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20-04920
[ 发文字号 ]
渝经信复函〔2020〕166号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2020-07-30
[ 发布日期 ]
2020-07-30
关于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199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渝经信复函〔2020〕166号


郭钢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打造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提升创新能力支撑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1199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汽车产业是我市重要支柱产业,人文积淀深厚,发展基础良好,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重要、贡献独特。当前,汽车产业发展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呈现出消费升级、绿色环保、智能运用、集聚融合新趋势。我们坚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市汽车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着重推动打造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加强整车和零部件协同发展、支持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等。

一、打造公共研发服务平台

一是鼓励企业、高校、院所深化合作,建立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成立了重庆大学、长安汽车、中国汽研等参与的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二是建立和完善重庆汽摩行业专利数据中心,拓展研发导航功能,促进已有资源整合,实现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共享。支持长安汽车等企业建立数据平台,提升企业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水平。三是建立了涵盖充电设施运营管理、整车运行状况监测、后台信息分析汇总于一体的重庆新能源汽车运营监控平台着力提升平台数据采集、分析与监测能力。四是出台政策明确了对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建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建设完善数据平台、新建国内领先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的补助条件和标准。

二、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一是引导企业加快自主研发能力建设。长安汽车已形成五国九地的研发体系,建成投用国内领先的全球研发中心,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连续510年位居中国汽车行业第一。二是支持企业加快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运用。长安汽车在智能网联领域已形成国内自主品牌领先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L3级自动驾驶量产车型已正式发布。金康新能源已具备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核心技术自有产权,并搭载在金康SF5等车型上实现量产。三是提升专业研发机构的服务能力。中国汽研、重庆车检院等在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研发、试验等方面已具备相当实力,部分领域在国内领先。四是支持汽车制造企业与科技企业联合创新。长安汽车与华为、东风小康与阿里等实施联合创新战略合作项目,围绕L4自动驾驶、5G车联网等10余项前瞻技术领域全面深入展开合作,不断研发推出创新产品。五是高度重视汽车领域跟随技术与前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针对跟随技术设立了应用开发、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专项等项目;针对前瞻技术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项目等项目,近五年来,针对汽车领域跟随技术与前瞻技术,合计立项科研项目167项,财政总经费4.3亿元

三、加强整零协同发展

   一是加快完善本地配套体系。长安汽车自主研发的1.4T1.5T蓝鲸系列高性能发动机,技术参数已达到国内自主品牌领先水平。长安福特切实加大变速器的本地量产力度,8AT等先进自动变速器不但能满足国内配套需求,还实现了我市零部件重大总成的出口突破。比亚迪20GWh动力电池项目将于今年在我市建成投产,彻底解决我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短板。二是加强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加强在系统集成、动力总成、电动车专用底盘、先进汽车电子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长安汽车与青山工业联合创新,加强自主研发,已量产7速双离合变速器,并在新能源汽车变速器的研发和量产上取得一定成果。三是加快升质量技术水平。引导零部件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在线检测、自动化物流等先进高端制造装备的应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一致性保障能力。青山、平伟等重点零部件企业的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庆铃压铸、渝江等部分零部件企业已实现向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反向出口

四、加快高层次研发人才引进

一是推动实施重庆英才计划,支持长安汽车、小康汽车等企业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研发创新活动及团队建设,加快我市汽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的研发突破。二是支持企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工作平台。长安汽车充分发挥我市汽车产业龙头企业的引才作用,先后吸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李德毅等高层次人才入驻工作站,全球研发人员达到1万人,15个国籍的高级专家达到400人,先后有12人入选国家专家,居中国汽车行业第一。三是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加强合作,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推进重庆大学等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营造“双创”生态,长安汽车、小康汽车、重庆大学、中国汽研等相关机构已开展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从实习实践到联合研发的多层次、多模式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合作机制。四是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倾斜支持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享受我市各项人才支持政策的同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专项政策还明确研发平台享受的政策支持可用于人才引进。

此答复函已经陈金山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及时反馈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041

  联系人:王昭杰

联系电话:638965891336822929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