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18-03028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2018-06-20
[ 发布日期 ]
2018-06-20
关于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418号建议办理情况的复函


渝经信复函〔2018〕199号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0418号建议办理情况的复函

王勇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在中小型企业中应用的建议》(第0418号)收悉。经与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质监局、市金融办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刻不容缓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新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等战略部署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智能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日益成为国际生产方式变革的战略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此,必须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潮流,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市场空间优势,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促进智能制造快速发展。

二、我市推进智能制造开展的工作

(一)加强规划引领。出台了《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渝委发〔2017〕13号)、《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渝府发〔2013〕74号)、《重庆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5-2020年)》(渝府办发〔2015〕137号)、《重庆市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渝经信发〔2016〕85号)、《加快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渝府办发〔2016〕265号)、《重庆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渝经信发〔2018〕22号)等文件,以规划引领推动我市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二)壮大产业集群。在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固高科技(香港)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我市后,世界排名前五位的机器人厂商有四家落地,包括日本川崎、德国库卡、瑞典ABB、日本发那科;德国利勃海尔机床、德国埃斯维机床等项目即将建成投产。2017年,重庆市智能制造装备企业超过120家,实现产值180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3739台,数控机床产量达到2578台,已初步形成了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应用服务的产业雏形,逐步开始满足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的智能制造装备需求,智能制造保障能力得到提高。

(三)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于2014年开始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重点聚焦关键技术装备创新与应用,智能制造核心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智能制造标准制定、验证与实施,工业互联网和信息安全系统建设,智能制造新模式的培育推广等方向,推动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全面启动并逐步实现智能转型。共组织实施了80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改造后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7.2%、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21.8%、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12.5%、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8.4%。

(四)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支持。引导企业积极申报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示范项目,重庆盟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23个项目获得2015-2017年国家智能制造专项立项,支持资金达到4.5亿元。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

(五)加快突破智能制造关键装备。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在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和人才方面有一定积累,部分已形成较为成熟产品或样机和技术团队。重庆机床集团YW7232CNC系列精密高效磨齿机、YDZ3126CNC-CDR数控直驱干切复合滚齿机,华中数控有限公司HSR-JR603型工业机器人、HSS-LDN NCUC总线式伺服驱动器,川崎(重庆)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duAro双臂机器人、伺服定位器,重庆长江涂装设备有限责任公司TZR-2涂装机器人等一批新产品相继上市。

(六)全面搭建公共平台。聘请国家科研院所、市内高校、重点企业教授与专家,组建了重庆市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重庆市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目标、项目的咨询工作。建立了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重庆)、重庆固高科技长江研究院、永川凤凰湖机器人产业众创空间、重庆两江机器人融资租赁公司、机器人展示中心和创新创业中心、机器人应用与培训中心(学院)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机器人产业“产、学、研、资、用”协同发展。

(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出台《关于引导市属国有银行加大对工业和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的实施意见》(渝国资发<2016>20号),将市属国有商业银行制造业贷款比重、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占比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引导银行持续提高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工业企业信贷规模;实施向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倾斜的差异化信贷支持政策,在风险可控范围内适当降低门槛。2017年度制造业贷款余额2963.8亿元,有利支持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与产业引导基金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推动惠科、京东方等投资项目落地。截至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投资制造业项目93亿元;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制造业,累计投资21.03亿元。

(八)加强人才培育引进。制定出台“鸿雁计划”,建立以薪酬分配、作用发挥等为主要指标的市场化人才认定机制,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决定性作用招揽人才。实施“两江学者”“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项目,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分层分类培训15万人。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巴渝工匠2020”计划,着力建设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劳动者大军,围绕汽车技术、机械加工等重点产业,人工智能、通信物流等新兴产业,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紧缺技师、高级技师培训项目,每年培训5000人。在全国首批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首轮培训1400人,为包括智能制造在内的企业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素质。

三、关于代表建议的回复

(一)关于成立智能制造协同推进工作组织。

1.根据《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要求,市政府将成立大数据智能化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的统筹管理和资源整合,统筹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和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等工作。

2.目前我市已成立了重庆市机器人产业联盟,重点开展机器人产业发展、企业智能化改造供需对接、政策宣传等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联盟职能,加强中小企业的诉求收集和反馈,做好供需对接。

(二)关于培育本土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实施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培育工程。目前重庆机床厂、重庆华数机器人、重庆库卡机器人、重庆长安莱斯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整机企业正在积极转型成为系统集成商;阿里、腾讯、树根互联等企业均已在渝布局开展系统集成业务;中机中联、中冶赛迪、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设计院和高校已逐步进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领域;重庆元创、重庆灵龙自动化等公司已成为各自行业(汽车、电子)系统集成优势企业。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引进和培育工作,制定重庆市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名录,加强智能制造发展生态体系建设。

(三)关于加强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建设。

雄厚的人才支撑是智能制造持续发展的保障。为系统推进智能制造领域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中高级技术人员和人才培训平台建设,我们通过“鸿雁计划”、“巴渝工匠2020计划实施方案”等工程吸引开展紧缺高端技能人才开发和培育。通过校企共建方式培养智能制造装备制造、操作和维修技能人才。但是,当前我市制造业系统创新能力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差距还很大,在高层次专家、研发人才等的引进和培育上还存在很大不足。

下一步,我们将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人才培育工作:

1.围绕我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需求,大力引进国内、国外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高层次专家、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我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向国家外专局推荐申报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在市级引智项目层面优先立项、重点支持。

2.加大服务力度,在签证办理、外国专家证办理、工作许可办理等方面,给予快捷、方便的服务,落实外国专家相关优惠政策,协调解决好在渝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理手续。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来华工作的智能制造领域外国专家提供更优质服务。

3.建立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数据库,定期发布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目录,增强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建设技能培训重点平台,加快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开展国家级、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专家工作室建设。围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技师培训,培养具有精湛技艺和掌握新知识、新工艺的技师、高级技师。开展校企合作,技工院校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每5年须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累计不少于6个月,鼓励技工院校聘请企业工程师、技师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技工院校与我市智能制造行业重点企业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开办“订单班”、“定向班”,共同培养智能制造行业技能人才。

4.协调、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设立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感知、人机物融合技术等相关科目,完善学位培养计划,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四)关于筹建智能制造产业基金,成立智能制造推广专业平台公司。

近年来,我们持续推动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产品及服务方式创新,全市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制造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好两江机器人租赁公司、润银融资租赁公司等租赁平台作用,加大市外融资租赁平台引进力度,为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资金保障。加强重点制造业企业挂牌上市培育力度,积极推动企业并购重组。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打通重庆企业跨境融资通道。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与产业引导基金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推动智能制造项目落地。出台专项行动计划,促进银企对接,推动金融机构灵活定价,强化内部管理,主动为优质企业让利。进一步加大我市制造业企业直接融资力度,扩宽融资渠道,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关于提案中提出的“设立智能制造产业基金”,因我市已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按照市政府领导要求,结合审计提出的意见,我市正在对各类政府基金进行清理和规范,不重复设立新的基金。

(五)关于建立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应用中心”,突出应用示范效果。

由于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示范项目所处地理位置、行业、特点、企业性质等相差较大,成立综合性且具备盈利能力的“创新示范应用中心”难度较大。我委正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力度:

1.出台《重庆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认定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进行认定,授予重庆市数字化车间或重庆市智能工厂牌匾,组织行业企业开展现场交流学习和示范,同时在每年新认定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中,对评审后综合排序前五十名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到2020年,累计建成20个智能工厂、200个数字化车间和2000个数字化生产线。

2. 推动西永微电子园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经开区、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园等园区依据自身行业特点,提高园区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完善产业链,建成智慧物流系统,推动园区内企业基本实现互配和零库存,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园区。

(六)关于推进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立。

我市积极推进市内龙头企业开展标准研究,努力将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目前,国家支持的5个智能制造标准化与试验验证项目完成后,将形成齿轮智能制造装备基础共性标准9 项,智能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标准10项,电子信息产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物流系统行业标准3项,智能网联汽车系统及通信标准7项,工业互联网基于IPv6的网络互联标准8项,重庆市企业牵头制定的智能制造领域行业/国家标准累计将达到37项,极大提升了我市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话语权和未来的竞争力。同时,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国家仪器仪表综合经济技术研究所对我市企业承担的国家智能制造项目进行第三方评价,客观、公正测定企业智能制造水平。

下一步,我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做好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1.成立大数据智能化标准体系工作组,加大对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研究力度,依托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重庆),积极探索开展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服务,优化标准研发、标准实施评估等第三方服务;

2.鼓励企业制定、贯彻国家智能制造相关基础或行业应用标准;

3.主动对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仪器仪表综合经济技术研究所等部门,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加快智能制造指数评价体系在我市的应用。

此复函已经陈金山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8年4月2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