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嘉康委员:
您提出的《加快构建重庆市开放型产业体系的建议》(第0389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着力增强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落实重点举措,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一)推动外贸稳中提质。2020年,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6513亿元,同比增长12.5%。工业外贸中,重庆笔记本电脑出口值创历史新高,共计1726亿元,增长16.1%,占同期重庆出口总值的41.2%。集成电路出口236.3亿元,增长25.6%;手机出口200.4亿元,增长3.4倍。同期,汽车(含底盘)出口值58.1亿元,增长5.7%。消费品进口增势强劲,化妆品、汽车、医药材及药品进口分别增长1.6倍、5.2倍、3.1倍。同期,进口集成电路1027.9亿元,增长18%,占同期重庆进口总值的44.2%;存储部件进口196.1亿元,增长1.9%。
(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水平。聚焦重点产业方向,以整机产品或终端形态产品为切入,推动现有整机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迭代力度,支持企业加大本地采购力度,增强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带动更多配套企业向我市集聚;发挥功率半导体、合成材料等基础领域和战略环节比较优势,做好下游应用企业引育,打造更多产业链;瞄准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培育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推动重点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探索重点企业提需求、上下游企业揭榜参与的协作模式,做好供应链重点环节运行监测预警和风险应对,确保供应链整体稳定。
(三)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梳理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技术短板,发布技术需求清单,推动企业间以及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通过“揭榜挂帅”方式,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满足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共性技术转移扩散能力和对行业技术创新的服务支撑能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布局基础研究、承接科技专项。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引导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在渝设立区域性研发总部,推动有条件的本地企业剥离研发部门组建法人化独立研发公司,进一步壮大创新主体规模。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在研一批、开发一批、上市一批”新产品滚动开发模式,健全小试中试、检验检测体系,落实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支持政策,每年推出一批典型应用场景,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创新、验证落地。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国企、大型央企集团,重点开展“新基建”5G基站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招商,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在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器、软件研发、生物医药等领域挖掘项目线索,开展精准招商。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新机遇,构建川渝联动招商协同合作机制,全面开展成渝两地招商推介合作。
二、着力“三大工程”,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一)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迅速做大新兴产业规模。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趋向,加快培育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软件信息服务等领域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全力构筑全市经济发展新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面向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需求,从研发和制造两个维度同步发力,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软硬件产品中植入渗透,着力补齐行业基础研发能力、核心元器件、电子材料等短板,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持续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水平,强化基础核心原材料配套,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推动新型显示向高端化迈进,支持企业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产品档次,打造国家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高地。着力推进智能终端产业提档升级,引导计算机、手机嫁接传感互联、人机交互、屏幕折叠等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巩固世界级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地位。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顺应软件定义汽车、芯片制造汽车、数据开发汽车等行业发展新趋势,强化车辆控制软件、车规级芯片等技术研发应用。重点以长安、金康、吉利等企业为主导,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壮大。加快比亚迪动力电池、金康三电、博世庆铃氢燃料发动机、领巢9AT自动变速器等项目建设进度,持续完善核心零部件配套体系。加速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全力推进两江新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加快开展特定场景、区域及道路示范应用,进一步优化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生态,不断增强重庆汽车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高端装备,加快成套化、精密化、智能化转型步伐,推动传感器、通信模组、控制系统等组件在整机中植入和新材料应用,提升总集成总承包能力和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提高模具、铸锻件、齿轮和轴承等装备基础件发展水平,持续壮大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规模。新材料,围绕基础材料和高性能材料主攻方向,以完善材料产业链条为抓手,做大做强高端有色合金、高性能合成材料等产业,打造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完整产业链,提高行业整体附加值和经济性。生物医药,聚焦生物大分子创新药、靶向小分子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大公共技术基础平台、临床转化平台建设,构建贯通药物发现、药物评价、临床试验、生产制造等环节的药物研发和产业化体系。节能环保,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突出产业绿色化,不断丰富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种类,壮大再生资源、再制造产业规模,构建更为完整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软件信息服务业,实施“软件产业提升工程”,重点发展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基础软件以及信息安全服务等,支持两江软件园创建中国软件名园,指导合川、綦江联合成都创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渝中创建国家级区块链先行发展示范区;集中区域、集中资源、集中企业,打造渝北仙桃国际大数据谷、重庆软件园、重庆高新软件园、重庆市工业软件产业园、永川软件园、九龙软件园等8个各具特色的市级软件园,提高软件产业聚集度。
(二)实施“支柱产业提质”工程,筑牢经济发展基本盘。立足我市电子、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产业规模优势和体系优势,实施支柱产业提质工程,推进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狠抓产品上档升级。顺应消费升级新需求,狠抓产品高端化升级。汽车整车重点推动高端车型上市放量,支持长安AB品牌时序发布、投产,促进长安UNI-K、长城坦克300、金康赛力斯等新产品加快投放上量。智能终端重点推动由笔电和手机等传统产品向新型智能终端转型,加大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音箱、智能手表、智能手环、高清智能摄像头等新型消费类终端产品引育力度。消费品重点聚焦健康食品、精品服饰、特色轻工、新兴消费品等领域,加速产品结构优化调整。二是积极推动技术改造。顺应智能制造新趋势,坚持“软”“硬”同步发力,既要着力推动装备的更新,更要着力推进软件系统的集成运用,组织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改推动机制,出台更实惠、更具针对性的企业技改政策,调动企业技改投入积极性。三是强化质量品牌管理体系建设。重点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推动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提升;以品牌建设为着力点,推动企业产供销体系升级。支持企业深入开展质量管理对标贯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健全区域品牌、市场认证、国际认同的品牌建设制度体系,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四是扎实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动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不断提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水平。持续推进工业节能、节水行动,扎实推广清洁生产,不断完善绿色制造示范体系。五是大力推动工业设计赋能。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工业设计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形成一批工业设计创新成果。深化工业设计专业职称评价工作,培养一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大力推进重庆工业设计产业城、设计公园二期、巴南工业设计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构建良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生态。高水平举办“智博杯”工业设计大赛,打造全国知名工业设计赛事品牌。
(三)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增强经济发展稳定性。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支柱产业,梳理形成33条重点产业链,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推动全市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一是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图谱。围绕33条重点产业链,建立完善的工艺技术图谱、产品图谱和企业图谱,逐链梳理基础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基础工艺等本地供给情况,找出链条中的缺失部分和薄弱环节,明确工作着力点和线路图。二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以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为目标,分链条加强战略设计,精准施策,进一步完善项目储备库,制定详细产业链招商计划,组建招商专班,大力拓展招商渠道,引进一批补链强链项目。根据产业链图谱,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实现堵点技术突破和可持续迭代,全力构建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三是以“链长制”推动产业链整体水平提升。建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链长制”,强化“链长”责任制和“链主”企业引领作用,统筹协调好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需求对接、项目引进、要素保障、企业帮扶、困难化解等问题,形成闭环工作机制。
三、深化开放合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一)积极培育开放型产业。拓展原材料、零部件等供给渠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协同配套,保持国际供应链畅通,提升一二三产业的开放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现代物流业,放宽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准入门槛;建设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提升开放通道集货能力,扩大进口整车、汽车零部件、电子料件等产品以及跨境电商、大宗商品各类分拨中心建设规模,推进进口药品、冷链分拨中心建设。发展现代金融业,高标准建设金融市场集聚区,推进金融产品多元化发展、金融科技深度融合、金融机构高质量集聚,积极扩大金融领域开放,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信息通信业,争取在渝开展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试点,加快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二)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快创新经验在全市的复制推广。在重庆自贸试验区内开展技术贸易管理模式创新试点。深入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建立服务外包示范区动态调整机制。着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服务、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来料加工等服务贸易业态发展。推进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
(三)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礼嘉智慧公园、两江协同创新区三大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产业链,加快高端产业集聚。
此复函已经陈金山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1年5月2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