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21-00413
[ 发文字号 ]
渝经信复函〔2021〕336号
[ 主题分类 ]
工业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2021-06-03
[ 发布日期 ]
2021-06-03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0045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李友根委员:

提出的《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045号)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重庆市税务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制造业是我市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制造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全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利润分别增长5.8%17.3%,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为28%;战新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5%,占工业经济比重达到28%;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1.65%左右,累计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7有研发机构的规模工业企业占比达25%工业投资增长5.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3.4%,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提高至26.4%工业经济整体呈现出企稳向好的态势

今年,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市委于421日召开了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印发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举措,提出了23条针对性政策措施,对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系统部署,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结合《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精心打造重点产业集群。实施支柱产业提质工程,围绕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区域化发展方向,坚持在扩规模、调结构、促升级上持续发力,培育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三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材料、特色消费品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夯实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作,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重点抓好招商引资、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全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到2025年,全市制造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万亿。

二是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梳理关键核心技术需求,组织开展“揭榜挂帅”,加大产业链协同攻关力度,加快开发投放一批“硬核”产品。大力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企业级研发机构和行业级研发平台,持续壮大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健全多层次新技术体系。落实好首台套、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支持政策,实施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创新、验证落地,培育新应用场景。

三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围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支柱产业,找准产业发展重点方向,梳理出33条重点产业链条。全面推行“链长制”,统筹协调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需求对接、项目引进、要素保障、困难化解等问题加快补短板、持续锻长板。对接实施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持续提升产业链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能力。加强重点企业供应链管理,建立风向预警机制,搭建配套信息对接平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在国家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四是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大幅增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数量,积极打造智能制造“灯塔”工厂。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重点产业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引育面向全产业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5G、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应用,引导更多产业链企业“上云赋能”。推动重点产业链向服务环节延伸,壮大个性化定制、设备健康管理、产品远程运维、共享制造、总集成总承包等典型业态规模,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和利润率

五是培育优质市场主体。聚焦重点产业链,遴选有核心技术、有广泛市场、有发展前景、有竞争实力的企业,支持企业通过强创新、拓市场、抓重组等方式快速做大做强,构建由企业主导的产业生态。加大制造企业“单项冠军”培育力度,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通过对标细分领域全球头部企业,加快同品类、同规格替代升级产品开发及推广应用,构建基础领域、战略环节技术优势和一般性竞争领域质量优势、成本优势,提升参与全球产业竞争和产业生态构建的主动权。鼓励“链主”企业加强与产业链中小企业协作配套,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支持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建立品牌战略,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六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制造业专项工作组协调作用,协调重大事项、推动重点项目,促进两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产业政策协同、公共平台协同,实现“1+1>2”的效果,联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作业集群。全面落实“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部署,加快中心城区制造业高端化、服务化升级,建设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地;推动主城新区制造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打造全产业链,建设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提升“两群”地区制造业绿色化、特色化发展水平,建设全市制造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引导产业园区聚焦2-3个细分领域打造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充分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渝新欧)等国际大通道优势,加强与我市主要贸易伙伴制造业联动发展,不断提升制造业开放水平。

  关于您提出的“推动国内部分地区探索性做法(如构建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地方财税政策支持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等探索性做法)在“十四五”期间上升到重庆地方法规层面”的相关建议,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制定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此复函已经陈金山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151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