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经信复函〔2020〕278号
刘双翼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建议》提案(第0944号)收悉。经与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金融监管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新材料技术竞争是国际科技竞争的基础,我国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在创新机制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市立足新材料产业发展实际,先后出台了《重庆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5—2020年)》(渝府发〔2015〕78号)、《重庆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渝经信发〔2017〕124号),同时把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级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近年来,我市部分新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有力支撑了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部分产品进入轨道交通、国家大飞机项目、航空航天等尖端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尖端材料填补国内空白,同时我市新材料产业与本地支柱产业的关联度不断增强,轻合金、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等企业积极拓展产品应用市场,逐步进入汽车、装备等龙头企业配套体系。
一、关于对新材料产业给予金融支持的建议
为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我市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积极推动创新多元化金融服务,会同有关中央在渝金融监管机构,开发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新材料产业特别是战略新兴材料和战略关键材料创新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推动建立形成包括股权投资、债权融资、资本市场募资和科技金融服务为重点的科技金融体系。设立种子、天使、风险投资三支政府引导基金,截至2019年底,三支引导基金参股组建子基金累计达82支,总规模221.97亿元,投资项目1175个、投资金额140.61亿元,累计推动科技型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161家。下一步,市金融机构将继续加强金融支持政策研究,及时跟踪银行业支持新材料产业的动向,推动完善银行业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长效机制。
2017年以来,市经济信息委通过市工业和信息化资金给予西南铝、金世利航空材料、重庆鑫景特种玻璃、再升科技、重庆超硅半导体、重庆石墨烯研究院等新材料研发生产企业约专项资金近5000万元,同时争取中央资金1.2亿元助力新材料产业发展。市科技局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领域,以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应用示范为重点,设立9个重大主题专项,实施158项科研项目,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其中,新材料领域方面,聚焦轻量化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等,组织实施重点科研项目25项,安排项目经费3600万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二、关于对新材料企业培育和人才引进给予政策支持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在科技创新培育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重视中小科技型企业培育。把握企业创新发展规律,注重政府和市场的有效互补,围绕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构建由资金、项目、平台等创新要素组成的“供应链”,助推中小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科技型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加速商业价值规模化。开设重庆OTC科技创新板,为具有一定规模、创新性强、增长潜力大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提供专属的综合资本市场服务。截至目前,全市科创板挂牌企业总数达到497家,实现融资超过16亿元。二是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科技型企业提质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搭建起覆盖企业从种子期、初创期到成长期不同发展阶段融资需求的创业投资体系,不断壮大创投基金规模,推动科技型企业不断提档升级。
(二)强化科技人才培育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全职在渝院士创新引领作用。持续组织实施在渝院士牵头科技创新引导专项计划,有效发挥院士群体的学科特长和优势,大力提升我市学科团队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带动更多能力突出的青年后备人才。2019年遴选支持在渝院士团队科技创新项目14个,资助经费700万元。二是以英才计划为统领加强领军人才培育。出台《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实施方案(试行)》,遴选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18人、创业领军人才47人,创新创业示范团队95个。三是加大基础研究资助重视青年人才培育。2019年,我市24家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861项,获直接经费4.44亿元,创历史新高。以培育国家高层次科技人才为目标,支持青年人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年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
三、关于建立层次和成员丰富的专家委员会的建议
为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我市近年来在新材料产业联合会、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等不同层级建立了专家委员会、专家库,在产业规划、政策咨询、项目决策、项目资金评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材料方面,重庆市新材料产业联合会建立了52人的专家委员会,每年都组织专家进厂入企,促进产学研联合,实地解决问题。市经济信息委专家库共有冶金、建材、化工、复合材料、电子新材料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共计52人。2015年,重庆市成立了总额8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并组建了由市内和市外专家组成的投决委员会,具体由市渝富资本运营。下一步,我委将根据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对专家库和专家委员会进行动态调整,另外,市经济信息委在即将编制的我市“十四五”材料工业规划中将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布局、发展重点、发展任务等进行详细编制,也将认真采纳好的建议意见。
四、下一步工作
针对我市新材料产业体量小、创新能力弱、创新人才少、支持政策落地不实等特点,市经济信息委将协调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市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大力开展调研工作,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加强新材料产业生态建设,为新材料企业落地、培育创造更好的条件,优化新材料产业人才引进环境。
(一)加强新材料产业生态建设。“十四五”期间,我市新材料产业将重点加强产业生态建设:一是建设联合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建设材料行业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检测评价中心;二是实施新材料应用重点工程,在新能源汽车架构、智能装备、5G通信等重点领域实施新材料应用重点工程,从产品源头设计开始,通过联合开发、联合创新,建立重点领域材料应用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系统解决材料开发、制造装备、成型加工装备、加工工艺技术、工业化生产、行业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新材料产业服务体系等问题;三是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建立专业化、全过程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助力新材料、新产品研发工作,指导新材料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的“布局”,重视知识产权标准化建设,实现专利标准战略化,企业专利标准国际化,切实保护好企业权益;四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由政府引导成立混合所有制的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公司,从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高技术企业中筛选培育目标,利用风投资金、政府基金持续投入,在我市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
(二)优化新材料企业培育和人才引进环境。梳理各部门现有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支持政策,畅通新材料研发企业政策落地渠道。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政策宣传和工作对接,切实消除新材料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在资金申请、人才评定等方面存在的障碍。在重庆市新材料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针对新材料产品研发特点,区分大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出台不同的支持政策,加强培育中小新材料企业,全面激活企业及团队的创新能力,让相关人才和企业落得下、留得住、发展好。
此复函已经陈金山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0年5月19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