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21-00893
[ 发文字号 ]
渝经信复函〔2021〕371号
[ 主题分类 ]
工业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2021-11-15
[ 发布日期 ]
2021-11-15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0038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市政协经济委:

你们的《关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建议》(第0038号)收悉。经与市科技局、市商务委、市金融监管局共同研究办理,郑向东副市长亲自召开督办会议,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优势,乘势而为,做强做优做大装备制造业是我市重要支柱产业,包括汽车、摩托车、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运输设备、电气设备和基础零部件大板块。长期以来,我市着力实施重大项目,推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优化,构建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体系,目前重庆已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拥有风电装备、轨道交通、输变电装备、数控机床、机器人、内燃机、船舶、环保装备等多个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基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含汽车摩托车)总产值达到6604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29.1%“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5%左右;共有规上企业2521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6.8%。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我市装备制造业已基本覆盖国民经济7个大类42个中类185个小类,装备产品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尤其是汽车领域,截至2020底,重庆有汽车生产企业41家,其中整车生产企业21家,改装车生产企业20家,已形成年产400万辆的综合生产能力,已具备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车桥、内饰系统、空调等各大总成较完整的供应体系,70%的汽车零部件实现本地配套。

(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经过不断发展,我市汽车摩托车、内燃机、风电装备、轨道交通、电气装备环保装备领域不断拓展产业链条,重庆长安、金康新能源、重庆康明斯、海装风电、重庆中车长客、三峰环境先后成长为我国新能源汽车、重载大马力发动机、风电、单轨车辆和垃圾焚烧等领域龙头企业;广数、华数、川崎等机器人以及埃马克、利勃海尔等中高档数控机床相继落户重庆,初步构建起整机制造+零部件配套+系统集成的智能装备全产业集群。

(三)创新动能不断增强。2020年,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年度R&D投入近200亿元,研发强度达到3%以上,研发人员超过5万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市级325家;全市装备领域的重大新产品新增283个,涉及装备企业80余家,占全市重大新产品新增数量的69.7%。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占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达到39%20%,矿山专用设备、建筑工程机械、电梯及升降机、发电机组及输变电设备等专用技术装备产量年均增长10%以上。

(四)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十三五”以来,依托产业特色优势,以智能化、成套化、精密化转型为发展方向,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和特色优势产业链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培育8个市级特色产业基地,两江新区、九龙坡、江津、永川、合川工业园区等5家工业园区获批装备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两江新区、璧山高新区获批“国家高技术转化应用基地”,九龙坡—江津—永川区域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当地主导产业,渝昆高速沿线装备制造产业带已初步形成。

(五)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先后引进了川崎、库卡、华中数控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成立了重庆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了重庆鲁班机器人研究院、重庆固高长江研究院、重庆高创机器人研究院等一批新型高端研究机构,已形成较完善的智能化装备研发、检测、制造体系。2018年以来,通过推动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智能制造效果明显,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16个,成功创建22个数字化车间和3家智能工厂,带动工业投资23亿元。

(六)特色优势更加突出。“十三五”以来,我市大力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新能源汽车、大马力发动机、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能源环保装备等领域优势显著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制造业深入融合,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愈发明显。两江新区成功建立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康明斯、潍柴动力先后在我市建立大马力发动机研发中心,广数、华数、川崎等机器人以及埃马克、利勃海尔等中高档数控机床相继落户重庆,ABB变压器、海装风电机组、三峰垃圾焚烧炉等拳头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极具竞争优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中低端化严重。重庆市传统机械行业产值占全行业比重达70%以上,产品低端、同质竞争现象突出,同时传统企业研发投入长期不足,基础零部件、输配电装备、农业机械、船舶等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市场竞争力。重型机械、大型发电设备等高端装备缺乏,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环保装备等新型装备规模较小。

(二)龙头企业缺乏除汽车长安系外,年产值百亿以上的企业仅有机电控股、重庆船舶2集团性质企业,缺乏40亿到100亿规模企业。整装龙头企业偏少,行业集聚性不够,拳头产品少且带动性不足;零部件龙头企业缺乏,风电、轨道交通等行业缺乏关键零部件的配套龙头企业,从整装到零部件无法形成相互促进循环发展的正向产业生态

(三)服务型制造有待提升。从全球看,装备制造业已经呈现个性化、服务化、智能化等发展特征,我市众多装备企业还是传统的批量订单生产模式,个性化、定制化几乎没有,服务型制造理念仍处在初期的做好产品售后阶段。同时,与装备制造业技术高附加值发展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无法满足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四)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不够。虽然部分区县工业园区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发展的定位仍然不清、发展的方向仍然不明,与当地城市建设协同发展仍处于脱节状态。相比成都、武汉、长沙等典型城市,我市在产业发展与城市群建设的协同上仍有差距,如何推动城市群和装备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将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五)人才队伍供给不足。科技型企业家团队,尤其是有创新意识的科技型企业家群体在重庆没有形成,无法推动装备制造这种知识密集产业快速发展。研发团队及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困难,高端研发领军人才严重缺乏,无法及时解决项目的堵点、痛点和难点。熟练技术人才不足,生产的工艺性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内容

“十四五”时期,重庆市装备制造业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成套化、精密化智能化为方向,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装备,加快发展壮大新兴高端装备,聚焦重点领域,强化基础配套,推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构建核心竞争力强、配套供给优、支撑体系全、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300亿元,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新兴高端装备制造取得明显突破,形成高端产品引领产业发展和增长的新格局。

为实现全市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目标,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结合你们的建议意见,我委将研究制定《重庆市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并报请市政府印发。主要内容如下:

(一)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创新,充分发挥大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院所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试验基础优势,组织力量突破关键核心领域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大力支持装备制造业重大科技攻关、创新产品迭代和基础技术进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技术转让和产学研合作等模式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创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等创新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全产业链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链,建立产业链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合作模式,推动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二)健全产业链条。严格落实链长制,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内燃机、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轨道车辆、能源装备等优势产业链,遴选培育一批有核心技术、有广泛市场、有发展前景、有竞争实力的链主企业,支持企业快速做大做强;认真梳理产业链条,全面评估核心零部件、中间件和基础材料对外依存度和供应稳定性,加大产业链薄弱缺失环节引育力度;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吸引作用,将配套企业纳入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标准管理、合作研发管理等,提升专业化协作和配套水平;鼓励产业链“重塑、重构、重建”,加大核心零部件企业引育力度,建立冠军企业培育体系,培育一批在汽车零部件细分产品市场居于全球或全国前列的“隐形冠军”。进一步补全、壮大、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通供应链“断点”“堵点”,降低核心零部件的对外依存度,弥补汽车产业的短板,实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整链协同创新发展,保障产业链安全可控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招商协同,发挥我市在机械制造、智能传感、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产业优势,积极引进后端整机成套装备企业来渝投资,全面提升全市装备产业链制造水平。

推动产业集聚深入贯彻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战略部署,统筹考虑区位、交通和资源等条件,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空间,加强与四川省及相关地市对接,重点培育重庆都市区、成都市两大核心区,着力打造沿渝遂、渝蓉、渝昆高速布局北中南三条产业带,全面构建双核引领、三带支撑的成渝地区装备制造生态圈。同时依托我市传统装备优势地区和新兴装备产业带,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吸引作用,将配套企业纳入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标准管理、合作研发管理等,提升专业化协作和配套水平。培育上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网络汽车产业集群。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环境,鼓励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支持各类主体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力度,推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新产业园、孵化园、科技楼宇等核心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形成新兴产业生态体系。积极引进强链补链重大项目、吸引高端人才和优秀团队加入,打造产业集聚度高、布局结构优、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好、支撑带动力强的特色优势装备产业集群。

)实施智能制造。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应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引导企业加快研发智能化装备及成套生产线,推进嵌入式软件、互联网、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应用比重,提高装备产品智能化水平,推动重大成套装备向精密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工业设备和企业上云用云步伐,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开放共享制造、共享设计和共享数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协同设计和协同供应链管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

(五)发展服务型制造。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提高服务增值在装备制造产业价值链中的比重。大力发展与装备制造业密切关联的研发设计、技术服务、创业孵化、融资租赁、人力资源信息咨询等服务业,鼓励发展计量测试、检验检测等专业化技术服务。鼓励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整合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条,组建工程设计+工程施工+选型制造+安装维护+运行维护的产业集团或产业联盟,实现单台设备制造商向系统总集成、设备总成套、工程总承包、总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培育一批装备制造业新型产业服务平台或社会组织,鼓励其开展协同研发、资源共享和成果推广应用等活动。

(六)推行绿色制造。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高效电机等节能技术装备,严格落实高耗能机电产品淘汰目录,认真开展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进一步提升工业锅炉、电机系统能效水平,全面提升高效节能产品和技术装备的市场占有率;重点突破铸造、锻造、热处理等高能耗工艺和涂装、表面处理等高污染工艺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推动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全面降低装备制造过程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积极开展再制造产品设计、剩余寿命评估、无损拆解等技术研究,建立完善再制造技术规范、标准和评价体系,在动力装备、铸锻装备和工程机械等领域大力推行回收利用和再制造。

(七)强化质量提升。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探索建立先进质量管理模式,积极推广整体成型加工、智能化生产、在线检测等先进生产方式和技术,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保证能力,重点提升新能源汽车、内燃机、轨道交通车辆、数控机床、风力发电、变压器、电梯等优势产品性能和质量;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引领,建立健全重点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标准;加强品牌建设,培育细分市场优质品牌和名牌产品,提升装备制造业产品和企业形象。引导企业做好品牌定位,把市场需求与企业优势结合成品牌的核心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

扩大开放合作。立足国内大循环,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我市装备制造产业优势,推动重庆装备走出去策划开展面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产销对接系列活动,充分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拓展沿线省市、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重点支持我市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风电机组、电气装备等优势产品抢占国内市场,鼓励汽(柴)油通用发电机组、小型特色农机等拳头产品扩大北美、东南亚等国际市场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对外产能和装备合作,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博览会展销会,宣传品牌,开拓市场。支持装备制造上下游企业建立出口产业链联盟,助推企业抱团走出去,推动企业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资本输出和服务输出转变。

四、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事关成渝地区打造世界级装备产业集群的重大战略部署,市级各部门、各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同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重庆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优势,加强与发展改革、科技、财政、金融等部门沟通协调力度,创新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合作,统筹资金安排,健全政策措施,形成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加大政策支持。认真贯彻国家和我市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企业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国家开发银行低息贷款等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统筹运用市级各类产业扶持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重大技术装备协同创新、骨干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建设等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认真落实《打造全国一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大力推广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范围。建立我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推广应用机制,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首购首用扶持政策,鼓励国有投资和政府采购项目优先采购本地产品,强化应用场景打造,组织实施试点示范项目,加快高端装备自主研发和市场推广。

(三)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落实《重庆市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支持力度若干政策措施》要求,建立制造业金融服务会商机制,推动金融机构为装备制造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鼓励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军民融合等产业发展基金向高端装备领域倾斜,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加强政银合作,建立重点企业和重大投资项目推介机制,积极向商业银行、股权投资基金等推介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普惠金融产品,推广应用渝普金链普惠金融平台。积极引导和支持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

(四)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土地供给,鼓励以租赁等多种方式向装备制造企业供应土地,积极推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方式,降低装备企业用地成本。认真落实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鼓励企业积极购置使用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依法享受所得税抵免优惠政策。清理规范供水供电供气行业收费,全面取消不合规收费。继续降低企业用电用气成本,推动企业综合用电价格逐步降低支持用气大户与供气单位建立自主定价机制,促进共同发展。

)培育人才队伍。用好用活英才计划等人才政策,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广泛吸引国内外高端装备领军人才、顶尖团队来渝发展。打造高端装备专家智库,为装备制造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引进吸收、产业转型升级和投资结构调整提供战略咨询。以重大技术装备项目、重点产业基地建设为引领,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培养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订单式、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工匠梯次技能人才队伍,为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此复函已经我委蓝庆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191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