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20-04982
[ 发文字号 ]
渝经信复函〔2020〕250号
[ 主题分类 ]
工业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2020-08-06
[ 发布日期 ]
2020-08-06
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0174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渝经信复函〔2020250

民革重庆市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锂离子电池产业布局的建议》(第0174号)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教委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锂电池产业是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与我市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密切相关。近年来,市财政局、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委等部门联合各区县着力加强资金统筹整合,优化产业政策体系,推动跨部门政策资金联动,大力支持锂电池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动我市锂电池产业发展。市财政局每年安排30亿元以上,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特别是在支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出台专门政策措施,切实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市教委引导高校合理调整和设置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鼓励校企联合办学与人才定向培养。开设锂电相关外延专业包括:重庆师范大学开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在校生106人;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理工大学等4所学校开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校生1488人;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等21所高职院校开设有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在校生3254人。市经济信息委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已引进和培育新普科技(高新区)、西胜电子(永川区)、宝立辰科技(永川区)、斯丹达(合川区)、新宝逻电子(合川区)、中欣维动力(潼南区)、润博电子(铜梁区)、冠宇电池(万盛经开区)、远恒新材料(万盛经开区)、维都利新能源(万州区)、紫建电子(开州区)、佳宝成能源(开州区)等一批锂电池产业链企业,2019年产值规模达120亿元。

当然,经我委深入调研,我市锂电池产业规模不足、聚集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仍然突出。从产业规模看,全市锂电池产业缺少龙头企业,无法与我市“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战略定位相匹配。从地域看,我市锂电池企业分布在多个区县(园区),无法形成聚集效应。从产业完整度看,我市锂电产业上游部分关键环节缺失,下游应用集中于笔电、手机、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领域,动力电池领域相对较少。经与区县、企业交流,一致认为,该提案对我市锂电池产业布局的五点建议对促进我市锂电池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我委认真吸纳,积极落实,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培育壮大我市锂电池产业。

一是强化产业聚集,创建产业园区。在摸清全市锂电池产业情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现有锂电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创建锂电池产业园区,引导重大产业项目和优势资源向园区聚集,使园区成为锂电池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加大对锂电池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形成紧密性强、关联性高的锂电池产业群。

二是强化产业招商,补齐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锂电池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提升产业园区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完善锂电池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政策,增强企业投资信心,营造产业发展良好氛围;拓展招商形式,扩宽引资渠道,用好用活产业政策和专项基金,减轻投资人压力;围绕建链、补链、强链目标,精选一批有利于产业链延伸、有利于产业集聚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通过定点招商、以商拓商、模块化招商、市场化招商等多种形式,努力补齐我市锂电池产业链条。

三是强化产业扶持,推动产业升级。积极争取国家锂电池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国家大基金和龙头企业支持,发挥我市各类投资基金作用,引导工业和信息化资金和社会资金投资锂电产业;对落地我市的重点锂电池企业,按照规定给予重点支持;鼓励各区县配套相应扶持政策。优化锂电池产业发展环境,创建一流园区。鼓励企业和区县引进储备一批锂电池产业关键领域高端人才,鼓励本地锂电池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培育相关技术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领先企业合作对接,引入国内外市场资源、高端智力和技术资源,进一步转型升级,提高我市锂电池产品和企业综合竞争力。

此复函已经陈金山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0年5月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