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经信复函〔2020〕275号
张炎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提前布局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的提案》(第0926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经与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总体情况
我市高度重视工业软件产业发展,深入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国家战略,按照《信息产业发展指南》总体部署,根据《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重庆市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文件要求,积极推动基础性、应用性工业软件技术创新,积极探索工业软件技术创新模式。持续深化工业软件服务传统制造改造升级融合应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工业软件国际协作。
工业软件作为软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重要支撑,是推进我市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2019年全市工业软件收入49亿元,同比增长27.6%。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培育引进工业软件企业。工业软件方面,培育引进有中冶赛迪、中煤科工、西南集成、梅安森、金算盘、用友、金蝶等一批知名企业。持续大力引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工业软件企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工业软件项目、工业软件企业集约发展。
(二)突破核心关键基础技术。近年来,通过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工业互联网重大主题专项等科技项目,支持中冶赛迪、重庆信通院、盟讯电子等一批知名企业,开展软件的架构、中间件、嵌入式等工业软件基础性设计与研发,以及开发面向行业应用的工业互联网软件产品。实施“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参考架构标准研究”“云端融合的高可信基础软件及中间件的研究与应用”“面向软件定义云接入网的软连接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研究”等重点项目。
(三)支持研发工业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近三年来,我市布局智能制造重大主题专项,实施“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汽车发动机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面向钢铁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研发及应用”“软件定义工业互联网异构网络融合设备研发及应用”等40余项市级重点项目。面向智能制造关键环节应用需求,支持中冶赛迪、长安汽车等企业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企业管理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业软件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研究,研发智能车间数据采集与监控、工业互联网设备、新型工业APP库等工业互联网系统核心技术和产品,并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智能车间、智慧工厂中推广应用。
(四)建设工业软件创新平台。我市建有软件理论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工业传感器与智能系统技术创新中心、重庆市嵌入式软件测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五)引进工业软件相关人才。我市深入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鸿雁计划”等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工业软件领域高层次人才,从安家资助、岗位津贴、人才奖励等方面给予激励支持。
三、相关工作措施
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充分吸纳你的建议,继续推进相关工作,进一步提升工业软件开发与应用水平作为打造全市工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一)加快本地化发展。我市工业门类齐全,工业软件应用市场前景大,应用种类繁多,工业数据积累丰富,存在一定的优势。后续加紧出台相关政策引导社会投入更多资源,共同促进工业知识与技术经验的积累与沉淀,加强工业软件技术开发和市场研究,加速工业技术软件化发展。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规模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重庆本土名牌,快速形成产业聚集。
(二)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依托企业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研发资源,针对市场需求痛点,共同研发工业软件所需的技术,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建立开源社区,集思广益共同突破技术难点,提升工业软件性能,力争在全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三)建立良好合作生态。鼓励相关工业软件企业联合国内外工业软件优势资源,遵循市场规律和市场机制,力求开放式创新。发挥工业软件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工业企业应用牵引的效应,供需两侧通过企业并购、股权融资等方式形成互利共赢的联合体,实现深度融合,推动产用协同发展,加速我市工业软件的创新迭代。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再深造、委托培养、定期培训等方式开展联合培养,大力培养工业软件产业领军人才。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实用性及有效性,强化用人单位主体地位和支持用人单位自主制定人才引进培养政策。三是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着力引进工业软件类高层次人才。根据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开展相关人才引进活动,引进一批具备工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工程师。
此复函已经陈金山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0年5月19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