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21-00423
[ 发文字号 ]
渝经信复函〔2021〕346号
[ 主题分类 ]
工业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2021-06-03
[ 发布日期 ]
2021-06-03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0403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市政协台联界别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产业结构提档升级的建议》(第0403号)收悉。经与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国资委、市工商联、市科技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当前重点产业发展及人才队伍情况

十三五”以来,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27万亿元,年均增长8.1%。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4%,占全市GDP的比重28%。工业投资年均增长8.8%

2020年全市工业从业人员数量239万人,其中规上工业从业人员151万人,同比基本持平。据测算,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约88%(不含采矿业及水电气生产),从业人员约210万人。根据制造业特点,我们将月收入8000以上的从业人员定义为制造业高薪资人才,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人员定义为高学历人才,职称在中级及以上或职业技能等级在三级及以上的人员定义为技术技能人才符合以上类型之一的人员均视为制造业人才。经调研推算,2020年全市制造业人才总量58.8万人,占从业总人数的28%较上年同比增长约3%

二、当前的主要工作举措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内容切中要害,对谋划和加快产业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参考作用,前期我们也围绕上述方面开展了若干探索,具体包括:

(一)加强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

一是从市级层面出台《重庆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结合我市发展实际,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二是深入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鸿雁计划”等引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从安家资助、岗位津贴、人才奖励等方面给予激励支持。三是整合实施重庆英才计划。优秀科学家、名家名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技术技能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5个专项,围绕我市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发展需求,两批遴选大数据智能化、先进制造、生态环保、医疗卫生等领域人才378人、团队70个。

(二)做大做强产业发展,以产业集聚吸引人才集聚。

一是将人才培养纳入专项产业政策支持方向先后制定《重庆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重庆市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系列产业支持政策,发挥人才作用与促进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壮大产业规模吸引人才集聚二是定期发布产业人才需求。坚持人才“需求侧”思维,结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编制印发《重庆市制造业人才需求指导目录(2019—2022)》,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用人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形成位一体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育体系,促进从源头上解决人才供给的数量与质量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匹配。

(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

近年来,市经济信息委依托笔电、软件、芯片、手机、装备等专门招商引才小组,直接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1400同时鼓励企业柔性引才,与海外企业高管、博士签订来渝合作协议。如:惠普、思科、京东方、海康威视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引进,带动了大批海外及港澳台地区高层管理和研发人才来渝工作。同时,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引才力度,依托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大力引育能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成果转化带动产业发展的国内外一流人才及团队。目前,我市已培育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7家,市级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62家,市级独立法人新型企业研发机构7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46家。

(四)加强人才培养,拉动人才创新内生动力。

一是支持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2020年,我们从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中切块1823万元支持产教融合项目。推动79家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推动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8个,共建二级学院2个。二是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积极探索项目制培训、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等。三是实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领航培训计划,每年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000人左右。每年组织实施各类专题培训班20余期,培训各类企业人才3000余人。开办渝企云课堂网络直播平台,通过线上专题培训拓宽培训渠道,受训人数已达2人次。

(五)加强人才服务,提高人才环境体验感。

在市级层面,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12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印发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渝人社发〔202053号),为符合条件的重庆英才发放重庆英才服务卡,提供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户籍、出入境、职称评审、岗位聘用、人才项目申报、金融支持、税费优惠、企业注册登记等10项基础服务和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休假疗养、学术交流、住房保障、配偶(子女)就业、交通等7项专属服务。截至2020年底,共发放重庆英才服务卡3603张,为医药卫生人才在内的重庆英才提供各类人才服务59622人次,得到人才广泛好评。

三、进一步加强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你们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在市委人才办的统筹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市级部门间的联动协作,坚持“产业吸引人才、人才推动产业”理念,既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又凸显重点倾斜和精准施策,切实加强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加速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提档升级。

(一)进一步优化人才支持政策,加强全局统筹谋划。强化市委人才办对全市人才工作的牵头抓总作用,梳理整合现有人才政策,形成统一归口管理。优化现有人才政策,科学实施好“塔尖”“塔基”人才政策,提高引才政策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优化“重庆英才计划”,实现市级人才项目的统一管理,提升知名度、影响力,积极支持培育本土产业领军人才、企业家、研发人才。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育有关优惠政策,实施重庆英才集聚工程,提升人才奖励资助水平,大力引进培育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的国内外一流人才。

(二)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服务数字化平台,提升人才工作信息化水平。推动“重庆英才服务卡”落地落实,加强市、区(县)两级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分层分类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专员化”服务,积极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良好环境。继续高质量办好“重庆英才大会”“百万英才兴重庆引才活动”等,为人才近悦远来搭建平台。

(三)进一步培育壮大现代产业,加速培养高端人才。积极打造一批制造业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对重点培育企业形成“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方案,支持重点培育企业发展成为技术实力领先的企业。引导规模工业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提升制造业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深入实施“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推动区县普遍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管理体系,大幅提升建研发机构的规模工业企业占比。鼓励龙头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牵头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创新资源,创建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对接国家部委,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

(四)进一步营造创新发展氛围,集聚创新人才资源。深化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评价等改革,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激发创新创业激情。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深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积极搭建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级研发平台落户重庆,新建一批市级科技创新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等。推进建设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打造重庆高新区升级版,完善两江协同创新区功能,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五)进一步强化专业学科建设,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大力支持在渝高校服务我市重点产业高端人才培养工作,扩大重点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比重,将学科专业调整与招生计划、经费投入等挂钩,建立与重庆市产业创新接轨的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引导学科建设与地方需求相结合,围绕重大项目和重大问题组建学科群等,进一步引导高校以市场思维制定科技成果转化,让真正有兴趣、有余力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教师、科研人员,能够安心从事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工作。支持职业院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支持职业院校与重点企业共建产业实训基地鼓励企业高技能人才兼职从事专业知识教学,安排在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共享企业实训设备,推动校企合作走深走实

此复函已经陈金山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152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