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22-00652
[ 发文字号 ]
渝经信复函〔2022〕291号
[ 主题分类 ]
工业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 发布日期 ]
2022-04-14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583号建议办理情况的复函

陈晓兵代表:

提出的《关于在双碳战略下加快推动全市制造业绿色战略发展的建议》(第0583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和及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全市制造业绿色战略发展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新路子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政策体系设计、项目支持引导、执法监管约束等举措,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已建成市级绿色工厂17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2家、绿色设计产品48种、绿色供应链5。持续加强工业节能降耗,“十三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6%,全市工业领域能源消费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0.763吨标准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5吨标煤/万元。重点支持绿色技改项目,统筹安排财政专项资金1.2亿元,支持163个节能、节水、清洁化改造、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现年节约能源超过60万吨标准煤,节约水量200万吨,新增工业固废利用量420万吨;年减排SO2NOxVOCs等污染物5000余吨,直接带动投资近30亿元加速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全市高技术产业、战新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1%20.6%,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为30.2%42.5%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虽然我市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存量产业绿色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双碳”战略落实及长江经济带绿色示范等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还面临一些困难。

(一)进一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难度较大。一是电力缺口持续加大,电力入渝通道缺乏。受自身能源资源约束,未来新增电力主要依靠外来,但在现有电力通道下,大幅度新增外购电比较困难。二是煤炭作为我市主体能源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且因供热季国家将对燃气进行全国统调,优先保证居民用气需求,天然气气源保证难度大。三是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差。全市水电经济基本开发完毕,风、光等资源属于全国第四类地区,清洁能源新增空间不大。

(二)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压力。“十三五”时期,我市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法依规推动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火电等行业落后产能应退尽退,目前落后产能已全部淘汰。同时,随着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开展,工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持续实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至0.763吨标煤/万元,优于全国1.05吨标煤/万元的平均水平,部分领域行业节能降碳潜力提前释放,“十四五”挖潜难度非常大。以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智能电网产业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由于龙头企业太少、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工艺,加之自然资源禀赋差造成我市现有绿色产业企业大多以机会性项目为导向,无法形成上下游相互依存的完善产业链。

三、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全市制造业绿色战略发展

您提出的成立制造业绿色战略发展领导小组、谋划重点领域碳达峰时序路径、因地制宜制定激励政策三个方面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切实加强我市相关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真研究,积极采纳,推动全市制造业绿色战略发展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强化顶层设计。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提出,我市进一步加大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力度,将绿色战略纳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整体布局。已出台和即将出台《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实施方案》《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深入推进产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重庆市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强化以政策引领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明确加快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步伐,带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各项工作举措。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二)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推动现有煤电机组节煤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探索开展火电捕集封存利用试点,促进能源领域节能降碳。扩大工业领域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加快工业窑炉、锅炉煤改电、煤改气步伐,推动电机、泵、风机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和升级替代,促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推动高效节能机电设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材料和智慧管理系统在交通、农业、城乡建筑和“新基建”领域应用,促进相关领域节能降碳。

(三)强化绿色制造标杆引领。增补完善绿色工厂培育库,围绕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力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设,遴选发布绿色制造示范名单。实施对绿色制造名单动态化管理,强化效果评估,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力争2025年,全市建成绿色园区30个、绿色工厂300家、节水型企业100家,开发绿色设计产品100种。

(四)强化绿色制造服务支撑。创建一批绿色设计示范试点,遴选一批绿色设计产品,培育一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引导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培育发展节能医生、环境管家、全过程绿色咨询等新业态,支持绿色赋能服务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工业互联网赋能、智慧能源管家等模式,提供面向行业、园区、企业智能绿色制造的咨询建议和技术服务。在绿色制造体系创建、资源综合利用评价领域培育一批专业能力强、服务意识好的三方机构,做好工业绿色发展支撑。

(五)谋划推动工业碳达峰。抓紧编制《重庆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着力于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控相关行业产能规模,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深入推进节能降碳,把节能提效作为满足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优先来源,大幅提升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重点产品能效水平、推进用能低碳化、智慧化、系统化。积极推行绿色制造,深入推进清洁生产,打造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充分发挥节约资源和降碳的协同作用,通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加快工业绿色低碳科技变革,加快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创新突破和改造应用、以技术工艺革新、生产流程再造促进工业碳达峰。加快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企业需求和信息服务供给对接,加快数字化低碳解决方案应用推广。

此答复函已经我委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24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