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代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工业设计人才高地,助力重庆创建“设计之都”的建议》(第0033号提案)收悉。经与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招商投资局、沙坪坝区政府、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全市工业设计工作情况
2021年10月,作为西部唯一城市,重庆成功入选全国首批4个工业设计特色类示范城市。今年1月,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重庆市创建“设计之都”行动方案》,提出以国家工业设计特色类示范城市建设为基础,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为我市工业设计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全市工业设计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全市累计建成10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101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拥有设计相关从业人员7000余人,2021年产业化项目3100余个,实现年销售收入超2000亿元。培育了25家设计引领示范企业、153家设计驱动型企业。成功引进吸引浪尖、无限空间、嘉兰图、博乐等一批国内知名工业设计公司落户,涌现出长安UNI系列、江小白、冷酸灵等一批本土原创设计产品品牌,并建成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西南中心、重庆工业设计样机验证中心等一批创新服务平台。率先在全国建成工业设计专业职称完整评价体系,并开通工业设计专业职称跨省申报通道,目前拥有正高级工业设计师27人、高级工业设计师99人、中级及以下工业设计师156人。初步建成重庆工业设计产业城等工业设计园区,推动工业设计全产业链发展。以市政府名义连续举办三届智博杯工业设计大赛及相关设计论坛、展会等系列活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二、关于打造工业设计人才高地,助力重庆创建“设计之都”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更新观念、改变思维的建议。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为制造业“重技术、轻设计”现象开出的一剂“有效药方”,是提高工业设计赋能作用的有力支撑。我市多措并举,帮助相关市级部门及广大市民群众提升对工业设计产业的正确认知。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出台《关于印发重庆市创建“设计之都”行动方案的通知》(渝府办〔2022〕2号)、《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渝府发〔2021〕11号)、《关于加快重庆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渝经信发〔2019〕109号)、《重庆市工业设计数字化智能化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渝经信发〔2020〕78号)等政策文件,从全局高度强化工业设计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中的地位和促进作用,为重庆工业设计发展奠定根基。二是健全公共体系。我委依托重庆市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构建“总部基地+区县分中心+专业中心”的工业设计市区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大足、璧山、垫江等一批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分中心,以及工业设计人才服务中心、创新中心、营销中心、赋能中心、价值传播中心等五大专业中心,践行服务型政府理念,完善我市工业设计产业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市工业设计分布式联动发展。三是普及设计意识。我委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委等多部门启动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示范乡镇、人民设计师社区服务站等创建工作,引导设计人才深入基层,开展特色志愿服务,传播设计理论,促进工业设计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文化艺术、美好生活等深度融合,深入普及群众设计意识。
(二)关于营造氛围、促进交流的建议。营造重视工业设计的浓厚氛围,有利于强化行业人才交流合作,有利于提升工业设计对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也有利于加快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建设,创建“设计之都”。我市坚持市区联动、统筹协调,不断加强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氛围。一是打造品牌活动。办好山顶设计奖、智博杯工业设计大赛、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展、中国制造业设计大会、川渝工业设计节等系列活动,形成“一奖、一赛、一展、一会、一节”活动品牌。立足仙桃大数据谷、西部科学城等工业设计优势区域,加强区域联动,高规格举办重庆悦来国际设计论坛,搭建西部设计人才与全国设计人才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着力将我市打造成西部工业设计产业聚集高地。二是加强区县氛围。启动区县工业设计创新活力指数评价,结合“三服务”工作,前往垫江、梁平等区县开展“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系列活动,先后在沙坪坝、大足、渝中等举办“工业设计进区县行动”,引导工业设计企业、设计师与各区县客户群体、合作伙伴交流合作,拓展市场,提升业务多样性,推动市区工业设计协同发展。三是抓好主题宣传。开展工业文化创意街区、设计驱动型企业家工作站等申报。建立“重庆好设计”产品库,举行抖出重庆好设计、重庆设计新品发布等系列活动。联合四川举办首届“川渝十大工业设计师”评选、川渝工业设计劳动和技能竞赛及川渝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申报等工作,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三)关于挖掘需求、组织对接的建议。设计需求的深度挖掘、设计资源的精准对接是实现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前提和基本要求。我委不断完善工作举措,更好服务地方设计企业,服务市内工业设计专业师生。一是聚合行业信息。结合“设计之都”创建,面向市内高校、企业征集重点项目,精准掌握我市工业设计资源、需求分布。引导国家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集创家、忽米网、西部工业设计中心等重点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开放共享的行业数据资源库、材料数据库,提供工业设计全产业生态服务。二是开展宣贯对接。通过市经济信息委、重庆市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及行业协会官网、公众号和重庆晚报、第一眼新闻、华龙网等媒体发布工业设计方针政策、行业动态以及资源需求。组织行业企业、有关高校召开座谈会、对接会,深化产学研结合,促进资源对接、需求匹配。三是搭建组织平台。建立“1+N”产业联盟体系,以重庆工业设计产业联盟为基础,建立沙坪坝、璧山等区县产业联盟。成立重庆工业设计协会、重庆市工业营销协会等行业协会,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
(四)关于用好资源、广联贤才的建议。设计人才培养、引进是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市正通过创新人才评级标准、专业人才进修培训、建立跨域人才库等措施建立地方人才资源储备。一是创新人才评价。我委联合市人力社保局率先在全国建立工业设计专业完整职称评价体系,实现从正高级工业设计师到工业设计员的五级评定,现有正高级工业设计师27人、高级工业设计师99人、中级及以下工业设计师156人。率先开展非渝籍工业设计专业职称评价,开创工业设计专业职称跨省申报的先河。二是注重人才培养。持续举办工业设计领军人才培训班,发挥工业设计领头雁作用。开展重庆工业设计大师工作室创建,首批段胜峰工作室、梁明玉工作室等10个工作室获评。三是整合人才资源。结合我市设计产业发展现状、趋势,我委联合市招商投资促进局开展重点项目、关键平台动态管理,整合全国设计资源、人才资源,完善招商项目库,建立跨区域专家库。力争到2025年,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大师5名,培养1000名以上优秀工业设计师。
(五)关于促进教改、增强实践的建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建立立体化多层次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市在新发展阶段取得工业设计先发优势的可靠保障。我市大力支持工业设计领域相关学科建设,积极构建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完善学科建设。充分利用教育部将设计学纳入交叉学科契机,市教委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向设计学相关学科适度倾斜,持续夯实设计学相关学科基础,助力设计学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二是实施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多部门联合四川美术学院设立重庆市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基地,培养工业设计领域急需紧缺工程师。启动制造业设计培训基地创建工作,引导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等高校与企业对接,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丰富授课形式和内容,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导师,助力高端人才供给能力和行业适应性。三是深化专项培训。持续开展“工业设计游学重庆”,每年培训各类设计人才超过2000人次。组织实施面向工业设计人才能力提升的市级高研班,资助举办“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智能设计人才培养”“设计介入精准扶贫”“桥梁艺术设计师能力提升”“智能驾驶系统设计与实践”“成渝双城绿色设计人才能力提升”等高研班20期,培养培训设计专技人才近千人。另据市教委组织多部门研究认为,我市成立国内首家工业设计领域的专门职业院校还需论证。
此复函已经我委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2年5月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