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经信复函〔2020〕254号
民革重庆市委:
你们提出的《构建完善创新生态推动重庆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第0169号)收悉。经与市人力社保局 、市商务委、市科技局、市文化旅游委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消费品工业发展具备良好基础,形成了以千亿级食品和百亿级造纸、纺织服装、塑料、家具等为支撑,眼镜、钟表等特色轻工加速培育的产业格局。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企业实现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15%,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18.7%,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但与发达省市相比,规模总体偏小、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缺乏、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不强、产业生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对此,我委会同市级相关部门积极履职,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积极完善产业创新生态,推动消费品工业创新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发展路径进一步清晰。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明确提出“发挥创新赋能作用”“支持巴南区建设消费品工业创新生态集聚区”的任务要求;同时,在市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重庆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中,也提出“推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构建完善消费品产业生态体系”。
二是工作抓手进一步明确。我委会同巴南区共同推动消费品工业创新生态集聚区,策划“一院一平台一联盟一中心”、打造“三基地”,举办“一赛一会”等项目,即建设中国(重庆)消费品工业创新设计研究院,搭建重庆消费品创意创新智库云服务平台;成立重庆消费品工业创新产业联盟;培育西部消费品贸易中心;争创国家级“两业融合”示范基地,打造创新品牌孵化基地和直播营销基地;举办中国(重庆)“长江杯”国际消费品工业设计大赛和中国(重庆)国际美食工业博览会。
三是人才要素进一步保障。深入实施《重庆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系列计划,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鸿雁计划”等引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从安家资助、岗位津贴、人才奖励等方面给予激励支持。举办“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高质量举办“2019重庆英才大会”,推动人才智力引进合作,支持用人单位引进了一批消费品工业高层次人才。
四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支持实施“重庆麻辣火锅底料辣度、麻度标准化控制及智能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面向纺纱智能工厂的流程型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智能落纱机器人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核心技术产品”等一批消费品工业领域关键技术研发重点项目。支持建设重庆市食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火锅调味品及菜品工程中心、重庆市一次性卫生用品工程中心等一批消费品工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市级研发中心,对符合条件的给予20万-100万经费支持。认定重庆国之四维卫浴有限公司、玖龙纸业(重庆)有限公司、重庆盾之王实业有限公司、重庆芝麻官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消费品工业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和研发费补助。通过提供创新券等形式推动一批科技型消费品工业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五是市场渠道进一步拓展。支持网货生产基地、电商平台建设;积极牵线搭桥,支持山城牌手表、渝派服装等知名消费品进商圈、进商场开店设柜;支持全市餐饮、酒店行业积极采购重庆造生活消费品。支持巴南尚盟产业园、荣昌眼镜产业园搭建行业性产业互联网;借力品质渝货触网行动和“CQTV”重庆品牌计划,组织生活消费品工业企业与各大电商平台对接,着力打造“重庆造、全球销”线上线下营销平台;借助鲁渝合作,在山东济南等地开展重庆品牌全国行等展示展销活动;举办第19届亚太零售商大会、第22届“西洽会”重庆老字号博览会等展会活动,搭建“重庆造”生活消费品推广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动完善消费品工业创新生态:
一是加快创新生态集聚区建设。持续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生态集聚区建设,尽快与巴南区签订战略协议,引进第三方优质企业,培育集“创意设计+产业孵化+智造基地+产业联盟+网红营销+体验街区+节会活动+贸易中心”为一体的创新生态区,打造全市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引擎。
二是加快品牌培育。实施消费品工业重点品牌培育行动,整合各方资源,对纳入重点品牌培育项目库的品牌进行集中宣传推广。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大力培育打造“渝货精品”,加强重庆消费品牌宣传推介,从多维度积极支持消费品工业发展。围绕“重庆好礼”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品牌体系打造,推动重庆旅游商品(文创产品)设计升级、品质提升。
三是加快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塔尖”“塔基”人才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继续举办“重庆英才大会”,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引才活动”,帮助有人才需求企业招揽高端人才;完善人才服务证制度,加强市、区(县)两级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分层分类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专员化”服务,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四是加快企业创新。继续支持消费品工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和产业应用,提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水平;贯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加计扣除、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培育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独立法人新型企业研发机构等。
此复函已经陈金山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0年5月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