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22-00591
[ 发文字号 ]
渝经信复函〔2022〕269号
[ 主题分类 ]
工业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 发布日期 ]
2022-04-07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020号建议办理情况的复函


彭学平代表:

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第1020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市招商投资局、市药监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我市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工作,近年来,有关部门积极履职,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

一是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统筹推动医药产业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市政府印发《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渝府发〔202218号),将生物医药作为我市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进行规划。20223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重庆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渝府办〔202212号),围绕目标要求、加快创新资源集聚、提升临床转化能力、加强创新产品研发、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加快重点产品应用推广、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健全服务体系等8个方面,提出了26条工作措施,着力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二是持续强化政策扶持力度。近年来,市级各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医药产业项目政策扶持力度2021年,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支持医药产业项目共计8936万元。市科技局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先后支持59个生物医药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其中,国家类新药6个,国家类医疗器械12个。部分研发工作已取得较好成效,重庆润泽医药有限公司研制的国内首个骨科创新产品多孔钽骨填充材料、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乳房病灶旋切式活检系统、重庆博恩科技研制生产的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中元汇吉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等一批生物医药创新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有力支撑了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三是积极推动产品创新研发。2021年,全市61类新药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13个药物临床试验,29个品规通过或视同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39个医疗器械产品按注册人制度获批,65个医疗器械产品纳入我局优先审评审批通道。4价、9价宫颈癌疫苗项目研发进度位居全国领先水平。精准生物Car-t细胞治疗药物、宸安生物长效胰岛素项目、复创医药靶向小分子抗肿瘤药物、药友制药肝癌治疗药物等多个创新药项目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重庆巴斯德多种病原体检测试剂盒填补了国内无菌体液感染症候群POCT检测市场空白。

四是持续强化产业支撑平台建设。围绕产业创新关键环节,持续引育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美莱德II期项目启动,筹建模式动物中心、高等级生物安全试验室等公共研发基础转化平台;引进苏州医工所(重庆)先进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启动昭衍新药GLP平台项目建设;助推艾令达体外诊断CRO平台、都创药物研发服务平台建成投用。优化整合已有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保留生物医药领域 11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累计获批生物医药领域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个。

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高端产能和供应链上游生产项目引进力度,2021年,全市招引生物医药类项目80个,合同投资额583亿元。成功引进大博医疗医疗器械生产基地项目、海正宣泰医药MAH持牌项目,沃卡威诊断试剂上游原料产业化项目;引进复星医药星光国际精准医疗创新中心项目、北京德美医疗医疗器械公共服务平台及骨科器械产业集群项目。引入维梧基金,完成永仁心公司战略重组,打造心血管高端器械产业化平台;推动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国际生物城数字医学联合技术中心项目投入运行,打造3D打印定制化增材制造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

是不断健全人才激励制度。深入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千优惠政策、鸿雁计划等引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生物医药等领域高层次人才,从安家资助、岗位津贴、人才奖励等方面子以激励支持,2021年,支持重庆医科大学等用人单位引进培育医疗领域高层次人才13支持重庆博腾制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引进鸿雁计划人才17人。组织召开医药卫生人才交流会品牌活动3场,达成意向人才2722人,其中博士33人,硕士674人,为我市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七是积极争取国家在渝设立药品审评检查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分中心。重庆市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相关领导及部门多次专程赴国家药监局就在渝设立审评分中心等事宜开展对接。国家药监局表示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分中心是国家药监局直属事业单位的分支机构,经中央编办批准,已分别在长三角、大湾区布局建设了4个分中心,相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央编办将对分中心建设运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再考虑是否在全国布局设立新的分中心。

我们认真吸纳代表的建议意见,立足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础,全面推进产业动能转化,抓好创新资源积聚、临床转化能力提升、制造能力提升、供应链安全保障、重点区域建设和重点产业链打造,建立纵向产业链(研发、生产、应用)到底、横向创新资源(人才、资本、平台)到边政策支持体系和“1+5+N”的产业布局体系

一是加快创新资源集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后劲。加快布局新赛道,瞄准精准医疗前沿细分领域谋篇布局,积极抢占新赛道、布局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加快集聚创新资源,聚焦海内外顶级研发团队、创新领军企业全力引育创物研发新主体。加速推动创新技术落地,大力支持前沿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和转化应用,大力推动创新型本地企业加快在研项目速度,助推产业动能转换。

二是加快提升转化能力,不断完善产业孵化体系。强化临床资源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作用,打通从实验室到产品上市许可的关键通道,鼓励医疗机构和企业共建基础资源平台,实现临床资源有效利用。强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能力支撑作用,持续引进公共服务平台,加速本地技术创新,带动本地临床能力提升。

三是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做好医药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发挥好政府引导和企业市场主体作用,补齐产业链短板,解决好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卡脖子问题;锻造产业链长板优势,提高关键核心竞争力;分领域培育市场主体,培育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关注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推动园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差异化发展。

四是强化政府服务精准提效,不断优化产业发展软环境。务实高效做好“三服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区县、园区和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开展市场化引才等多样化招才引智方式,进一步加大对用人单位引才的奖励力度,鼓励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积极参与我市引才工作,共同推动高端人才选择重庆、建设重庆、扎根重庆。继续积极争取国家药监局在渝设立药品审评检查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分中心,推进重庆医药产业成果转化、产业聚集和创新发展。

此答复函已经我委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233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