地方产品目录共计1400余项产品,启动SEPP中欧跨国采购平台扩容,积极推广川渝两地装备产品,共同打造川渝装备品牌,共建川渝装备大市场。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加强统筹调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川渝两地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好现有成渝地区装备制造业协同专项工作专班作用,建立定期会商洽谈机制,每年初制定年度合作事项,共同制定推进计划和阶段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川渝两省市有关部门及各市(州)、区(县)政府根据职职责和任务分工,各司其职,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动川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动产业集聚。围绕成德地区、重庆中心城区两大核心区和G93(成渝环线高速)产业协作发展示范带,全力打造“两核一带”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渝北、南岸等重庆中心城区重点发展能源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工程机械、通用动力机械等,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制造装备、通用动力机械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能源装备和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
三是打造创新平台。汇聚川渝两地创新资源,持续推动创新载体共建共享。汇聚川渝两地“产学研用”优势力量,围绕清洁能源装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动两地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联合研制大型成套装备,积极打造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以需求为导向,整合优化川渝两地仪器设备资源,加强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力度,促进科研资源跨行业、跨地区开放共享。
四是加强产业链协同。认真梳理川渝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和供需分布,加大对川渝各市州、区县调研力度,摸清川渝装备产业底数,结合川渝装备产业特点和行业管理需求,共同绘制川渝装备制造产业图谱。强化川渝两地装备制造产业链采购配套,联合举办重点装备产品推介活动,在渝继续举办好第二届成渝地区八方协同建设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产品推介活动,加大重点装备产品推广。通过策划共同举办主题论坛、产品展览、品牌共建等活动,促进川渝两地装备产业信息共享、产品共用、市场共拓。
五是完善政策支撑。积极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国家加快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因地制宜制定促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创新研制,支持川渝两地共建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验证平台,探索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等产业支持政策互通共享。鼓励川渝两地各市州、区县出台地方支持政策,形成省市联动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格局。
六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财政金融支持,鼓励川渝地区产业相关基金向高端装备领域倾斜。强化政银合作,建立装备制造领域的重点企业和重大投资项目推介机制,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强化人才智力保障,深化人力资源协同,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深入实施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重庆市“英才计划”等人才项目,加强人才交流合作,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建立多层次装备制造业人才保障体系。
此复函已经我委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2年6月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