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智委员:
您提出的《鼓励私人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拓展直接融资渠道》(第1058号)收悉。经与重庆市金融监管局、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重庆证监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重庆市工业基本情况
“十三五”时期,重庆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4%,占全市GDP比重28%。智能化发展成效显著,两化融合水平中西部第一。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战新产业增加值占比近三成。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强,中小微企业累计达92.5万户,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超50%,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高成长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接近700户。2020年,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快速恢复并呈现向好趋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利润、投资分别增长5.8%、17.3%和5.8%,均较好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民营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21万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53.5%;工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8%,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67.5%;实现利润955亿元,占全市工业利润的72.4%,同比增长4.76%。民营企业数量占中小企业约九成。
二、重庆市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基本情况
(一)新能源汽车行业。
全市有汽车生产企业40家,其中整车生产企业20家,专用车生产企业20家,形成了包括长安汽车为龙头,上汽红岩、东风小康、北京现代、上汽通用五菱、长城、华晨鑫源、庆铃汽车等整车企业为骨干,上千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1+10+1000”汽车产业集群。2020年,重庆汽车产量完成158万辆,同比增长13%,产值完成3672亿元,同比增长12%。
2016年起,着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和产业发展,在新能源汽车购置、运营、充电和宣传等环节给予政策支持和专项财政资金补助。同时通过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充电费用、停车减免、差异化通行管理、加强宣传交流等多种方式,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效果显著。2020年,全市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5万辆,同比增长11%。截至2020年底,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0万辆。目前全市已形成长安、金康、瑞驰、鑫源、庆铃、中车恒通等为骨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整车品类涵盖了乘用车、专用车、客车等各细分类别,“大小三电”关键零部件都基本涵盖,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全市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5.1万辆,同比增长2%,产值66.9亿元。
(二)光伏产业。
光伏生产属于高耗能产业,多集中在水电、风电资源较丰富的新疆、四川等地。目前,在我市注册的光伏企业大全新能源已在美国上市,但生产基地已全部搬迁到新疆。同时,我市日照时间较短,发展光伏应用较为困难。
(三)风电行业。
我市风电产业主要以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以及重庆齿轮箱、科凯前卫等零部件配套企业。海装风电公司是国家大型骨干央企中国船舶集团的子公司,拥有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研发平台,是专业从事风电装备研制及其系统总成、风电场工程技术服务和新能源投资开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年营业收入达80亿元,总资产预计达200亿,是“中国风电整机厂商前五强”“全球陆上风电整机厂商前十强”,年风电产能达360万千瓦,目前为全球200多个风场近5000台风力发电机组提供优质运维服务。
三、重庆市绿色金融情况
(一)绿色信贷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末,全市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2798.7亿元,同比增长19.6%,较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6.23个百分点,较年初增长681.4亿元;绿色信贷余额占全市各项贷款总额的8.1%。绿色林业开发、资源循环利用、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等贷款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79.8%、42.4%和101.6%。
(二)信贷投向重点突出。2020年,重庆银行业积极支持长江大保护和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其中,支持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融资余额963.3亿元,同比增长154.9%;辖内绿色交通信贷余额1452.8亿元,同比增长19.9%;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贷款余额498.7亿元,同比增长8.3%;自然保护、生态修复及灾害防控贷款余额231.3亿元,同比增长23.8%。
(三)节能减排效益彰显。据测算,2020年全市银行业积极支持企业节能环保、升级改造,支持的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减排二氧化碳当量3285.6万吨、二氧化硫当量16.4万吨、化学需氧量7.3万吨、氨氮0.8万吨、氮氧化物6.9万吨,节水约2026万吨,节能1410万吨标准煤。
(四)风险状况总体可控。截至2020年末,全市银行业绿色信贷不良余额13亿元;不良贷款率仅0.46%。涉及环境保护违法违规且尚未完成整改的企业32户、贷款余额7.8亿元,较年初减少70户、29.6亿元。涉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且尚未完成整改的企业1户、贷款余额9.95亿元,其中无不良贷款,环境安全风险整体可控。
四、重庆市支持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融资举措
(一)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国内资本市场。
一是支持企业上市。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对拟上市重点培育企业财税奖补力度,2020年奖补拟上市重点培育企业10户、3496万元。建立上市企业储备库。建立市区两级拟上市资源遴选网络,打通与税务部门的数据共享通道,形成全市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后备上市公司三张清单,动态储备拟上市重点企业250家、2020年新增80家。密切跟踪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进度,储备8-10家企业拟申报创业板和科创板。营造上市氛围。与沪深交易所、港交所签订战略协议,在全市开展“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添动力增活力”等宣传活动,实现重点拟上市企业、区县金融干部培训全覆盖。截至目前,重庆市有上市企业77家,其中境内上市59家,境外上市企业18家。2020年,全市新增6家IPO上市公司,过会待发3家,新增报会排队企业3家,新增辅导备案企业13家、创历年新高,实现首发及再融资279.4亿元、同比增长93.5%。
二是支持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沪深交易所发行公司债券融资。以电动车相关行业企业为例,2020年以来,先后有长安汽车增发融资60亿元,小康股份增发融资38.5亿元,辖区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进一步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
(二)支持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
近年来,我市为回应市场更高开放水平的发展诉求,积极支持辖内市场主拓宽融资渠道。2020年,重庆企业通过境外上市融资8.8亿美元;通过境外银行、关联企业等渠道新增融资31.7亿美元,其中支持制造业、仓储、零售业等实体部门融资25.2亿美元,支持外商投资企业融资22.1亿美元,累计融资余额达103.6亿美元。
一是鼓励多渠道融入境外资金。根据现行外汇管理政策,目前企业可通过境外上市、境外发债、境外银行、境外企业等多种渠道融入境外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外汇管理局各项试点政策,包括外债登记管理改革、高新技术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等,支持市场主体利用好境外资金渠道,进一步推进跨境融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服务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二是支持上市公司拆分旗下主体到境外上市融资。紧跟资本市场改革步伐,积极推动分拆上市等资本市场改革措施在我市落地实施,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金科股份成功分拆子公司金科服务到香港联交所主板发行上市,融资金额68亿元(港元)。近日,迪马股份分拆旗下控股子公司东原仁知服务到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申请已获得中国证监会受理。
“十四五”时期,全市工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预计规模总量达3万亿,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等六大战新产业引进培育1万亿,电子、汽车摩托车、装备、消费品、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巩固提升2万亿。为此,今年重庆将着力实施战新产业集群发展、支柱产业提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三大工程”,筑牢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深入实施智能制造、揭榜挂帅领军企业、强化园区特色发展“四大支撑”,预计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均增长6%以上,这也将为我市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下一步,重庆市将加大举措,支持我市企业充分借助境内外资本市场开展融资,帮助企业做优做强。引导新能源、太阳能、风电等相关行业企业以及其他行业民营企业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资本市场进行上市或发债融资。同时挖掘重庆金融资源,寻找与国际金融机构特别是香港金融机构的合作契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路径。
此复函已经陈金山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0年5月1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